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歡迎各位讀者大大們的到來,在經過上一章對故事背景的一個瞭解之後,本章的內容,我們將帶大家深入瞭解本次故事。

下面請大家跟緊我們的鏡頭,來到西漢時期漢武帝統治之初,鏡頭來到朝堂之上。此刻朝堂上正在發生著一場激烈的辯論,我們的背景版漢武帝坐在自已的皇位上。

看著下面大臣們的激烈辯論,他皺起了眉頭,在上一章我們就已經說過好不容易掌權了的漢武帝,早就已經按捺不住心中那蠢蠢欲動的心思,渴望著對匈奴用兵建立一番功業。

此刻他特地召集了朝廷當中的重臣商討著如何用兵的良策,作戰會議一開始討論便陷入了焦灼之中,大臣們你一言我一語,紛紛不相讓。

首先便是站在漢武帝這一邊,同樣想要和他一起用兵對匈奴作戰的王恢。

他先站了出來,發表了自已的看法。

王恢:陛下,臣曾經聽說戰國之初,有一個代國在他鼎盛之時,便曾經外有著胡人之患,內有中原各路諸侯的虎視眈眈。

可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國內仍然可以使老人有所養,孩子有所教,按時耕作,不誤農時,國家糧食儲備充足,使得匈奴不敢來犯。

如今我們大漢有陛下的威名在上四海之內莫不臣服,唯有那匈奴,竟敢不懷有敬畏之心,對我國暗中窺伺時常劫掠我大漢百姓,這等虎狼情境如何能夠容忍,所以臣認為對匈奴用兵勢在必行。

王恢,從大臣們的隊伍當中站出來,先是對著漢武帝躬身一禮,然後慷慨激昂的發表自已的言論,在場支援他的人無不紛紛點頭漢武帝也是暗自認同。

而就在這時大臣當中,一向老實穩重主張以和為貴的韓安國站了出來。

韓安國:陛下此言大謬,臣也曾經聽說過,昔我大漢開國之時太祖高皇帝,便曾經對匈奴用兵。

卻有了白登之圍,平城之怨,新年態度,披堅執銳,幾十年間征戰天下,未曾停歇,連當初的西楚霸王項羽,都不過是高祖的手下敗將。

可最後卻敗於匈奴之手,有了白登之圍,可為何高祖後來始終未曾報當初白登之仇,心中毫無憤怒的情緒,是高祖有聖人之心,容人之量,高祖見我大漢幾十年間征戰不停,百姓飽受戰火之苦,天下民生疲憊。

所以才停下兵戈讓百姓能夠休養生息,還派遣公主與匈奴和親換來兩方之好,讓我大漢擁有了幾十年的和平。

此乃聖人之道,若再起戰火,於民生不利於國不利。

韓安國站出來毫不客氣的駁斥著王恢的話,話裡話外都在訴說,如果用兵再去打仗對百姓不利,讓皇帝放棄打仗用兵的念頭。

聽完他的話,漢武帝卻是皺起了眉頭,心中十分不悅,王恢,也是看出了皇帝的想法,急忙站出來。

王恢:此言毫無道理,當年太祖高皇帝,手持三尺之劍,親自披甲上陣,征戰天下,所到之處,莫不臣服。

知足以後來不報當年平城之怨,是為了讓百姓能夠休養珍惜,讓我大漢能夠富強,可如今幾十年下來,我大漢早已不是當初民生疲憊,滿目瘡痍的局面。

如今我大漢國庫充盈,兵強馬壯百姓們莫不感恩大漢的恩德,莫不在心中念著陛下的威名。

但邊境卻多次遭受匈奴的侵襲,百姓們是處於戰火的威脅當中,生命都難以得到保障,每年邊境的死傷,慘不忍睹,運送死者的車輛是絡繹不絕,這難道是仁者願意看到的事情嗎?所以我認為出擊匈奴才是我大漢應該做的事。

韓安國:此言大謬,我見聞善於用兵者,總是以飽待飢,嚴明軍紀以待敵人之亂,安守營壘以逸待勞。

所以才能夠總是全殲敵人,攻城破國之事都是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最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讓敵國臣服,這才是聖人用兵之道。

如今你卻想讓我們孤軍冒進,長驅直入進入到匈奴的腹地,如此一來,糧草不濟兵馬孤立在外,如何能夠取勝?

《兵法》說,‘遺人,獲也”說的便是這種局面,所以我認為,攻擊匈奴完全沒有必要,以和為貴才是上策。

聽完韓安國的話,在場的大臣們紛紛議論,不過漢武帝的臉色明顯變得不好看起來,而王恢,則是很快看出了對方這是在轉移話題,暗中偷換概念。

明明本次商討的是出兵,匈奴暗中埋伏偷襲,他卻要說我們孤軍直入,王恢,沒有上他的當,冷哼一聲。

王恢:大人此言當真是荒唐,我們何時說過要孤軍直入,又何時說我要深入匈奴腹地?

我們要利用匈奴人貪婪的本性,將他們引誘到邊境,脫離匈奴胸來到我們的地盤。

然後暗中設伏利用有利於我們的地形據險而守,由此我們便可以搶先一步佔據天時地利,處於不敗之地。

最後再根據情勢而定,改變用兵之路,或攻左翼,或攻右翼,斷其後路,正面交鋒,一舉便可將匈奴徹底擊碎。

如此一來,匈奴大軍的覆面,不過在反手之間,匈奴單于,必然將成為我大漢的俘虜,僅此一戰,此後邊境將塞無匈奴之患,百姓可以安居樂業,我大漢威名,將從此遠揚四海。

王恢,一番慷慨陳詞,舞動的在場的主唱還紛紛情緒高漲,出聲附和,韓安國也自知自已剛才的話落了下風,此時若是再想辯駁已經來不及,只會被對方抓住把柄。

也就不再言語,只是冷眼看著對方一副得意洋洋勝券在握的樣子,漢武帝見到朝堂上這番情景,心知那些主和派再也不會阻撓自已,時機已至,頓時心中大喜。

之前他站起身看著在場的眾位大臣露出喜悅的笑容,滿意的看了一眼王恢,隨後開口說道。

漢武帝:就依照王恢,剛才所言依計而行,迅速調動兵馬,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威輕車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率領三十多萬人馬,藏匿於馬邑縣旁邊的山谷之中。

王恢,你速速通知壹家,讓他潛入匈奴境內,將匈奴殘餘引過來,我大漢的邊境之患,將就此了結。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各宗門請注意,小師妹專打白蓮花

一個子

那不是我的糖

純露水

寒門匪帝之請叫我喬四爺

二把刀不吃青菜

慕色匆匆邂寧安

攬星入海

淺念淮安

臭豆腐不臭啊

我在古代搞共和

束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