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沒想到您還知道下官!”黃淮不由得一陣驚喜。

黃淮其實早就關注吳王了。

兩年前,黃淮登春榜二甲第五名進士,授官中書舍人。

朱元璋對他十分器重,時常讓他發表自己的政見。

黃淮曾好幾次被朱元璋召入養心殿,見過兩次朱允熥。

從朱允熥身上,黃淮感到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

這種氣質,有一種看透世事後的平和,閱盡千帆後的超然。

陛下為何如此青睞一個廢物朱允熥?

難道僅僅是因為親情?

於是,黃淮就開始關注朱允熥的一舉一動。

他發現,朱允熥如此低調地做事,卻幹出了很多讓人驚掉下巴的事。

比如說他成立的大明鹽業和報業,賺得盆滿缽滿。

如果是笨蛋的話,怎麼可能賺這麼多錢?

文官們看不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們認為賺錢是商人所為,而讀書人不屑為!

還有打下西域後關於吳王的種種傳說。

文官們不相信,但黃淮相信!

黃淮也特別關注大明科技院的動作,大明科技院表面上看是陶成道、孫仲連在運作,但其實是安寧郡主在運籌。

當時黃淮怎麼也不明白,吳王已經死了,安寧郡主沐瑤為何還住在吳王府,並且三天兩頭往大明科技院跑?

文官們遮遮掩掩地看《明報》,但黃淮從不避諱對吳王連載小說的喜歡。

《明報》後來居然登了一個有獎徵答。

很多文官都踴躍參加,黃淮感覺他們的文章是牛頭不對馬嘴。

後來,同鄉王守政邀請他一起去大明科技院領獎,黃淮感到不對勁。

最後,還是來自匠籍的王守正是真正的特等獎獲得者。

黃淮隱約感到,大明科技院一定是將來大明強盛的強大支撐。

直到後來陛下和吳王在金陵城頭出現,黃淮才恍然大悟。

沒料到,今日又見到了吳王。

即使過去對吳王的本事進行了種種揣測,但今天的景象仍然讓黃淮震驚不已。

曹國公李景隆說今天有上天幫忙,黃淮覺得有些扯。

哪裡有什麼上天?

明明是吳王所為,只是他不願意充分展示而已。

朱允熥精通曆史,自然知道黃淮。

歷史上的黃淮沒有當過知縣,因此他以為這個黃淮只是與歷史上的那個黃淮重名而已。

名有重的,但名和字都重的,十分罕見。

既然是浙江永嘉的,這個黃淮肯定就是歷經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的名臣。

此人正直但又不執拗、廉潔而又不苛刻,是一個知進知退、處事靈活而有原則的官員。

最關鍵的是此人長壽,活到了85歲。

現在才三十出頭,還可以使用四十多年。

朱允熥勉勵了一番黃淮,交待他組織好民夫,輪班巡堤,做好預判,提前運送石料和砂袋。

黃淮當即組織人員,準備好了鑼,規定了預警、集合、運料等各種敲鑼方式。

雨還是下個不停,朱允熥渾身早已溼透。

黃淮讓縣丞用木料和草苫隨意搭了一個棚子,作為臨時避雨之所。

到棚子底下,李景隆才顧得上理了理思緒。

從兩年前事情開始想,一直想到今日,李景隆愈發感到吳王不簡單。

這次,跟著吳王到監利縣,賺大了!

第二天,黃淮醒來時卻發現吳王和曹國公走了。

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們天剛亮就坐著一個紅色的小船回去了。

吳王說馬上返回京城,請朝廷阻止流民返回家園。

……

金陵的雨越來越大。

據江防人員彙報,金陵的一處堤壩,水位已經超過了歷史水位。

雖然如此,但此時的水位不足以對金陵構成威脅。

但大家最擔心的是監利縣。

經過了一天一夜,監利縣的決口也不知道擴大到何種程度了。

監利縣的缺口堵不住,長江洪水從這裡找到突破口,不僅會淹了監利縣,還會淹了整個江漢平原。

中原和北方大旱,各地在搞生產自救,朝廷出了不少錢。

終於等來了雨水,總算是挽回了一些損失。

但現在,江漢平原隨時有可能被淹!

大量的房屋被毀!

大量的流民產生!

大量的田地絕收!

但是,監利縣的人口太少!

因為府、縣兩級組織和動員不力,大部分百姓都跑了!

朱元璋來到奉天殿,荊州知府潘繼康就聲淚俱下,說起了監利縣的情況。

因為長江決口,加上流言的傳播,流民太多,官府攔都攔不住。

沒辦法之下,荊州知府潘繼康才急忙趕到京城,請求朝廷支援。

朱元璋道:“潘繼康,咱昨日就派吳王和曹國公去監利了,路上你沒遇到嗎?”

潘繼康道:“臣是坐船順流而下,並未見到大船,更沒有見吳王和曹國公。”

禮部侍郎王清選道:“陛下,據瞭解,五城兵馬司沒有任何調兵跡象。”

“而昨日至今,曹國公的家人還在四處打探。”

“昨天曹國公隨吳王出宮之後,不知所蹤。”

朱元璋笑道:“難不成,人丟了?這麼大個人,怎麼能找不到?”

幾乎所有大臣都聽說了,李景隆不知道去哪裡了。

李景隆的家人去吳王府問,吳王府的丫頭說,吳王昨天沒有回府。

王清選看了看朱元璋的臉色,又道:“莫非是,曹國公沒有出發?因為監利決口堵上不易,曹國公找個地方躲起來了。”

不少大臣都點點頭,王清選的猜測九成九是真的。

堵長江決口,那就是往上堆人!

得死多少人才能賭得上!

所以,李景隆乾脆玩消失。

王清選只提了李景隆躲起來,沒有說吳王,就是怕刺激朱元璋。

免得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吳王應該是與朱元璋有了間隙,又或者是朱元璋對上次朱允熥在大殿中的無禮行為餘怒未息。

因此,朱元璋才決定給朱允熥一個教訓,讓他不要太囂張。

一個年輕的吏部給事中站出來了:“陛下,曹國公身為國公,不思為國,拈輕怕重,貪生怕死,臣建議即刻派兵,將其捉拿問罪。”

“臣,附議。”

“臣,附議。”

都察院的御史們紛紛站出,要求嚴懲李景隆。

“不必捉拿,下官來了。”

門口站著一人,渾身上下淋得像落湯雞一樣。

此人,不正是李景隆嗎?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臥龍鳳雛也該換換人了!

ALa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