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是劉升一力主張開設的,大學的種種規章條例、教學辦法等,自然也是他仿照後世大學一些進行適應性修改後形成的。

雖然目前南京大學的規章制度、教學辦法等未必都實用,但至少是一種大膽的嘗試——若真發現什麼不合適的地方,將來再更改就是了。

另外,因為沒有相應的學校教育體系,可以預見,未來數年內南京大學的學生都得靠特招和自主招生考試來獲得。

特招生的成份很複雜。

如這頭一次,既有鄭森這樣昔日軍閥加的子弟,也有劉升點名招錄的姚啟聖等人,還有地方舉薦的賢才,等等。

當然,特招生只佔南京大學新生的一小部分,不會對新生質量造成多大影響。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拋去盤踞在東北的清虜不談,大崋收取大順和西南明朝殘留勢力地盤都是這兩年之內的事。天下將要重歸一統,劉升大部分精力自然是轉移到了內政上。

內政以財政為要。

而除了財政,教育也是劉升頗為在重視的一方面,因為國家在教育方面的佈局宜早不宜遲。

在南京大學開學前的幾日,劉升便召集吏部、財政部、禮部的主要官員,在文華殿召開了一次教育專題會議。

“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會議一開始,劉升便定下了調子。

“至於如何改革,這裡有一份檔案,諸卿可以看一看。”

隨著劉升示意,秘書處的文員將一份份檔案發放到了與會的眾臣手上。

李長文、錢謙益、錢運生等接過檔案,就坐著認真翻看,並無意外之色。

因為這種將所議之事或欲行之政制定成一份份檔案、冊子給臣工們瞭解的事,劉升並非第一次做,而是幹過好多次了,幾乎形成了慣例。

一般都是劉升有了什麼主意,或下面提起一件什麼事,然後劉升召集李長文等軍機大臣開小會,並提煉出一些會議議定的主要內容,再由秘書處擬寫為檔案、冊子,最後放到更大的會議上,給更多的相關官員瞭解、討論。

一般在大會上,官員們是難以改變檔案上的核心內容的,多是提出一些補充、改良或不大的糾正意見。

這次教育專題會議顯然也是如此。

檔案上內容不算太多,又是印刷的,蔣德璟很快便看完。

根據這份檔案,劉升所說的教育改革主要分為兩方面。

其一是實行義務教育,其二是著手將現有的教育資源向學校體系修改、整合。

“義務教育”雖是個新詞,但在這次教育改革中卻算是比較容易落實的。

因為劉升暫時只准備在應天府、順天府、汝寧府、義陽府、南陽府這五府實行三年義務教育。

之所以如此選擇,是因為義務教育所需經費主要由地方官府承擔,大崋朝廷雖然也會撥款,但至多佔據該地義務教育的五成,甚至更低。

試行三年義務教育的五府中除了南陽府、順天府,其他三府都是比較富裕的。

選順天府,是因為順天府畢竟是北京所在,擁有特殊政治意義,且如今百姓不多,即便實行義務教育,也不需要太多經費。

至於選南陽府,則是考慮到南陽勉強也算半個龍興之地了,而且南陽府百姓也不算多。

非要說落實義務教育中有什麼難點的話,那便是其要求女孩入學了。

蔣德璟雖然信天主教,可看到這一條是也不禁皺眉。他倒不是反對女孩入學,而是覺得這一條會很難落實。

甚至,就連“五歲至十歲孩童必須入學”這最核心的一條,落實起來都有不小的困難。

蔣德璟雖出自士紳之家,但到底五十幾了,見得多,知道在窮苦人家中,可能四歲大的孩子就幫忙幹一些力所能及的雜活了,十歲孩子更是可能當半個大人用。

義務教育雖然不收取學費、費,卻讓百姓家少了一點勞力,還需供應孩子一日三餐,無疑會加重百姓的負擔。

雖說應天府等五府並非窮困之地,但肯定也有不少窮苦人家,這些人家未必肯讓孩子接受義務教育。

當然,相較於試行義務教育,對舊有教育資源的整合、體系的改革無疑更加複雜些,難題更多···

“關於教育改革的這份檔案諸卿都看完了吧?有何想法,都可道來。”

劉升洪亮的聲音迴盪在文華殿中,一眾大臣都抬起了頭來。

卻一時沒人說話。

見此,李長文只好開口道:“陛下,試行三年義務教育之事,只要朝廷及地方財政可以支援,便沒有大問題。

倒是教育改革的第二條,涉及前明諸多學校及地方讀書人的利益,需多番考慮,完善策略,方可施行。”

劉升聞言看向錢謙益、王鐸、蔣德璟,道:“禮部對前明學校之事應該瞭解吧?不如便給諸位講一講。”

錢謙益本就希望在劉升面前多表現,前明教育、學校之事又恰是他所瞭解的,當即便起身說道起來。

“啟稟陛下,前明學校主要分為官學與私學···”

作為曾經的探花郎,大明的禮部侍郎,錢謙益確實對大明的教育體系、學校制度等非常熟悉。

他又有不錯的口才、深厚的學識,一番講解,上至劉升,下至各部郎中,都對這發麵有了較為全面、深刻的瞭解。

朱元璋當年也是頗為重視教育的,因此大明在洪武年間,便開始興辦官學。

鄉村有社學,州縣有縣學、州學,再往上還有府學,最上面則是南、北國子監。

但社學並非強制開設,明廷和地方官府也沒有劃經費,全靠鄉紳、地主去辦,所以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沒有,並且很快為私塾所取代,或者說從來就沒有勝過私塾。

大明的地方官學遭遇也差不多。

因為在明朝選才制度成熟後,科舉幾乎成了進入官場的唯一道路,所以讀書人也都以科舉為目標。

地方官學雖然有些福利待遇,但在師資及教育成果方面往往比不上私學(也即是各種書院、名師)。

所以到了明朝中晚期,大多數地方官學幾乎成了擺設。

比如一地縣學,若遇到能幹、有名氣的教諭,或許還有幾十個學生撐場面;若是遇到庸碌無能之輩,縣學空無一人是常有之事。

明廷也曾數次打擊私學,尤其是書院,因為書院不禁侵佔了朝廷在教育方面的權利、威信,往往還是學子、官員結黨之所在。

然而,哪怕明令禁止辦學院,效果也只是一時的。更別提,明朝的政策往往因閣臣、皇帝的改變而改變,無法堅持下去。

所以,縱觀明代教諭,大多數時候私學都壓過了官學···

錢謙益講完,其他官員還在思考,劉升便在微微沉吟後總結道:“如此說來,前明私學之所以興盛,官學之所以衰敗,歸根結底是因為明廷皆以科舉取仕?”

聽到劉升這話,不少大臣都一愣,錢謙益更是在一愣之後面色發白。

他萬萬沒想到,劉升竟從他對前明官學、私學的一番介紹中,總結出了這麼一句話來。

早在去年商議如何舉辦鄉試時,錢謙益就知道劉升有意改變科舉取士的制度。

但劉升此前並沒有在眾多官員面前公開這種想法,今日算是頭一次。

若今日之事傳出去,天下讀書人豈不要誤以為是他錢謙益引得劉升冒出如此想法的?

這樣的話,他必然更加遭士人仇恨。(本章完)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萬法千門

萬零凸四

名偵:晴天下雨

霧究

莫名其妙就證了道

隨意奔跑的褲衩子

緩緩入侵

荼阿靡

遺古之城

掠過潔藍馳楓林

謝邀,地府金牌社畜,忙著幹活

浪裡個浪裡個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