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那就可想而知了,杜甫的詩寫得再好,權貴們也不可能欣賞啊!

於是杜甫就這樣蹉跎了四年,受夠了毒打之後,他終於接受了現實,搞對了走後門的正確姿勢。

就這樣杜甫開始給權貴歌功頌德,很快他就結交到了一些朋友。

為了達到入仕為官的目的,杜甫兩次獻賦蓬萊宮,玄宗也曾為他的才氣所奇,這樣的大才竟然沒能進入朝堂,這簡直離譜!

所以命集賢院召試文章,杜甫因此終於得到了展示才華的機遇。】

唐朝

李世民滿意的點點頭,這個子孫應該還是有些可取之處的,雖然好騙了些,但是對賢才的態度還是很端正的!

這一下,杜甫應該能進入朝廷當官了吧。

李隆基也是鬆了一口氣,但他又有些不好的預感,天幕之前說他落榜幾次來著?

【這個命令出來,整個長安都要炸了,當時備受追捧的一哥李白都沒這個待遇啊,他杜甫憑什麼啊?

於是在他考試的時候,讀書人們就在考試院門外等著他,也就是所謂的"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

這麼風光的景象,大家都很激動是不是?

先別激動了,這場考試的主考官還是李林甫!

李林甫告訴玄宗,朝廷的官位已經滿了,沒有空位給杜甫,不如先讓杜甫等一等,朝廷裡有了空位再說。

唐玄宗一聽,哎,這很合理啊!就這樣答應了。

於是杜甫博得了“詞感帝王尊”的虛名, 和“參列選序”的資格,沒有能取得一官半職。】

“甫甫相爭”

“你說李隆基不行吧,他還算行。你說他行吧,他又不行”

“來自皇帝的傲慢唄,是真是假能怎樣,他又不缺能人”

漢朝

劉徹是真的摸不著頭腦,帝王既然給了杜甫專屬考試的殊榮,那這個人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帝王的面子啊!

哪怕他真的不行,給他個虛職架起來呢!不然讓帝王的面子往哪裡放?

唐朝

李世民:“……”他感覺自己總有一天會被李隆基給氣死!

本以為自家大孫子會青雲直上的杜審言:“……”

這個時空的李林甫都已經麻了,他向來有青雲志,就等著以後出人頭地呢,結果這個破天幕一出,他封侯拜相的前途全被毀了。

而且別說未來的前程了,他恐怕現在就有危機上門了!

要知道現在的杜家可還沒有家道中落呢,自己把人家孫子的路給斷了,人家能放過他嗎?

哪怕李林甫現在恨死這個害他的天幕了,也不得不低頭準備去向杜家道歉,但願上面的人看他知錯能改的份上,不說能啟用他,至少別針對他!

還真別說,李林甫猜對了,杜審言咽不下心中這口氣,已經在那裡算時間了,他家寶貝大孫三十歲時候的宰相,此時肯定已經出生了!

豎子竟敢欺負他家孫子,不知道就算了,可他這個爺爺既然知道了就不能放任不管,他得給那個膽大包天的李林甫一點顏色瞧瞧!

畢竟一個口蜜腹劍的奸臣,皇家遠親的身份可沒辦法給他再搭一條登天梯出來!

【因為李林甫的從中作梗, 杜甫沒能立刻當上官, 反而當了好幾年的預備役。

可他收入微薄,卻居住在寸土寸金的首都,那真是窮的飯都要吃不起了的程度。

這一等就等到了天寶十四年,杜甫終於在朋友的舉薦下,被任命為"河西尉"。

這個"河西尉"其實就是催糧官, 是個欺壓百姓的小官,“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杜甫的風骨不允許他去做這樣一個騎在人民頭上的小官吏,於是婉拒了。

於是給他改派去做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這是一個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門禁鎖銅的低階官僚。

說實在的,年少壯志凌雲的杜甫想要“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結果命運跟他開了一個玩笑,給了他一個“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的職位,這與他的政治理想差距太大了,甚至有些滑稽。

可是杜甫年紀已經很大了,當時他已經有四十多歲了,為了生計所以杜甫不得不委屈求全,接受了這個官職。

可……命運總是……

那一年杜甫往奉先省家,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是他的小兒子餓死了。

杜甫如遭雷劈,他的兒子死了,餓死了!

