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聞大喜,沒想到今天出一次診,居然有這麼大的收穫。

收穫之一是,見到了神奇的麻醉劑。

收穫之二是,不成器的兒子居然找到了強大的靠山,不僅是吳王要親自教授,並且陛下也表示同意。

幸虧其他的太醫不願來,也幸虧自己在太醫院不受重用被派來了。

否則,這麼好的事情怎麼會輪到自己?

這就叫做否極泰來!

回去之後,太醫院那幫人會羨慕死。

李言聞就在這裡看著,看看王守正到底什麼時候醒過來。

朱允熥又拿出了一套教材交給了露琪亞。

“這是什麼?”露琪亞問道。

“這是漢語教材,《小學語文》一套,你們不僅得會說,還要會寫簡單的漢字。”

朱允熥道:“作為意中人,是中花文化與意太力文化的傳播者,當然得從文字上了解中花文化。”

露琪亞翻了翻書:“吳王,這是不是太難了,漢字太難了。”

“這是小學語文,還是簡體字啊,最簡單不過了。要是繁體字,夠你受的。”

「學習簡體字,就先從意太力人開始,諒那些文官們說不出來啥。」

「推行簡體字,得一步一步來。」

朱元璋看過朱允熥寫的字,寫的丟胳膊少腿的,但是咱完全知道是啥意思。

原來,三孫寫的字,就是簡體字。

推廣簡體字沒什麼不好,能少寫幾筆,還能懂啥意思,豈不是更省事。

“露琪亞,我大明有規定,如果想在大明長期居住,得辦龍卡。”

“龍卡就是長期居住權。”

“想要取得龍卡,就必須得漢語過關。否則,你無法與我大明交流和溝通。”

“漢語考試,根據難度不同,分為四六級,還有專業八級。”

露琪亞道:“吳王,考試就是書寫和說話嗎?”

“不僅僅是這個,還有閱讀理解。我舉個例子。”

“下級給上級送禮。上級說:你這是什麼意思。下級說:沒什麼意思,意思意思。上級說:你這就不夠意思了。下級說:小意思。上級說:你這人真有意思。下級說:其實也沒有別的意思。上級說:那我就不好意思了。下級說:是我不好意思了。”

“請問這十個意思,都是些什麼意思?”

朱允熥的話直接把意太力人繞暈了。

“這個考試可以叫漢語托福考試,嗯,託我大明的福!”

「要讓全世界都講中國話!」

「孔夫子的話,要越來越國際化。」

「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朱元璋聽到此,真想為三孫的格局叫好!

是啊,要是全世界都說咱大明話,咱大明豈不是威播四方?

要是高麗人、新羅人、意太力人還有窩國人都講咱大明話,到時候咱大明就自然是天下之主!

三孫乾的事,聽起來小而又小不起眼,但一琢磨,卻是大謀劃、大氣魄!

幸虧咱能聽到三孫心聲,否則直接把三孫的想法給斃了。

這個事,咱得支援!

回頭給禮部交待一下,就讓外國人參加咱大明的漢語托福考試,過四六八級!

凡是托福考試不過關的,那就託不了大明的福,就不能在大明長待!

這時,大明實業集團的掌櫃孫仲連也來了,先是向朱元璋行禮問安,接著就問朱允熥《明報》接下來連載什麼。

《射鵰英雄傳》已經連載完畢,所有的書商也都在盼望著新的小說。

《射鵰英雄傳》全本正在編排印刷,馬上就要銷售。

“那就寫個《紅樓夢》吧。”朱允熥答道。

朱元璋臉一沉道:“允熥,怎麼能寫這樣的小說?”

「嗯,老朱居然不同意寫這樣的小說?」

「四大名著啊,老朱都看不上!」

「《三國演義》是N個男人和戰爭的故事。」

「《西遊記》是一個人和三個動物的故事。」

「《水滸傳》是一群男人和三個女人的故事。」

「《紅樓夢》是一個男人和一群女人的故事。」

朱元璋感到,果不其然,《紅樓夢》居然是一群女人和一個男人的故事!

果然不怎麼正經。

這成什麼話?

這不是寫後宮,就是寫青樓!

“允熥啊,別以為把青樓換成紅樓就能糊弄過那些個文臣特別是御史們。這個,還是不要寫了吧。”朱元璋道。

“爺爺,我準備寫《紅樓夢》,不是寫《青樓夢》。”

“《紅樓夢》也不行,有傷風化,更是有傷皇家顏面!”朱元璋嚴肅起來。

「既然老朱這麼說了,那就給他個面子。」

「換個什麼?」

「那就延續武俠風格吧,《神鵰俠侶》。」

「每次我都得口述,讓沐瑤記錄,太麻煩了!」

「乾脆兌換一本《神鵰俠侶》得了,直接交給孫仲連,讓他定期安排連載到《明報》上。」

「哈哈,弄一本《神鵰俠侶》,簡體的,就讓《明報》按簡體字來排版。」

「只不過,需要重新制作新的字模,這個也不費事。」

「只要廣大老百姓接受了簡體字,推廣起來,豈不是簡單多了?」

「不想接受簡體字,好辦,不看連載的小說就是了。」

「簡體字既繼承了漢字的精華和表意的精髓,又適應了社會的發展變化。」

「從歷史上看,文字的改革也能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秦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書同文,即統一了文字。」

「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化。」

「近兩千年之後,我們又對漢字進行了大幅度的簡化。」

「從科學性來看,節省了時間,更方便人的記憶。」

「從時代發展來看,簡體字的成功推廣,在數字時代徹底地挽救了漢字。」

「當然,我們推廣簡體字,並不反對繁體字的書寫。」

「書法家用繁體,修身養性者練繁體,也不為錯。」

朱元璋心道,三孫這麼辦是妥當的。

有了《明報》提前推廣,等到大多數人已經接受的時候,咱再從科舉上對字型作以要求。

朱允熥兌換了一本《神鵰俠侶》,從袖口拿出來給了孫仲連。

孫仲連道:“吳王,署名還是金庸嗎?”

“對,署名還是金庸,這一本與上一本《射鵰英雄傳》有故事上的延續性。”

孫仲連大喜,這下好了,不用天天催更了!

吳王都寫好了!

現在都知道金庸就是吳王的筆名。

如果換個筆名,人們不太習慣,還不一定能夠接受。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抗戰:我鐵血少帥,震驚晉西北

我本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