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第六品是〈授記品〉,這裡是〈受記品〉。一個意思。「授記」是佛對弟子授記。「受記」是弟子接受佛的授記。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踴躍。

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舍,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這是富樓那請法。自述了幾個聞。一聞,明白了佛過去講的是方便法,是引導法,不究竟;二聞,跟他同修的師兄弟們授記了;三聞,明白了自已和法會大眾過去世中與佛的因緣;四聞,明白了諸佛大自在神通力,拓寬了心量。

心淨踴躍:是由上面的四「聞」開啟心量。富樓那在楞嚴會上,他屬於那種煩惱障比較輕,所知障比較重的人。往往這些人呢,很難開大智慧;而且他自認為是說法第一,口若懸河。

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即從座起,是回小;到於佛前,是向大。回小當下即是向大。「頭面禮足」:以他的頭去禮拜佛的腳,是不是表佛和眾生是一個本體呀?僧、佛一體。

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這裡出來個啞謎。前面在「法說周」,舍利弗是上根代表,聽佛幾句開示悟入,佛予授記。中間從〈譬喻品〉到〈信解品〉,到〈藥草喻品〉等,是「譬說周」,佛透過打比方,摩訶迦葉這些人領悟得解,求佛印證,佛予授記。富樓那是代表下根之人,〈化城喻品〉是不是「因緣周」啊?專為下根之人苦口婆心。而富樓那得解以後耍滑稽了:「我就不講,難道我心裡想的你佛還不知道嗎?」這是表現出上中下三種根機,各人求授記的方式不一樣,顯示出大乘佛法的生動活潑。言不能宣,體現出「以無勝有」。這又是一種妙法,在定中用他心通互相溝通。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嘆其種種功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舍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見是:不能理解為:你們看到這個富樓那了嗎?誰沒有看到啊?「見是」是你瞭解富樓那嗎?佛下面就有文章。這段經文就顯示出小根機之人特別執著於行善積德,執著於事相;他不像舍利弗、須菩提等人從「智慧門」而入,他是從「行門」而入,所以把他作為下等根機的代表。「說法第一」還包括「樂說無礙」,大慈悲心。這樣的話,是富樓自已講出來好,還是佛的嘴巴講出來好啊?當然是後者。

自舍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除了佛以下,沒有哪一個能比得上他。所以這個「說法第一」,在某種程度上也恆順世間人的習氣:這個人能說會道,把話講得很圓滿,很好聽,是不是啊?但是呢,真正會說法,不在於多,而在於精。「評第一」,帶有權巧方便之計。但是他畢竟是宣揚佛的正法。

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瞭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鹹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過去九十億佛法中說法第一。

諸佛所說空法:在富樓那的境界是指小乘人的「人我空、偏真涅槃」之法。對富樓那來講,爐火純青、無可挑剔,這是不可思議。四無礙智:「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常能審諦清淨說法:「審」是思維觀照,「諦」是表真實;「清淨」是表圓滿,對小乘法的方方面面說得無懈可擊。無有疑惑:自已沒有疑惑,而且能解除別人的疑惑。對於任何問難,也不在話下。

具足菩薩神通之力:外現是聲聞,內密菩薩行。富樓那雖然是講的小乘法,但他不遺餘力辛辛苦苦教化眾生,講的是小乘法,發的是菩薩心。就跟持戒一樣,發心不同,功德也不同。

彼佛世人鹹皆謂之實是聲聞:當時的人都講富樓那是個聲聞:你是修小乘法的人。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麼富樓那就是以這種方便度他們:好吧,我是小乘,你們也是小乘,我來幫你。一幫幫出這麼多,「無量百千眾生」,他是小乘人嗎?他本身就是在行菩薩道。小乘人他只管自已。佛在教化方便法的時候,四眾弟子潛移默化中,已經成就了菩薩道行。常作佛事:就是幫助眾生成佛之事。

