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鋒舟急速向前,在江中犁開了一條水道。

李景隆緊緊抓住扶手,看著兩岸急速退後,感慨萬千。

不一會兒功夫,李景隆就適應了衝鋒舟的速度。

李白曾有詩云: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恐怕就是現在的這種感覺吧。

本以為監利最少得五天時間,按照這樣速度,豈不是五個時辰就到了?

五天和五個時辰,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五天時間,監利縣的決口也不知道有多寬了!

那個時候,怎麼堵都堵不上了,一切都晚了。

五個時辰!

只要監利縣還有人在大堤上,儘量延緩決口的進一步擴大,就還有得堵。

吳王把這船叫做衝鋒舟,實在是貼切無比。

這速度,可不就是在衝鋒嗎?

衝鋒舟停在碼頭上,本以為是哪個船家的。

現在看,根本不可能!

如此快速,不用人力畜力,這種舟不是大明能造出來的!

不是人間能造出來的!

還有那個摩托車,更不可能是人造出來的!

不是人造出來的,那就是神造出來的!

剛才,吳王說有上天相助!

吳王他說本人就是天神!

本以為是吳王吹牛逼的,現在看來,不是!

敢情,吳王還真是天神下凡!

要不然,吳王怎麼可能得到陛下如此青睞?!

想到這裡,李景隆激動得有些飄了!

這次去監利堵決口,這麼大的事,陛下居然點了我的名字!

這說明,陛下對我足夠信任!

顯然,吳王把我也當成了自己人!

一開始顯得很客氣,叫我曹國公,後來居然叫我“隆子”。

這就表明,吳王在刻意拉近他與我的關係!

吳王一定是大明的儲君,一定是大明的帝王!

神龍見首不見尾!

連自己這樣的二品官員都沒看出來吳王的本事!

更不要說其他的官員和普通百姓!

以前,大家都被故意低調的吳王給騙了。

敢情,西域的事情,陛下根本沒有誇大吳王的作用!

人們對於想象力之外的、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總是持懷疑態度。

所以,這才有了吳王是廢物的假象!

吳王是神龍,這隻有陛下才能夠發現!

“隆子”,這豈不是“龍子”?

天啊!

陛下認了不少義子,比如沐英,比如平安,最後都成了諸侯,鎮守一方!

他們可都是“龍子”!

吳王把我叫“隆子”,很有可能就是“龍子”,難不成陛下有這方面的意思?

五個時辰之後,到達了監利縣的地界。

朱允熥拿出望遠鏡向前看:“曹國公,前面,就是潰堤之處。”

李景隆道:“吳王,您這樣叫我,豈不顯得生分?”

“請叫下官隆子!下官特別喜歡隆子這個稱呼。”

“吳王,以前知道您本事通天,也只是聽說而已,並沒有親見。”

“今日一見,大開眼界,深感佩服!”

“能與吳王同行,不,不,不,能為吳王做事,下官三生有幸!”

“從今而後,在吳王面前,再也沒有曹國公,再也沒有李景隆,只有隆子!”

朱允熥看到李景隆一臉真誠,不似作偽。

李景隆雖然在打仗上是個大草包,但是在其他方面肯定有獨到之處。

比如李景隆不管是對於文臣還是武將,他都能說得上話!

不管是高官,還是平民,他都與之結交。

這種人的協調溝通能力特別強!

政治是什麼?

朱允熥看來,政治就是一種平衡!

就是要在各大勢力、各個集團之間尋求一種平衡。

對執政者來講,要兼顧各方面的利益。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階層會越來越多,各方面的訴求越來越多。

執政者決不能拉一派、打一派,以犧牲這一部分的利益滿足另一部分的利益。

執政者必須要平衡多方利益訴求,尋求最大公約數。

朱允炆沒有用好李景隆!把他放在軍事指揮的位置上。

在靖難之役中,朱允炆讓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結果是一敗再敗。

還是那句話,世界上沒有無用的資源。

之所以無用,是因為將其放錯了地方。

李景隆既然主動投靠,那就沒有強行將其推開的道理!

“隆子,你來看看。”

朱允熥將望遠鏡遞給李景隆。

李景隆拿過望遠鏡,嚇了一跳,手一抖,望遠鏡差一點掉了。

學著剛才朱允熥的樣子,李景隆又拿起了望遠鏡。

又放下來,再湊近了看。

天啊,距離如此之遠的情況都能看到!

“吳王,此為何物,居然能看如此之遠?”李景隆問道。

“這是望遠鏡,大明科技院的人都會用。”

李景隆這才明白過來,難怪啊,咱當初圍困大明科技院的時候,總是很被動!

自己做什麼部署,陶成道他們總是能輕鬆應對。

敢情,自己以為他們看不到,其實他們早就觀察到了。

因為他們有這個望遠鏡!

陶成道能製出如此神物?

不可能的!

一定還是吳王搞出來的,只不過是假託陶成道之名!

此時已經天黑,決口已經衝開了寬約十丈的大口子。

之所以沒有再衝開多少有兩個原因:一是此時栽種了不少樹,延緩了決口擴大的速度。

二是仍有民夫在運送石頭、草包。

朱允熥將衝鋒舟停靠後回收。

大堤上的民工,正在緊張地向前運送物資。

因為天黑且下雨的原因,朱允熥和李景隆並沒有引起注意。

“隆子,先找到主事的。”

李景隆大聲喊道:“你們知府呢?”

一個民夫道:“知府大人走了!知縣大人在呢。”

“知縣在哪兒,叫他過來。”

民夫道:“知縣大人在前面,決口處。”

朱允熥和李景隆朝前面走過去。

“把石頭綁好了,趕快裝砂,多裝點。”一個人一邊大聲指揮,一邊用繩索綁石頭。

看不清此人的面目。

只能看到上身赤裸,汙泥遍身,頭上居然還戴個帽子。

“你們的知縣在哪兒?”

江水的奔騰聲、大雨的嘩嘩聲和民眾的喧鬧聲混合在一起,大家並未聽到。

“知縣,監利的知縣在哪兒?”李景隆取下頭盔大聲吼道。

戴帽子的扭過頭一看,急忙跑過來施禮:“國公大人,是您?您怎麼來了?”

“你是誰啊?”李景隆不認識此人。

此人實在是狼狽,上身赤裸,頭上的帽子居然是折了翅的烏紗帽。

“國公大人,下官是監利知縣黃淮,上月剛到任。”

“黃淮,你可知罪?”李景隆抹了一下臉上的雨水:“你如此打扮,成何體統?!”

“國公大人,帽翅斷了,本來是打算扔掉的。但是,這帽子戴在頭上,老百姓就能看得到!”

“有這頂帽子在,就說明官府在,就說明朝廷在!老百姓就不會散!”

朱允熥不禁有些動容。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兄弟,你能不能離你嫂子遠一點

杯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