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北歸之路,孔氏降闖

十二月十五。

江夏,楚王府,承運殿。

“學生參見大帥!”

趙德友雖然穿著一身仿明樣式的文官袍服,卻像在軍中一樣對劉升行軍禮,顯得有點不倫不類。

劉升知道,趙德友這是在表示不忘部隊軍政員出身。

他也回了個軍禮,隨即笑道:“朋誠(趙德友字)既然做了行政官員,就不必再行軍禮了。”

“是。”趙德友先笑著答應了,隨即解釋道:“學生雖做了行政官,可最懷念的還是當年跟在大帥身邊聽課學習的日子。”

“怎麼,如今的日子難道就不好嗎?”

“如今雖然忙碌,卻格外充實,每日都能看到崋部在發展壯大,自然也是好的。”

劉升已經安排好湖北、湖南這邊的主要軍政事務,準備回確山。

但湖北、湖南畢竟才打下來沒幾個月,劉升肯定要找一個夠分量的心腹來坐鎮,才能安心離開。

趙德友作為軍政班一期學員中的第一名,又是崋部第一個轉任行政官的軍政員,此前任義陽知府兼湖廣左布政使,無疑是坐鎮武昌府的首選。

於是,劉升讓趙德友轉任武昌知府,依舊兼任湖北左布政使。

義陽知府則由通判高鬥垣接任。

義陽府通判之職則由季象乾接任——此君在息縣投效崋部,歷任息縣縣丞、息縣知縣、信陽同知,政績卓著。

目前湖北八府,除武昌知府外,襄陽知府柳玉樹(原第十五旅軍政員)、黃州知府成誦(兼湖北左參議,原第一師軍政員),也是軍政員出身,足以保證湖北之穩固。

···

次日,劉升渡過長江,走黃州、過義陽三關回往確山。

隨行的除了新組建的侍衛團外,便是一個團的驍騎衛。

至於親衛軍其他部分,為了避免拖慢速度、增加行軍消耗,都被劉升留在了江夏,也算是震懾湖北的軍事力量之一。

在李定國抽到少數親衛軍作為骨幹組建第五師後,親衛軍旅團級將領也有所變動。

虎賁衛旅長王心武、旅副李牛,軍政員吳元晟(軍政班三期)。

勝捷衛旅團級將官基本沒有變化。

驍騎衛變化最大——旅長李榮光、旅副王三甲、軍政員步崢(二期)。

三個團長依次為高文貴、靳統武、閆鵬飛。

前兩位都是李定國投崋時的親隨隊長,後一位卻是楊魁五發掘的驍將,移民出身,是根正苗紅的崋部嫡系。

劉升離開這段時間,親衛軍將以黃傑為主將,李牛、李榮光為副將,馬世敏參贊軍事。

馬世敏不在,劉升身邊卻還是有位文士隨行,卻是章曠。

這位大明知州在考慮期限的最後一日竟然想通了,希望去義陽、汝寧看看,再決定是否歸降崋部。

劉升對待有才之人還是比較寬容的,答應了此事,遂帶著章曠一起北歸。

一行人全部騎馬,等第三日便過了武陽關,到了義陽府信陽縣境內。

走了幾十裡地,章曠便發現這邊明顯比剛經過的德安府人煙多了不少。

德安府雖然已經歸入崋部治下,但畢竟才兩個月左右,因天災兵禍影響,路上有不少荒廢的村寨,田地也有不少荒蕪的。

可到了義陽府境內,章曠便沒瞧見一個廢村,田地拋荒也極少——看著稍好些的田地裡,都長著一層翠綠可喜的麥苗。

部隊到了信陽城外紮營後,章曠在劉升帳內一起吃飯,忍不住感慨道:“信陽麥子長得不錯,只需下兩場大雪,明年定能豐收。”

劉升嘆道,“這天干冷乾冷的,什麼時候下雪可說不準。”

說起天災,章曠也十分無語,感慨道:“今年不僅河南又大旱,南北直隸、山東、湖廣乃至浙江,也有許多地方出現旱災,之後又是蝗災、瘟疫。

聽說就連蘇州太湖邊的吳江縣都乾旱數月,飛蝗蔽日,米價最高時漲到了四兩每石。”

太湖周邊屬於魚米之鄉,雖然因種桑養蠶佔了些農田,但正常年景是不缺糧食的,甚至有江南糧倉之稱。

即便如此,都出現饑荒,可見災害之重。

劉升道:“去年天災可以用‘重’字形容,今年天災便可以用‘廣’字形容,百姓都不好過。

但如果不是大明吏治腐敗,官府無能,地方多有劣紳惡霸趁機欺壓百姓,這天災也並非沒法扛過去——眾志成城,人定勝天!”

