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天險,金陵城北岸。

十八萬虎賁新軍南下勤王救駕,在長江北岸安營紮寨。

登高望遠,已隱約能看見金陵城那氣勢恢宏的建築群輪廓。

威武大將軍武三甲,在麾下兩位副將趙魁、唐子義的陪同之下,來到了渡口邊,隔著寬闊的江面遙望金陵城。

這時,距離武三甲離開金陵城,已經過去了整個八個月。

去時長江枯水期,來時長江豐水期。

這寬達數百米的江面,此時已經成了武三甲重返金陵城,站上大新王朝權力之巔的最後一道天塹。

“大將軍,眼下進入夏季汛期,這長江江水暴漲,我虎賁新軍中的將士,又多為北方人士,不熟悉水性;”

副將趙魁侃侃而談道:“如此看來,這過江進京勤王一事,也只能將希望寄託到水師提督方天耀的身上了。”

“末將可聽說,這方天耀挾持皇上和太后,硬是讓皇上下旨,冊封其為四海王,這才讓皇上和太后上船避難;”

哼!

說到這兒,趙魁一臉不屑的冷哼一聲,繼續道:“如今這世道不知怎麼了,方天耀這種海島出身的傢伙,竟然都能被封王?”

“而大將軍,先是在瀛、莫二州浴血奮戰,拼死抵抗南下的龍城叛軍;”

“如今,又奉旨奔襲千里進京勤王,卻才堪堪被封了一個節制天下兵馬大權的總兵官,這簡直難以讓人信服!”

“是啊,大將軍!”

才被擢升為副將的原瀛洲守備唐子義,也出言附和道:“趙將軍所言極是!”

“這一路上,仗都讓我們虎賁新軍打了,最後論功行賞的時候卻是讓方天耀這種投機者佔得先機,他一個海島流寇,憑什麼封王啊!”

“而且,這廝明知我虎賁新軍南下進京勤王,要橫渡這長江天險,是需要他水師的戰船相助的;”

“結果呢,等到我們大軍剛到,方天耀這廝竟然下令把戰船全部開到上海去了,還把皇上和太后娘娘也一併帶到了上海的水師大營;”

“他這麼一搞,咱們虎賁新軍還進什麼京,勤什麼王?”

在痛斥水師提督方天耀這件事情上,原本貌合神離的兩位虎賁新軍副將,難得一見的同仇敵愾,站在了統一的陣線上。

說起來,這虎賁新軍中原瀛洲守備唐子義,能被擢升為虎賁新軍副將,這件事還充滿了戲劇性。

當初,在濟南城外之時,大將軍武三甲親率數百親兵,單槍匹馬的勇闖濟南府,為虎賁新軍南下借道。

棄城而逃的虎賁軍副將趙魁,率著幾千殘兵一路追趕而來。

這讓早就覬覦虎賁軍副將一職的唐子義,當即就對趙魁動了殺心,並且還派出精銳步騎將趙魁和數千殘兵包圍,準備以臨陣脫逃的罪名,將趙魁就地正法。

千鈞一髮之際,包圍趙魁等人的虎賁軍弓弩手,都已經準備將趙魁等人亂箭射死之時,大將軍武三甲終於趕來。

接下來,在面對如何處置擅自棄守莫州城的副將趙魁時,武三甲念及其過往的功勞和苦勞,再加上而今正值用人之際,便給了趙魁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

同時,武三甲也察覺到了唐子義在這件事情上的動機,便順水推舟的也將唐子義擢升為虎賁新軍副將,與趙魁一起輔佐自已處理軍中要務。

也算是,讓二人能相互監督,從而盡心盡責的為其效忠。

書歸正傳。

在面對手下的兩位副將,同仇敵愾的怒斥水師提督方天耀之時,武三甲的臉上,依舊是過往那副雲淡風輕的表情。

只是淡淡的說道:“這水師提督方天耀,在我虎賁大軍抵達長江天險之時,調離所有水師戰船;”

“無非就是不見兔子不撒鷹,想坐收漁翁之利而已。”

“他挾持皇上和太后娘娘前往上海的水師大營,無非就是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從而讓自已的水師官兵立於不敗之地。”

頓了頓,武三甲繼續道:“本將軍猜想,若是虎賁新軍能自籌戰船,跨越長江天險穩定金陵城的局勢;”

“那麼,水師提督方天耀定然會在大局已定之前,自上海親自迎送皇上和太后娘娘回京;”

“若是讓秦如檜及其統帥的兩湖、兩江新軍佔得先機,擁立大新福王之子趙靈瞻為新朝皇帝;”

“那麼,水師提督方天耀依然會在天下大局已定之後,親自將皇上和太后娘娘送回金陵城;”

“只不過,是送回來交到秦如檜的手上,以換取他四海王的王位和水師大軍的利益不受侵犯!”

呵呵!

說到這兒,武三甲冷笑了兩聲,道:“這大新王朝,就是讓無數像秦如檜、方天耀之流的害群之馬給毀了的;”

“北方的半壁江山都已經盡數落入亂臣賊子陳懷安之手,這些朝堂之上的文臣武將卻還在因為派系利益而相互背刺,爭個頭破血流!”

“殊不知,他們在這兒內鬥來內鬥去,最後只能是便宜了陳懷安那個亂臣賊子!”

武三甲這一番話,格外的憤恨,卻又顯得無可奈何。

這一路走來,他見到的都是大新王朝文臣武將之間的勾心鬥角,相互在背地裡下黑手。

很多時候,他都開始懷疑,憑他武三甲的一已之力,到底能不能將風雨飄搖的大新王朝重新拉回正軌。

聽完武三甲的這一番話,他麾下的兩位副將也沉默了。

除了能在言語上逞一時之快,怒斥一下這些大新王朝的害群之馬外,他們似乎什麼也不能做。

就像,視野盡頭的金陵城近在咫尺,卻又被波濤洶湧的長江天險所阻隔。

“報——”

“啟稟大將軍,濟南府急報!”

突然,傳令兵策馬疾馳而來,還未勒停戰馬便翻身下馬。

隨後,在武三甲的身邊跪倒彙報:“龍城兵馬副元帥,南征大將軍常遇春,率十五萬龍城兵馬兵臨濟南府城下;”

“濟南府守備吳啟東來報,濟南府守軍尚可堅守城池一年半載,還盼大將軍平定金陵之亂後即刻回援濟南府!”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抗戰:人工智慧認為我要抗戰

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