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了選角問題後,劉浪又招呼起了一直處在‘待業修整期’的林浩。

如果說在之前的流浪地球劇組中,身為導演,編劇的劉浪算是劇組‘大腦’的話,那麼負責劇組內大小事物,確保劇組能穩定執行的副導演林浩,可以說是劉浪最信任的‘左膀右臂’。

經過兩部‘流浪地球’超大型劇組的磨合,成長,電影拍攝方面的個人實力提升,林浩不敢說有多麼明顯。

但如果要說到劇組劇務方面的梳理,超大型劇組動輒數百上千號工作人員之間的安排,多個拍攝場景之間的協調處理,以及劇組道具製作整備這些後勤保障工作,那林浩絕對算得上是輕車熟路了。

說到好萊塢最為人稱道的‘電影工業化製作方式’,和整個國內影視圈相比的話,最大的差距並不是國內影視圈的導演們在拍攝技巧上有什麼不足,也不是演員的演技,電影的選材創新能力上有什麼問題。

最大的差距其實是在會被很多忽略的劇組後勤工作以及專業的,大型工業化拍攝模式上面。

國內影視行業,大都沿襲了港島拍攝電影的方式,以導演,製片人自行培養的幕後人員組成電影劇組,拍攝電影時再搭配所需要的演員進行配合,調整。

這種類似於小作坊‘短小精悍’的劇組模式優勢十分明顯,劇組內的人員都互相熟悉,彼此之間經過多年的合作,配合默契。拍攝那些體量不那麼大的中小型電影時,拍攝進度相當之快。

港島電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輝煌無比,在亞洲地區可以說是如日中天,港島電影中的明星,在東南亞,鈤寒臺島等地區也會受到巨星待遇。

靠的就是數量眾多這種‘短小精悍’的劇組撐起來的。

最巔峰時期,港島商業鬼才導演王金曾創造了十幾天拍攝一部電影,票房收入2200萬港幣的神話,成為當年港島票房前十的最大黑馬。

這種投資少,撈錢快的粗暴電影拍攝模式在港島電影圈風靡一時。

港島電影市場規模小,票房上限的天花板只有區區數千萬港幣,因此註定了只適合中小製作規模的電影生存。

小作坊式‘短小精悍’的港島電影劇組對電影市場的風向變化極為敏感,一部賣座的電影上映後,這些劇組僅僅只需要十幾二十天就能‘跟風,抄襲’出來,市面上充斥著各種跟風之作。

這種電影拍攝模式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將港島電影作為學習物件的國內電影市場。

各種以國內名導,強勢製片人為核心的‘家族式’劇組,像一個個‘工坊’一樣,沿襲了港島電影‘成家班’,‘洪家班’等成功的模式,在國內電影行業起步階段,貢獻出了不少膾炙人口,叫好叫座的電影。

但進入新世紀之後,這種‘小作坊‘劇組模式弊端很快開始顯現出來。

最明顯的就是,‘小作坊‘劇組無法適應大製作電影的拍攝。

好萊塢為首的工業化大製作電影,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攻城掠地。

港島電影擅長的動作片,隨著大量電影人才湧入好萊塢,好萊塢也能拍得出來。

但好萊塢擅長的大製作特效片,高投資,獨步全球的特效畫面,無數工業化量產一般的電影製作人員,卻是體量小的港島電影圈無法複製的。

港島電影‘班組’式的劇組模式,講究的是‘傳承’。即每個進入劇組的人,都像是學徒一樣,和劇組內的老師傅學習這一行的經驗技巧。

能不能學到東西,往往要看師傅對你的態度,真正的技術經驗,往往被這些老師傅拿捏著,沒有個三五年時間,輕易不會教給徒弟。

這種情況下,港島電影圈的從業人員雖然數量不少,但真正的行業經驗,永遠掌握在那些頂尖劇組內的少部分人手中。

行業技術經驗沒法進行大規模普及,港島電影劇組的模式,也就只能維持在這種‘短小精悍’的劇組中,根本沒法普及大投資電影製作。

並且隨著八九十年代世界範圍內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計算機行業的變革帶來了電腦特效技術的出現,使得好萊塢的大片開始行銷全球。

這時候,那些港島電影劇組內老師傅們敝帚自珍的經驗技巧,在好萊塢大製作的電影特效技術,規模化,工業化的批次電影製作模式下,被沖刷得沒了市場。

港島電影經歷了九十年代的輝煌後,迅速隕落,成為時代的記憶,好萊塢大製作的衝擊佔據了相當大的因素。

到了國內電影市場,‘繼承’了港島電影人員,經驗,體系的國內電影人,面對比港島大得多的電影市場時,也開始進軍大製作,大投資的電影領域。

然而所有人想的並不是加大電影從業人員的基礎培訓,進行批次化‘生產’影視製作人員,進行行業標準化,工業化製作,發展對電影製作有明顯加成的計算機特效技術。

而是把大製作,大投資用在了更多的參演人員,更大的佈景道具投資,更龐大的明星規模上。

動輒數千上萬名群眾演員,數以百噸計的‘刀槍斧棒,鎧甲,弓箭’道具總重量。

甚至說一部電影中消耗了400萬朵菊花布景,花費125萬龍幣打造一副‘黃金甲’,這就是當時國內影視圈所吹捧的大製作,大投資電影。

投資花費的錢是真的多,但真正用來參與電影拍攝的劇組成員呢?

還是‘短小精悍’的模式,除了大批次的群演,只有區區數十人罷了。

用大的佈景投資,數量眾多的群演,以及造價高昂的電影道具作為噱頭,這種模式一開始效果挺好。

但次數一多,觀眾們很快就不買賬了。

與此同時,將電影朝著‘規模化,特效化,工業化’製作的好萊塢,開始向全球電影市場掀起了獠牙。

本質上還是港島電影‘小作坊式’劇組模式的國內影視行業,很快在大量製作成熟的好萊塢商業大片的沖刷下,大敗虧輸。

最後不得不靠著‘國產保護月’的模式強行續命。

而這之後,《流浪地球》作為國內‘工業化科幻片‘的嘗試,橫空出世了。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綜武:寫日記的我把女俠玩壞了

薛定諤的貓。

逆亡旅

井81噢

土豆教

香蒜子

小師叔一言不合就出劍

呆呆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