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又有戰事!

韃靼部居然打敗了瓦剌部,瓦剌部的首領馬哈木狼狽逃走!

馬哈木是被大明冊封過的!

不僅如此,韃靼部居然選出了本雅失裡為可汗!

並且悍然向寧王發起挑戰!

寧王沒有防備之下,居然中計,折損千餘!

訊息傳出來,金陵沸騰了!

北方蠻族,又來挑事了!

忍,是不可能的!

不少文人士子都聚集到宮門前上書,要求北擊韃靼,決不姑息。

一些人還當場寫血書,投筆從戎,效命疆場!

訊息是從皇宮裡傳出來的!

這意味著什麼?

不少大臣也琢磨出味來了!

訊息從宮中放出來,這是陛下刻意為之!

就是要看看社會各方的反應!

顯然,依陛下的性格,絕對要給韃靼部一個迎頭痛擊!

果然,幾天之後,在奉天殿,朱元璋丟擲了這個議題:對於韃靼部,打,還是不打?

官員們又分成了兩派:急戰派、緩戰派。

急戰派認為,必須以最快的速度給予反擊,以摧枯拉朽之勢予以殲滅。

另一派是緩戰派,不是不戰,而是緩戰,做好萬全準備之後再戰。

緩戰派的代表是禮部侍郎王清選。

“陛下,韃靼部入侵,事起倉促。如果我們倉促出戰,恐怕中了他們的圈套。”

“不如,先派出使團,宣諭、申斥加警告!”

“如此做,是因為大明初建、國庫不足。北地各要塞,要按照陛下提出的修牆、屯糧之方針,不主動出擊,耗敵耐心,待其自去。”

王清選的說法,倒也合情合理。

朱元璋第十九子被封谷王,建藩於宣府。

在就藩之前,朱元璋特意向谷王提出了修牆、屯糧之方針。

谷王按照這一方針,修建了常峪口至大境門60餘公里的長城,還將邊塞小城宣府擴建為周長24裡的邊塞第一大城。

谷王的做法,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肯定。

王清選搬出了朱元璋的方針,進一步增強了說服力。

耗敵耐心,待其自去,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因此,不少官員特別是禮部、都察院的官員們都站出來,支援王清選的緩戰建議。

「派出使團宣諭、申斥加警告?難道嫌大明死的人少嗎?」

「派出使團是在雙方還沒有撕破臉的情況之下。」

「韃靼部已經死殺了大明使團,你再送個使團過去?」

「不主動出擊?大明何時成縮頭烏龜了?」

聽到朱允熥的心聲,朱元璋很是欣慰。

咱三孫這次是真要跟韃靼部幹一場了。

那天看過朱棣之後,朱元璋和朱允熥好好談了談。

朱允熥答應北上。

朱元璋又提出每三天或兩天要把他接到朱允熥身邊。

就像前幾個月他在西域與養心殿之間定期切換一樣。

朱允熥當即答應,朱元璋十分高興。

三孫,明事理呀。

三孫再也不把咱當拖油瓶,再也不煩咱了!

咱跟著三孫,也有個極大的好處!

要是三孫與韃靼作戰,需要寧王、谷王等塞王配合,咱就得出面了。

咱不出面,寧王、谷王他們不可能聽從三孫的調遣。

朱元璋沉下臉道:“咱打下西域,國庫耗費多少錢糧?”

這個問題讓大殿頓時靜了下來。

不使用者部回答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答案。

兩年前,從應天出發之時,陛下也就帶了五百名火器營,還有吳王等人。

這一路上花費的錢糧都是地方府縣提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從嘉峪關之戰開始到最後控制整個西域,朝廷沒有出過一粒谷、一文錢!

自從陛下、吳王帶著六萬明軍西去之後,大家都以為他們死在了沙漠。

根本不可能給他們送糧餉。

是啊,打下那麼大的西域都不用一文一谷,那麼打韃靼呢?

王清選道:“陛下,打下西域不費錢糧,那是因為有您在。”

王清選的話讓大臣們感到,這次,難道陛下又要親征嗎?

陛下親征,誰來監國?

朱允熥?

朱元璋道:“咱定了,此次北征,任吳王為總兵官,佩徵虜大將軍印,轄制各塞王兵馬!”

殿中又是一片寂靜。

武將們一片歡騰,特別藍玉和沐英等人。

看看,一有戰事,還得是吳王出馬!

在陛下看來,打西域不費一文一谷,那是吳王的功勞!

因此,這才派吳王朱允熥北上!

並且還是總兵官,轄制各塞王兵馬!

上次打西域,有陛下跟著。

這回打韃靼,陛下讓吳王單獨前往。

這分明是一種培養和鍛鍊!

陛下之所以沒有直接公佈儲君,但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總兵官,轄制各大塞王,這說明什麼?

吳王的地位在各大塞王之上。

陛下釋放的這個訊號已經十分明顯了!

“燕王所帶十萬兵馬,已完成黃河險段大堤的修築,即刻返回北平,直屬吳王指揮!”

陛下居然把燕王的兵馬劃給了吳王!

燕王還在獄中待著,那麼燕王的封地怎麼辦?

朱元璋又道:“北地戰事有吳王,咱不擔心。”

「老朱,不要再說了啊。」

「再說,我就把你扔到西域去。」

朱元璋立馬從沙發上彈起來,想把咱扔到西域?

咱離開沙發,看你怎麼扔?

三孫不讓咱表揚,那就換個議題。

“咱最擔心的是,府縣的官吏是不是在認真做事!鄉村的田地是不是盡耕盡種!那些遊蕩於民間的歪門邪派是不是活動猖獗!”

“咱登基以後,不知道田地的糧打多少,是減產了還是增產了,鐵冶廠打出的鐵夠不夠用。”

“因此,咱定下了,每隔幾天,咱就要微服出宮,遍訪各地,察百官盡職,訪民間疾苦。”

“在咱出宮私訪期間,不能沒有主事!”

文武百官聽到這裡,不禁疑惑起來,陛下要經常性地微服出訪!

出訪期間,不能沒有主事!

那意思是,選出一個人代替陛下理政!

代替陛下理政,相當於監國!

“咱外出私訪期間,由燕王監國。”

大殿更靜了,落針可聞。

燕王,監國?

吳王,出征?

陛下如此安排,究竟有何用意?

到底是重用燕王,還是重用吳王?

陛下密旨中的儲君到底是誰?

所有人全都糊塗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成了大明勳戚

無限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