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鐵山廟故事,鐵礦場產量

鐵山廟兩三里外。

劉升騎在一匹烏色大馬上,拿著望遠鏡眺望。

說起來,穿越前他其實來過一次舞鋼市,曾在鐵山廟一帶粗粗遊覽了一番。

後世鐵山廟會曾有一段輝煌歲月,最巔峰時,曾有一二十萬遊人。

因為後世鐵山廟在抗戰時期增添了新的傳奇——曾有一千多名將士在此與日寇浴血奮戰,最終全部陣亡。

為了紀念這些犧牲的將士,當地人鐵山廟旁修建了紀念碑。

可惜的是,劉升來遊覽時,鐵山廟因大鍊鋼鐵時開採山體鐵礦,被毀壞不復存在了,空留故事。

此時鐵山廟不僅存在,相關故事也不算久遠。

收起望遠鏡,劉升大聲對聚集到身旁的幾位將官和一眾親衛道:“鐵山廟興建不過百年左右,據說是當地人為了紀念嘉靖朝的一位將軍。

當時倭寇肆虐,大明朝廷缺乏兵甲,一位叫楊圖的將軍受命來此開礦鍊鐵。

楊將軍打仗可以,鍊鐵卻不行。受當地人點撥,才成功找到適合打造兵器的上等鐵礦。

可惜兩年後,嘉靖皇帝派宦官來檢視鍊鐵進度。宦官欲索取鉅額賄賂不成,便懷恨在心,回去後誣告楊將軍漁鐵之利,禍國害民。

嘉靖皇帝聽了大怒,也不辨真假,便下令拆毀鐵場,遣散工匠,緝拿楊將軍問罪。

楊將軍見皇帝昏庸、奸臣當道,致使冶鐵大業半道而廢,悲憤交加,一頭撞死在山頂巨石上。

當地人念其冤屈剛烈,將其葬在鐵山北坡,喚作‘將軍墓’。

將軍之妻攜幼子千里來尋親,驚聞噩耗,在鐵山痛哭三天三夜,氣絕身亡。

當地百姓憫將軍妻子之情,便在山上建了一座廟,喚作‘奶奶廟’,定期舉行廟會紀念。”

聽到這個故事,眾將官、親衛或是嘆息,或是憤慨——

“朝廷裡的一些狗官真不是東西,把認真辦事的官都給害死了!”

“俺就說了,這大明朝廷早就該亡了!”

“待俺們將來殺到京城,定然殺光那些害人的狗官!”

“手底下這麼多狗官,那崇禎皇帝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

聽眾人憤慨地罵了一陣,劉升才揮手道:“好了,咱們過去吧,拿下眼前的鐵山廟集市再說。”

後世這裡是舞鋼市,但此時這裡別說城市了,連鄉鎮都沒有一個。

也就是鐵山廟開了百年左右的廟會,在加上週圍山裡鐵礦場、鍊鐵作坊眾多,便在鐵山下面形成了一個集市。

劉升用望遠鏡看了,發現這集市很不小,有四五百戶人家的樣子。

後世鐵山都被挖沒了,但此時卻還是一座較為平緩的小山。

集市便在鐵山的東北邊,挨著一個小湖,修建有一丈高的寨牆,還有兩丈高的寨門樓。

義軍幾千人,又是從平原而來,自然不可能瞞得過對方。

故而此時寨門緊閉。

劉升不想在這寨子損耗本就不多的兵力,便讓炮兵在距離寨子一里多的地方,將五門陸軍炮一字排開,都對準寨門樓。

這五門120毫米口徑的火炮,不僅長達米,因為是15毫米厚的鋼管,能承受的膛壓遠比同口徑、同長度的鐵鑄紅夷大炮大得多。

因此用藥量可以更大,射程也更遠。

再加上所用黑火藥是應用後世一些理論、技術調製的,比當前的黑火藥品質更高,故最遠射程接近四里!

