兩名錦衣衛上前,抓住康大佑的後衣領,像灌湯包子一樣拎了起來。

錦衣衛副指揮使毛易留在院子裡。

指揮使蔣瓛親自去康府搜查。

看康楨如喪考妣的樣子就知道,康府要麼有超出正常收入的奢侈品,要麼是根本沒有存放《大誥》。

蔣瓛把康大佑拎到康府,立馬進行全面封鎖。

不許任何人進出。

找來找去,沒有《大誥》的影子。

最後找到了一大塊狗頭金、一尊大玉佛以及象牙、龍涎香等海外奢侈品。

憑著多年打探訊息、辦案查案所積累下來的經驗,蔣瓛感到這些東西,一定來路不正。

當即將這些東西與康大佑帶回了朱允熥的院子。

蔣瓛帶人搜查康府,馬上傳遍京城。

陛下居然在朱允熥的院子。

康楨惹惱了陛下。

於是陛下讓錦衣衛查封了康府,搜出了與康家收入不相符的奢侈品。

康楨作為吏部尚書,正二品官員,在京城都算是跺一腳都要震三震的人物。

現在,居然被查了!

最後,錦衣衛把搜到的東西,連同嚇糊塗的康大佑一同帶回了吳王的院子!

在朝堂之上,康楨侃侃而談,陛下對其還表揚了好幾句。

這怎麼轉眼之間,陛下就要治康楨的罪?

為什麼?

大家幾乎都想到了一個特殊的因素。

陛下到了吳王朱允熥的院子裡!

康楨隨後去了這裡。

於是錦衣衛帶著康大佑去搜查康府!

而後,又將康大佑及奢侈品帶回了吳王府!

康楨被查,一定與吳王朱允熥有莫大關聯!

康楨被查,對於二皇孫來講,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在吳王朱允熥的院子裡查辦康楨,陛下是刻意如此嗎?

陛下的態度,太難以琢磨了。

陛下從杭州回來之後,對朱允熥是先揚後抑。

先是讓朱允熥獨享了一次百官盛大的歡迎,而後就讓朱允熥回家,以後不用上朝了。

朱允熥的任務,就是辦好大明科技院。

大明科技院雖說是與國子監平級,但它是最晚成立的機構。

大科科技院所研究的事情,是百業之中的末流!

朱允熥從此不再上朝,等於失去了參與朝政的資格。

忽然之間,陛下就到了朱允熥的院子裡。

陛下到朱允熥的院子,這說明陛下對朱允熥仍然念念不忘。

並且在朱允熥的院子裡現場辦公。

有人還得到了更多的訊息。

太監劉洪抱著一堆奏疏,叫上了二皇孫朱允炆、內閣輔臣楊溥,隨後也去了吳王府。

天啊,陛下,真的是要在吳王府裡辦公了!

陛下散朝之後,一般都要回養心殿。

內閣輔臣將奏疏先擬出意見之後,再送到養心殿裡。

養心殿是殿下的辦公場所。

現在,養心殿裡不待了,直接來到了吳王府。

還叫上了二皇孫和內閣輔臣。

陛下,這究竟是什麼意思?

短短時間內,人們的猜測就出現了多個版本。

朱允炆、楊溥來到了朱允熥的院子中,看到康楨的樣子,還不知道怎麼回事。

以為康楨說什麼話惹惱了陛下。

這時,蔣瓛帶著人和物回來了。

朱元璋大怒,康楨,作為吏部尚書,本應為百官之楷模,哪知道竟然收這麼貴重的禮物!

這還算不得什麼,關鍵是康楨的家裡居然沒有咱編的《大誥》!

“康楨,你家中不存放《大誥》?!”

“朕出大誥,昭示禍福,一切官民諸色人等,戶戶有此一本,康楨,你把朕的話當耳旁風了?”

康楨此時,根本無話可講、無理可辯。

康楨明白,陛下這是在找茬。

京中大臣,品級越高,對《大誥》就越不重視。

普通百姓家中有《大誥》,就算犯罪也可以減免。

但對於官員來講,放不放《大誥》區別不大。

當官員有罪之時,陛下根本不管你家裡有沒有《大誥》,只管治罪。

胡惟庸等官員被殺之時,陛下何時讓查過他家裡有沒有存《大誥》?