說出去誰能信?一個官老爺的兒子,居然活生生餓死了?

長安城裡的權貴過得奢侈無比,底層的百姓卻窮的要餓死了。

他們好像是生活在同一個大唐,但好像又不是同一個世界。

杜甫渾渾噩噩地安葬了自己的小兒子,之後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首詩中最著名的一句就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了。】

“這句話真的很震撼”

“感覺老杜當時是崩潰的,他要是貪了點,也許兒子就不至於餓死了吧”

“老杜不是那樣的人”

“能看到人民苦難的人,怎麼會壓迫人民?

天幕下的權貴們很是尷尬,這也太打他們的臉了!

唐朝

李世民:“……”

長安城下的百姓,還是官吏之子,這樣的人被餓死了!更不用說普通百姓了。

總感覺接下來會有大亂子發生,大唐是不是要完蛋了!

算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吧,反正他也不能去掐死那個孽障!

他拿起毛筆,將這句話寫了下來,隋朝末年戰亂叢生,他是見過底層百姓們生活的,如今日子安穩,難免讓他有些忘記當年的心情了,把這句詩張貼在太極宮中,也好時刻警醒自己。

另一邊的杜審言:“我的孫兒!我的孫兒怎麼就這麼慘哦!”

趕回家找父親的杜閒見自家老爹的模樣,只覺得一個頭兩個大!湊到杜審言的身邊寬慰道:“阿耶,你快起來吧,這些事情還沒發生呢!”

……

杜甫心情複雜,他未來的妻子還沒有嫁給他,他就已經知道了兩人的幼子會被餓死,這親是結還是不結啊,而且他怎麼感覺這有一種王朝末年的氣息呢?

不能吧,他們陛下是個有為的帝王啊,他們大唐四海昇平,萬民歡樂,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怎麼可能會有這種感覺呢?自己真是腦子不清醒了!

(*杜甫的時間是開元二十四年之後,李隆基的時間是天寶六年)

另一邊的李隆基看到這句詩之後,心裡滿是不滿,他能理解杜甫的兒子餓死後的悲痛, 但你再是悲痛,也不能寫什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吧,你兒子餓死了,你去怪你爹不給你恩蔭啊!你去怪李林甫玩弄權柄矇蔽君上啊!你去怪自己掙不到錢維持不了生計啊!

為什麼要強行把問題發散到整個大唐!還牽扯到他這個皇帝身上!這憤世嫉俗的模樣真是太過分了!

楊國忠雖不如李林甫那般善於琢磨君王的心思,但他又不傻,察覺到李隆基的不滿,連忙上去寬慰:“陛下,那些個文人面對君王時就是喜歡雞蛋裡挑骨頭,好顯示他們的正確!這種負面的文章肯定的他們的喜歡,所以這人才被叫做詩聖!”

“前面的哪個皇朝沒有權貴?哪個朝代的權貴不是奢靡成風的?”

“大唐在您的治理下,百姓的日子過得可是比從前好多了!”

“這個杜甫竟然盯著不夠完美的一面批判,完全不理陛下一手締造的盛世之景,太過可惡!”

主打一個錯誤都是別人的,陛下您啊,是朵潔白無暇的白蓮花呢!

楊國忠見李隆基的面色舒緩下來,接著說道:“皇恩浩蕩!杜甫才能給他單獨科舉的恩榮,才有當官的機會,此恩重如山,他不感恩反而嫌棄官小!不尊君上,理應處死!”

李隆基聽完馬屁,心情舒爽不少,又開始裝模做樣起來:“這也不能怪他!底層官員的收入微薄,應當提一提了。再說了,他畢竟是青史留名的聖人,怎麼能輕易處死?楊國忠,得饒人處且饒人才是。”

楊國忠一副感動的樣子,對著李隆基俯首就拜,“杜甫不敬君上,陛下卻能包容於他!還能能將底層官吏的處境放在心上!陛下乃是當世明君!”