有效射程也有三里之遠!

此時劉升讓這幾門炮在一里多的距離打,純粹是為了讓炮手打得更準一些,給眼前的集市更大威懾。

誰知炮兵正準備點火呢,寨門就開啟了。

一個弓兵打扮的人騎馬往這邊跑來。

劉升示意炮兵暫不點火。

很快,那弓兵跑到了陣前五六十步的地方,大聲道:“敢問是哪位將軍當面?為何要打俺們鐵山集?”

劉升聽了微愣,這才意識到對面把他們當成了大明官軍。

也難怪對方會認錯。

義軍很多都穿著布面甲、布甲,有相當一部分是繳獲自明軍,其他也都是按明軍樣式製造的,只不過用的布料是灰綠色。

至於義軍所打的大旗,最大的一面是“華”,其次便是“第幾營”的常備軍旗幟,以及“虎賁營”等親衛軍三營的旗幟。

並不像歷代封建軍隊那樣,以主將姓氏為大旗,也無明軍建制的旗幟。

所以對面在認錯後,又感到糊塗,弄不清楚來的是什麼“官軍”。

絕對的實力下,劉升懶得用什麼陰謀詭計。

他直接道:“我們是華部義軍,是來這裡接手鐵礦、鐵場的。

你們鐵山集若識趣,便在一刻鐘內歸順;如若不然,我們就開炮打進去!”

弓兵聽了一驚,立馬掉頭,快馬加鞭地跑回去。

劉升耐心等了十來分鐘,便見寨門再次開啟,幾十個人出來。

為首之人是個身著錦袍的中年胖子,騎在馬上,壓得馬兒都不敢小跑,只得讓一個弓兵牽著。

來到陣前,胖子在弓兵幫助下艱難地下了馬,看了眼幾十步外樣子有些奇怪的五門火炮,這才向劉升遙遙抱拳一揖。

“鐵山集巡檢趙開富,見過義軍首領。”

“你是鐵山集的巡檢?”劉升略微詫異。

想不到這種胖得都快沒法騎馬之人竟能當上巡檢。

須知,巡檢雖然是末流文官,卻是負責鄉里巡防、緝盜乃至圍剿賊匪等戰鬥工作的。

且此人打扮、神態也不像巡檢,更像是個富商。

趙開富似乎明白劉升為何詫異,陪著笑道:“首領明見,俺確實是巡檢。”

劉升不再懷疑,直接問:“鐵山集可願歸順我華部?”

“願意。”

趙開富答應得毫不猶豫。

劉升也不管他真心還是假意,點點頭再次問:“說說你們這邊鐵礦場的情況吧。”

“是。”

趙開富看著確實很配合,甚至有明顯討好的意味,當下就將這一帶鐵礦場的事情交代了。

即便偶有不清楚的地方,劉升追問之下,趙開富也會盡力解釋清楚。

原來,從洪武到成化年間,這裡一直有官辦鐵場,需每年向大明朝廷提供額定生鐵、熟鐵、鋼鐵,多的則賣給民間。

但弘治皇帝繼位沒多久,朝廷便以“與民爭利”為由,關閉了這裡的鐵場。

之後士紳豪強興辦的私礦場便猛增,而且冶鐵業比之前更加興盛。

到了嘉靖年間,確有位姓楊的將軍來此重開鐵場,還帶來了兩千多衛所工匠。

然後“將軍墓”與“奶奶廟”的故事便發生了。

官辦鐵場再次關閉。

一直到崇禎初年,朝廷內外戰事不斷,對兵甲的需求大增,才又於此重開鐵場,延續至今。

除了官辦鐵場的歷史和近況,劉升最關心兩件事——官辦鐵場處是否有朝廷駐兵,每月大概能產多少鐵料。

據趙開富講,朝廷派了一個守備負責此地防務,領有募營兵一千。

但那守備吃空額就吃了近一半,剩餘五百多人中也多數是輔兵,戰兵不足兩百,家丁不過數十。

至於官辦鐵場每月產多少鐵料他也不清楚,只有鐵場督辦官員及礦監知曉。

瞭解到這些後,劉升又笑問:“官辦鐵場產量伱不知道,可私人鐵場的產量你這個巡檢總該有所瞭解吧?”