因此,但凡五品以上官員,家中很少有存《大誥》的。

歸根到底,還是自己一時衝動,把吳王朱允熥的《西遊記》貶得一塌糊塗。

老百姓不需要讀什麼書,本來就是這麼個理。

但偏偏讓朱允熥給抓住了,並且無限放大,扯到了陛下編的《大誥》上。

此事,陛下完全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但陛下偏偏認真了!

這說明,自己得罪了朱允熥,而陛下對朱允熥又特別偏愛。

雖說陛下不讓朱允熥上朝議事了,但對朱允熥的寵愛卻是一如既往,甚至,更甚之前。

看來,文武百官,包括自己,誤讀了陛下的用意。

此時,康楨看向朱允炆。

眼中,滿滿的都是求生欲!

朱允炆此時並不知道之前,康楨貶低朱允熥所寫《西遊記》的事。

只知道康楨為何犯事:家中沒有存《大誥》。

眼前這些個奢侈品,則是順帶著搜查出來的。

問題的關鍵在於,陛下認為康楨帶頭蔑視國法、不守國法。

康楨一向是自己的堅定支持者,絕對不能袖手旁觀。

否則,就會寒了身邊官員的心。

“皇爺爺,孫兒認為,您頒行《大誥》的目的,就是讓人們心中有法、時時守法。”

“百姓愚鈍,需日日翻看誦讀,方知《大誥》之義。而對於朝中官員而言,只要記住內容,可以不受戶戶有此一本之限制。”

朱允炆說完,眼光熱切地看著朱元璋。

如果朱元璋饒過康楨這次,那麼康楨以後對自己就是死心踏地了。

朱元璋看了一眼朱允炆,豈能不明白二皇孫心中所想?

這一段時間以來,因為心聲,只顧與三皇孫朱允熥膩歪在一起了。

似乎是冷落了朱允炆。

平心而論,朱允炆在才能方面與三孫相比,差了一大截子。

但是允炆對咱也是知冷知熱的,與三孫對咱內熱外冷相比,又是另一種關心。

允炆對儲君的渴望,咱豈能不知?

但是,咱內心真實的決定,卻不能對二孫明說。

還是等三孫顯示才華、徹底讓大家無話可說吧。

如果此時把康楨給殺了,二孫恐怕從此惶惶不可終日。

“允炆所言,說到了根子上。康楨,你就背背《大誥》,從頭開始背吧。”

康楨的臉,更白了。

「朱允炆真是個笨蛋!康楨家中連《大誥》都不藏,你認為他已經爛熟於心了?」

「朱允炆,你這是救康楨嗎?」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看著朱元璋陰騭的目光,康楨打了一個哆嗦:“朕,聞,朕聞,自古以來……”

卡殼了,康楨再也背不下去了。

朱元璋怒了:“康楨,只會背前兩個字嗎?朕聞,朕聞,朕,也是你叫的?”

康楨心如死灰,陛下看來是不會放過自己了。

朕,也是你叫的?

陛下這是在故意挑刺!

「康楨算是栽了,只會朕聞朕聞的,看來是真不會背!作為官員,連陛下親自編寫的《大誥》開頭都背不下來!」

「不過,透過這個御製大誥序可以看出,老朱還是有一些功底的,遣詞造句,盡顯古意。」

「方孝孺在課堂上還講過這個序。我雖然是睡覺了,但這篇還是記得的。」

「朕聞,曩古歷代君臣,當天下之大任,閔生民之塗炭,立綱陳紀,昭示天下,為民造福。當是時,君臣同心,志同一氣,所以感皇天后土之監,海嶽效靈,由是雨陽時若,五穀豐登,家給人足。斯君臣之逝,遐且久矣,育民之功,載諸方冊,猶如見存……」

朱元璋聽到此,忽然想到,三孫會背這個!

不妨讓三孫背背《大誥》,讓康楨好好作個對比,同時,也逼三孫顯露一下!

“允熥,你背一下《大誥》,讓康大人好好聽一聽!”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希望隊友是個正常人

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