李隆基和楊國忠飆戲的時候,百姓們也是震驚不已,沒想到這位官宦子弟,也能為底層百姓發出如此振聾發聵的聲音。

“這句詩寫的真好啊!”

他們默默地記下了杜甫的名字,這是聖人!

【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這一年的大唐發生了一件很重要的大事!

這一年對杜甫來說是灰暗的,這一年杜甫放棄遠大志向接受現實去做一個小官,這一年杜甫的兒子餓死了,這一年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了。

本來日趨尖銳化的階級矛盾因此更加複雜化了,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交織在一起,使國家和人民面臨著沉重的災難。

至此,國都六陷,天子九遷,安史之亂敲響了大唐的喪鐘,摧毀了盛世大唐。

叛軍攻破長安,唐玄宗倉皇逃竄,杜甫也不得不在動亂中攜家四處逃難,處在貧賤、困苦的境遇之中,杜甫倍感人生的艱辛與磨難。】

“安祿山史思明該死該死”

“明明是開元盛世的締造者卻……”

“粉與黑都希望早死的男人”

“咱就是說,他改年號幹什麼!一直停留在開元不好嗎!”

“要是開元年間發生安史之亂,那開元之治還能算不”

天幕下的人都給整不會了,開元盛世,這一聽就是盛世之景啊,怎麼就這樣了呢?

姜瀾溪看著彈幕,也把話題轉到李隆基身上。

【怎麼說呢,其實李隆基這個人還是很厲害的,他本身多才多藝,善騎射,通音律、曆象之學。

早期的時候也是英明果斷,銳意進取、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發展經濟,提倡文教,使天下大治,對外更是能夠重拳出擊開疆拓土,所以後世史學家稱那時候為開元盛世。

他那個時候在任用賢能這方面是真的有一手,歷任宰相都是各有所長,盡忠職守,而他本人也能虛懷納諫,因此那時政治清明,朝局穩定。

但他似乎以為,這些是他一個人的功勞,他努力過了,將大唐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所以在大唐盛世之時可以享受了!

滿足之下的他比起說話不好聽的大臣更喜歡李林甫和楊國忠這樣的諂媚人士,李林甫排擠走了很多能人,把整個朝堂搞得烏煙瘴氣,而他死之後,楊國忠開始了風光無限的生活。

其實我在看這段歷史的時候,我是真的無法理解他。

你們看,“安史之亂”的牽頭人安祿山認了楊貴妃當義母,這麼算的話,李隆基也能算是安祿山的義父對吧。

但是李隆基對安祿山的信任度比對他親兒子的信任度要高得多!

他當年因為武惠妃的挑唆,讓李隆基以為三位皇子要叛變,結果搞了個“一日殺三子”。

對權力有這麼強的佔有慾,那應該把大玩制衡之術或者將權力都收於手中才對,但李隆基卻非常的信任安祿山。

李隆基早年設立了十鎮節度使,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有多重要大家能明白吧?

而安祿山,他擔任了三鎮節度使!】

李世民捂著胸口,只覺得眼前一黑就倒了下去,還好長孫皇后和宮人扶的及時,沒讓人摔在地上。(他有風疾)

長孫皇后見李世民被氣暈過去,也是氣得不行,可眼下只能鎮定下來指揮宮人,早早就被長孫皇后叫來的太醫上去給自家陛下診脈,開藥。

說實話,長孫皇后是真的不明白,為什麼這個李隆基都不相信親子,卻偏偏相信養子?

.......

說實話,李隆基也很是生氣,他真是沒想到未來的安祿山會辜負他的信任!

索性現在還來得及,現在的安祿山可還不是什麼三鎮節度使,他不過就是個御史大夫而已!

他冷笑著下旨:“把安祿山押來,朕要親手殺了這個賊子!”

楊國忠連忙點頭:“遵旨!”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他日我若為帥

李大餅餅

秦風傳奇:謎案破曉

函凌

琢玉熔金

使用者11128555

霸道總裁:獨寵我的小嬌妻

最後的遺漏者

星耀之路:霍總夫人她想逃

韻bj

開弓已無回頭箭

兔爺不吃胡蘿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