聽到這話,趙開富心中一驚,有些驚訝。

沒想到眼前反賊首領竟似乎是個懂行的。

劉升其實並不算懂行,他只是從後世知道,明朝中後期,民間冶鐵規模及產量便遠遠超過了官辦鐵場,冶鐵技術也相當先進。

這裡的官辦鐵場又只開了十來年,且是在崇禎年間這種朝堂昏暗、官吏腐敗的情況下開辦的。

用腳指頭都能想到,此地的督辦官員、礦監多半會聯合地方鄉紳豪強,損公肥私。

所以,官辦鐵場不論產多少鐵料,肯定只佔小頭,佔大頭的必然是私人礦場。

趙開富繼續賠笑,笑容卻有點僵硬了。

他拱著手道:“首領有所不知,這一帶民間大小鐵礦場有好幾十個,俺雖然是巡檢,卻也不可能盡知各家鐵場產量。”

“你真的一點都不知道?”劉升笑容更溫和了。

卻讓趙開富感覺很危險。

他頭皮發麻地道:“俺確實不知詳情,只知去年鐵課收取了生鐵二十一萬斤左右。”

一年鐵課才二十一萬斤?

劉升皺眉。

二十萬斤聽起來挺多,可換算一下單位,也就是每月鐵課所得生鐵僅區區九噸左右。

難道此時鐵課稅率很低?

如此想,劉升再問:“鐵課稅率多少?”

這個趙開富不敢撒謊,答道:“十稅二。”

十稅二屬於頗高的稅率了,遠超明初定的十五稅一,但考慮到崇禎年間朝廷對鐵的需求,可以理解。

而以此稅率反推產量,可以得知,這裡的民營鐵場每月才產鐵45噸,也即是9萬斤。

據劉升所知,明末民間冶鐵技術已經頗為發達,南方有類似小高爐的“大鑒爐”、“瓶爐”,一個爐子正常一日夜可煉生鐵三千多斤,最高記錄則是六千斤!

這裡的冶鐵技術即便不如南方,也不至於差太多吧?

幾十家民營鐵場一個月總共才煉得生鐵9萬斤——糊弄鬼呢?

劉升估摸著,必然有很多民營礦場瞞報產量少納鐵課,甚至還存在不少完全不納稅的黑礦場。

不過,這種事要查清楚不是那麼容易的,並不適合現在去做。

因此,劉升深深看了趙開富一眼,便道:“行了,帶路去官辦鐵場吧。”

趙開富被劉升看的心中一顫,低頭應道:“是。”

然後在弓兵的幫助下上了馬,帶著幾十個弓兵,當先繞過鐵山集,像南邊行去。

為了避免遭遇埋伏,劉升一面派出勝捷營、驍騎營親衛散開五六里的範圍,偵查敵情;一面將趙開富叫到了身邊,一起騎行。

向南行了六七里,才瞧見一處冒著十幾道黑煙的地方。

“首領請看,前面就是官辦鐵場了。”趙開富陪著笑介紹道。

劉升望去,只見鐵場旁邊有一座明軍營地,卻佈置得一團散亂。

義軍都已經出現在視野內了,那轅門口幾個負責守衛的明軍竟似乎沒看見一樣。

第一更。

<BR />

(本章完)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如果遇到一個壞姐姐

禍ver

佐助重生獲得萬花筒寫輪眼

司徒最帥

我不要重生了

Dr可可

師父徒弟的幸福日常生活

發黴的橘子

請您接收我的愛

好事將臨

鬼寐

白江墨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