眾志成城,人定勝天?

章曠一時沉默,卻是被劉升這堅定的八個字給觸動了。

回過神來,章曠想起大明朝廷的處境,卻又不禁感慨道:“大明別說管地方了,如今朝廷怕是都支撐不住了。”

卻是劉升在北歸的當天早上,又收到一份汝陽轉發來的電報。

十二月初二闖軍終於攻破了兗州府城滋陽。

漕運總督張國維突圍出城,被闖軍追擊,一直敗逃到沂州。

闖軍則是連下曲阜、泗水、鄒縣、滕縣等地,數日間便將兗州府又攻佔了三分之一還多。

如今兗州府僅有東南部的費縣、嶧縣、沂州、郯城尚屬大明。

章曠隨行後得知這個訊息,便知道朝廷怕是很難奪回兗州運河了。

劉升評價道:“漕運本就弊端重重,卻受各方利益羈絆,難以廢除。

我若是崇禎皇帝,就趁著漕運被斷的機會改海運,讓南方米糧走海路至京師。”

章曠道:“其實前年中書舍人沈廷揚就進獻了《海運書》、《海運圖》,建議恢復元代的海上漕運。

那位起先遲疑,只允許沈廷揚暗中試行。

去年沈廷揚以兩艘海船,將數百石米從淮安運送至天津,僅用了十天左右,那位才對海運有所信賴。

但正如大帥所講,漕運牽扯利益眾多,驟然改成海運必遭受眾多阻攔。於是那位便讓沈廷揚先以海運督辦遼東糧餉,京師糧食依舊用漕運。”

劉升聽了一笑,“所以說大明這艘破屋直接拆了就好,因為已經沒法修補了。”

兩人正聊著。

李唯七拿著一份譯好的情報從走進了大帳,神情古怪。

“大帥,汝陽轉山東的緊急情報。”

章曠看了李唯七一眼,很是好奇,為何崋部情報傳遞如此之快。卻考慮到他還沒正式投入崋部,不好意思問。

“這孔家果然是誰來跪誰。”

劉升的話讓章曠一下子轉移了注意力,不禁問:“莫非孔家竟降了闖賊?”

劉升點著情報道,“十二月初四,闖軍圍曲阜,孔氏知縣開門獻城投降。

初七,衍聖公孔胤植便給李自成獻上了一份奏表,勸請李自成稱王。”

“什麼?!”章曠聽完直接震驚得猛然站起,“衍聖公怎能如此?!”

在章曠看來,孔家這哪兒是降賊啊——他們比降賊還過分!

劉升露出嘲諷的冷笑,道,“據密報上所講,李自成本要下令將孔氏抄家,孔氏提前得知訊息,才想出了這招。

再說了,對孔氏來講,降闖又算得了什麼?歷史上他們可是降過蒙元的。

如今只是降闖,若建奴能打到山東,說不定他們還會降了建奴。”

第一更。

【打了三天點滴,嗓子炎症快好了】

錯字後面改。

【湖北省】(行政官員委任參考)

歷任巡撫:李長文

以趙德友、王揚基兼任左右布政使,

鄖陽知府:閻爾梅(由鄧州知州升職)

襄陽知府:柳玉樹?通判鄺曰廣(化名:方遼,,原明襄陽推官)

德安知府:王維屏(降官,原明武昌知府)、

隨州知州徐世淳化名降崋、

荊門知府(原承天府):王揚基(原明湖廣右參政)

荊州知府:徐起元(降官,原明鄖陽知府)、

武昌知府:趙德友兼左布政使()、

黃州知府:成誦兼湖北左參議()

漢陽知府:堵胤錫(原明長沙知府,上任)

<BR />

(本章完)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亂羽

宋禮不送禮

小道姑一身反骨

視力零點二一

背叛的傷痕與治癒之路

孤塵煙

許你情深越山海

風止何安如

黴穿後,我廢了

清河北上

高手出山:從退婚開始

喜歡海水稻的張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