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鼓罵曹》與《小宴》同取材於《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膾炙人口,本身就擁有極大的受眾市場,《擊鼓罵曹》塑造了耿直無畏,嫉惡如仇的禰衡,同時依靠演員“擊鼓”,吸引大批觀眾喜愛。《小宴》透過戲曲演員在舞臺上對於精細動作的巧妙把控,將驍勇善戰的呂布“好色出醜”的凡俗一面盡顯,使觀眾在“樂”與“思”之間,有更加貼近角色的體驗感,又因《三國演義》原著的瞭解,引出對人物與自身的無限反思。

《杜十娘》取材於明朝馮夢龍的《警世通言》。在戲曲舞臺上,負心漢李幹先的“實話”以“夢話”形式展現,既讓杜十娘在恨金錢與恨人心的猶豫和掙扎中徹底清醒的過程,完整的展現給臺下觀眾,也在“巧合”中始終牽引著觀眾的“喜怒哀樂”,正與當下觀眾市場對“情感宣洩”的需求不謀而合。杜十孃的“柔情”與“絕情”,對於“金錢觀”、“愛情觀”的探討,在將百寶箱中的珠寶一一拋入江中時噴薄而出,規勸女性看清自己的情感,為自己負責,將渣男不仁不義的行徑剖白給社會所知。

禰衡言赤裸卻猶著衣、呂布調戲貂蟬而不油膩、杜十娘大罵“二賊子”並非汙言穢語。這些獨屬於戲曲觀演之間的“默許”,無一不是戲曲“雅”之所在。而觀眾之所以能在觀戲過程中隨著內容的推進哭之、笑之、贊之、嘆之,也只有依靠演員紮實的四功五法,才能將觀眾的情緒引入其中。最終達到“寓教於樂”,反映社會現狀,抨擊黑暗、弘揚正道的目的。

“梅花獎”的社會影響力與綜合價值不容小覷,各屆獲獎者自身在其行業內的影響顯然也不可忽視。正如早些時候京藝苑公眾號上對李宏圖先生的專訪,李先生認為“要加大對京劇人的宣傳力度”。結合如今戲劇市場的觀演關係,宣傳的力度、形式、內容都應與往日有所改變。

以此次京劇摺子戲專場為例,三位藝術家的表演無可挑剔,而三位藝術家在行業內的知名度和認可度在提高劇場上座率上也有很明顯的體現,“以老戲帶新戲”、“以師父帶徒弟”等形式,或許可以更好的發揮“梅花獎”獲得者的影響力,反作用於行業發展。

一味迎合市場觀眾口味變化,與一味墨守成規,顯然都不是造就一位“梅花獎”獲得者的道路。積極發揮個人影響力,與獎項評選側重可以帶來的引導作用,可以引領戲劇行業向具有歷史意義的方向不斷發展。

如今創新劇目多有市場指向性,有時甚至為了迎合市場,拋棄傳統中值得繼承的部分,以至於最終反響不好,在“新”觀眾市場中的口碑,甚至不如傳統劇目。“梅花獎”獲得者在戲劇演繹上的紮實基礎,是新時代文化發展“守正創新”要求的前提,也在推動行業良性發展中起到標杆作用。提高“梅花獎”與其獲得者的“圈外”知名度,或許比一味迎合市場的“創新”更能成為京劇乃至戲劇界的“破圈”關鍵。

言情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進重生末世後宿主只想擺爛

慕凌遲

王者:撞車德華,載入呂氏春秋

左手歲月

夢世回

夢銀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