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江西士人皆欲降崋

幾人中,以同為吉水人的劉同升與李邦華關係最近,年齡也較長。

見李邦華終於肯露面,幾人先是鬆了口氣,隨即劉同升便道:“李公何不讓我們進去細談?”

李邦華見院落周圍的崋軍士卒正看著這邊,也覺得在外面說話不太好,便做了請的手勢,道:“那便請諸位進來喝杯茶吧。”

劉同升、萬元吉、楊廷麟等人魚貫而入。

四月天氣正好,不冷不熱,李邦華怕屋中逼仄,又擔心被崋軍懷疑在屋中密謀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便讓家僕搬出些椅子,請幾人在中院杏花樹邊坐下。

劉同升等人也不介意,安然入座。

待家僕上了茶後,劉同升先開口道:“李公,崋軍改朝換代之勢已成,我等雖曾是大明臣子,但如今皆不在職。

新朝將立,永珍更新,許多事情都未定下,正該是我等入崋輔佐時。

但僅憑我們這些人,怕是分量還不足夠,還請李公為我等魁首!”

楊廷麟跟著道:“我知李公心懷大明,我等又何嘗不是如此?

然一則如劉兄所說,崋軍改朝換代之勢已成;二則,大明此前江山社稷敗壞成什麼樣子,想必李公比我們更清楚。

若當今那位是可以輔佐之輩,我等即便是拋家舍業,也會堅守士人臣子之節。

可李公捫心自問,那位配嗎?當年盧公(盧象升)聯絡高起潛合兵與建奴決戰,高起潛東走臨清,致使盧公在賈莊被建奴包圍。

盧公戰死賈莊,事後我彈劾高起潛,竟遭貶謫。

若非那位聽信奸宦讒言,將各地失守之罪皆歸於盧公,要其戴罪立功,盧公如何會不肯突圍,戰死賈莊?

盧公戰死之後,那位不知體恤,竟仍怪罪盧公‘偵探不明,排程無方,坐視各邑淪陷,毫無救濟,向日敢戰之談,顯是沽名釣譽’。

此人言否?!

他臨戰怪罪責罰,打壓盧公威信,各路兵馬皆坐視觀望,盧公根本難以調動,便連糧草都不濟。如此艱難,便是嶽武穆再生,又能有何作為?!”

楊廷麟越說越氣憤,言辭激烈。

因為他當年是盧象昇天雄軍贊畫(相當於參謀),也是那一戰的親歷者。

若非糧草不濟,他受盧象升之命,去向來援的孫傳庭借糧草,恐怕也會跟著戰死賈莊。

“後盧公家屬請求撫卹,那位竟始終不肯。聽說此前楊嗣昌身死,乃感國家危難,才又想起盧公來,這才追加撫卹。

當真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毫無人君之相!此君非桀紂,於社稷臣民而言,其害卻不下於桀紂!”

“夠了!”李邦華眉頭緊皺,喝斷了楊廷麟的話,“伯祥(楊廷麟字),你便是因盧象升之死有再多怨憤,也不該都歸罪於君上!

若如此,你與當初君上將戰敗之責皆歸罪於盧象升又有何區別?!”

這時萬元吉出聲道:“李公說的不錯,這些年大明事事維艱,做什麼都有諸多掣肘,難以辦成。

別說當年盧公,便是楊嗣昌得那位信重,權勢滔天,還不是有左良玉不聽調遣,致使剿寇大計功虧一簣?”

“左良玉。”劉同升冷笑了聲,“聽說此人是在茅山一道觀中被心腹將領割了腦袋,也算是活該!”

在場之人,對左良玉這大明第一個軍閥化將領,以及明面上導致剿寇失敗的罪魁禍首,無不痛恨。

當初聽聞左良玉身死,一些人竟有痛快之感,沽酒暢飲慶祝。

這時萬元吉又道:“前年圍剿李、張、羅三賊之事諸位或許不清楚,但我在楊嗣昌軍中,卻瞭解始末。

剿寇大計功敗垂成,說起來也不能全怪左良玉私心作祟,如今想來,也有楊嗣昌駕馭不當之責。

當年左良玉追著張獻忠打,先是在平利大敗張賊,俘獲其心腹謀士及妻子,加太子少保,掛平賊將軍印。

楊嗣昌覺得左良玉傲慢難以駕馭,便暗許賀人龍取代其平賊將軍之職。

不久左良玉又在瑪瑙山大敗張、羅兩部流賊,風頭無倆,楊嗣昌找不到藉口解左良玉之職,便對賀人龍說,任職之事稍後再說。

賀人龍因此懷恨在心,竟將此事告知了左良玉,並率兵回陝西,致使李闖潰圍而出。

之後開縣大戰,左良玉不聽調遣,坐望觀戰,這才致使開縣大敗,張獻忠突出包圍。”

這時旁邊一人道:“說來說去,還是怪賀人龍、左良玉這兩個武將私心太重,不顧大局。”

萬元吉深以為然地點頭,隨即話語一轉,道:“我聽說那興崋王劉升極重武將、士卒,怕是不知武將權重沒有約束的後果。

一兩代雄主在位,這禍端自不會顯現,但其後君主闇弱,武將權勢太重必會釀成大禍。

今改朝換代不可避免,我等便該不計私德有損,入仕新朝,輔佐聖君開創盛世。

千秋萬代不可求,卻也不可使其三四代而亡,讓這天下再陷入戰亂之中。”

李邦華深深看了萬元吉一眼。

感情這人把楊嗣昌、左良玉、賀人龍的事拿出來說一大堆,是在這兒等著他呢。

他以前怎麼沒發現這萬元吉竟有這般好的勸諫之才?

劉同升原本對萬元吉吧啦一大堆大明舊事頗為不滿,此時卻眼睛一亮,跟著道:“吉人(萬元吉)說的不錯!往事已矣,大明難救。

我等既讀聖賢書,當不可坐視天下百姓沒安穩幾十年,又陷入兵災戰亂之中。

況且,李公就算不為天下百姓著想,也該為後人、為宗族考慮下吧?”

後面這句話就很實際了,因此劉同升點到為止。

雖然眾人都沒說,可哪個此番準備仕崋,沒有為自身能施展才能、為親族在新朝更容易為官做考慮呢?

公私兩利,正是他們的追求。

李邦華深深嘆了口氣,道:“你們說的都有一定道理,但老夫已年近七十,本就無意為官。

另外,老夫乃是在家守喪,而非致仕,終究有些不同。若是仕崋,豈非晚節不保?”

“李公,晚輩也是守喪在家啊。”萬元吉提醒道。

“諸位所想老夫都已明白,便讓老夫考慮些時日,如何?”說著,李邦華端起茶杯,卻是暗示幾人該離開了。

幾人知道這事確實需要時間思考,見李邦華下了逐客令,便起身告辭。

臨走前,楊廷麟又轉身道:“李公若考慮好了,便與我等一起前往南京,覲見興崋王。

屆時我等十幾位江西士人,一起出仕新朝,想必能傳為一時佳話!”

李邦華露出一絲苦笑,沒有答話。

他承認此番被劉同升等人說得很是心動,但還是決定不仕崋。

還是那句話,他年紀太大,又是在職的大明官員,不想搞得晚節不保。

然而次日,又有兩個人來到了谷村。

其中一位李邦華認識,乃是大明的江西右參議、提督學政,侯峒曾。

另一位卻是個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穿著崋軍那種灰綠色軍裝,卻難以透過裝飾辨認級別。

因為谷村足有一營崋軍駐守,崋軍將士又與百姓親近,如魚如水,李邦華也透過村民對崋軍有了不少了解。

據他所知,崋軍是能從軍裝上看出“軍銜”的。

上至將軍,下到小卒,皆有軍銜。可以透過軍裝上裝飾的“角槓”和“星星”來辨認。

這人穿崋軍軍裝,卻無軍銜,怕是來頭很不小。

果然,見面之後,這人便微笑著道:“在下李國帆,現添任贛州知府、江西省左布政使,此前原是常備軍第五師師軍政員,冒昧拜訪,還請李公莫要見怪。”

得知李國帆的身份,李邦華不禁老眼微眯了下。

他早就聽說崋軍中有個特殊的職位,名“軍政員”,從哨級建制往上,皆配有“軍政員”。平日裡教導將士們識字學算,還會給將士們講故事。

此前在谷村開辦臨時學堂,教貧苦百姓孩子識字學算的也是“軍政員”,只不過都是營級、哨級。

另外,他還聽到個不知真假的傳聞——據說崋軍軍政員都算是那興崋王的學生,最早的幾批甚至得其親自授課,地位尊崇非常。

而崋軍之師,有三四萬人,為最大建制者。師長之將職怕是比大明總兵官都高些。

此人先前為第五師的師軍政員,必然不凡,怕是很可能就是崋軍中真正的“天子門生”。

至於江西省左布政使之職,同樣不簡單——似乎如今興崋王還未任命江西巡撫,這位以贛州知府之職兼任實為一省二把手的左布政使,實際掌握著大半巡撫之權!

李邦華心中浮過這許多分析,面上卻還是一派平靜,問:“不知兩位見老朽有何事?”

侯峒曾道:“李公看著尚且精神健旺,何來老朽之言?”

李邦華聞言直視侯峒曾,質問:“侯豫瞻(姓和字一起喊的叫法很不客氣),伱也算出身名門,家中數代為大明臣子,竟也降了崋?”

侯峒曾一時尷尬,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他確實出身名門,也確實降了崋,又是大明在職官員,作為大明臣子而言,失節是事實。

但他確實認同崋軍。

另外,他是蘇州嘉定人——家鄉都被崋軍統治了,他也被崋軍俘虜,又覺得崋軍確是王者之師,不降崋,難道非要殉明嗎?

他還沒那麼迂腐。

李邦華又對李國帆道:“這位左布政使,老朽精神不濟,已然犯困,有什麼事還請直言吧。”

第一更。

感謝【氷鈺】的600起點幣打賞!

感謝【清風藏野】的100起點幣打賞!

【歷史上清拿下南京後,很多地方也是傳檄而定,反抗的大明官員、士紳其實比較少。但沒多久就下達了嚴厲剃髮令,這才逼得江南士紳、讀書人反清。剃髮令羞辱人是表象,江南人最怕的還是重複元朝舊事,江南人都被打成四等南人,世世代代難出頭。當然,其中也有很多是真正為大義而奮不顧身犧牲的英雄人物。】

【所以,主角進行相對正常的改朝換代,讀書人、士紳等便沒什麼反抗,甚至擁護。因為現在還看不出崋軍會造成他們這個群體的重大利益損失。】

<BR />

(本章完)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身為蟲族女皇的我靠直播當上聯邦總統

炑三七

攻略反派成功後,傅總鬧著要離婚

胖妮兒

盛寵主母

妖行人間

女總裁重生之草包的復仇

愛毅酒酒

為了和少爺談戀愛,我直接穿越

暴躁的三花貓

回到了2018年的夏天

其實我沒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