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

七佛:依次是,毗婆尸佛、屍棄佛、毗舍浮佛(這三尊佛是「賢劫」前一劫「莊嚴劫」的最後三尊佛。下面是賢劫的最初四尊)、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連續七尊佛中,富樓那都是說法第一。

講經說法叫「音聲輪」。他隨口而出,不經過腦袋思維。也就是達到了內外圓融,他裡面的第七識直接透過嘴巴講出來,六種意識心都來不及觀照,這是不可思議的。這種法就是由於他的真誠心感動了「上帝」。「上帝」是誰啊?就是第七識。有好幾個人跟師父講:師父啊,有的法我平時看還看不懂,怎麼上臺一講莫名其妙地就講出來了?這就叫「音聲輪」,這叫靈感爆發。要懂得,東西現成的都在這裡(氣球手套)。釋迦牟尼佛在這裡,阿彌陀佛的東西在這裡,豬八戒白骨精的東西,都在這裡。只要懂得迴光返照,與裡面的溝通,他一定是平等供養我們。所以好好把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認識一下。這是真的。到時候遇到什麼問題你脫口而出。有時候你看不懂的名相概念,他莫名其妙地就告訴你。這些東西都是本來具足,不從外得。修禪者如何得定啊?他就定在這裡,用心在第七識溝通。他總有水落石出之日,並不是不能成就,僅僅是這種成就的方法時間太漫長!

所以佛把最佳法門告訴我們:明白「一心三藏」的道理,當下我們就能開智慧。憑良心講,無量法門沒有哪一個法門不能成就,但是要經過無量無量無量……劫,中間要打許多許多許多閒岔……

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雖然在弘揚小法,期間已成就了菩薩的心量。

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其佛以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溪澗、溝壑,七寶臺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淫慾,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

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劫名寶明,國名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這裡有兩個問題要觀照。從他所得的果位來講,在《法華經》裡幾乎是獨一無二。一般的佛是以一個大千世界為佛土,他的佛土是「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他成佛的過程呢,是「過無量阿僧祇劫」。時間之所以長,就是因為他太執著於事相,不容易很快開大心量。國土這麼大,成就的眾生是不是越多啊?就這麼圓融。

七寶為地,地平如掌:是比喻我們要修平等心,沒有一絲一毫的分別。作為說法第一之人,他能教化那麼多眾生,可見他心是多麼地平等!有多大的心量,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業。無有山陵、溪澗、溝壑:這是表無量的種種分別。這個佛土處處都是光明、平等。這與富樓那菩薩無量劫以來的以平等心教化眾生相關。七寶臺觀,充滿其中:「臺觀」是指小涼亭之類,也就顯示出這個國土的自在,到處都有歇腳、休息的地方。

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地上人跟天人可以對話。幾千年以前天人下凡是正常現象,後來人卻當成神話。古代人心淳厚,但是有些人以此認為末法時期眾生根機差,你錯了。有時候人越狡猾、越壞,他越容易成佛。他那個可以開發智慧,叫「兩頭冒尖」。

亦無女人:如果講沒有男人,對不對啊?男人和女人是相對而言。有了男人就有女人;沒有女人,男人就沒有男人的那種氣氛,所以修出世道沒有男女之相。所以你看我們和尚尼姑是不是都光頭啊?這是平等相,沒有男女相,這是表這個法。一切眾生皆以化生:「化生」,是「從法化生」。按照一定的標準來規範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自已化自已。有禪定功夫的人,他在地球上能直接升到七層天,乃至到二十八層天都行,把肉身丟下來。那麼在富樓那的國土,你在人道就可以換一個身體,這是我們的一種本能。無有淫慾:沒有兩性就沒有淫慾了,淫慾是破壞禪定的罪魁禍首。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在凡夫位都能得三十二相,就是因為心清淨。沒有淫慾生活就沒有名聞利養,沒有名聞利養,我們的心自然清淨,身體自然明亮。你就是過幾萬歲都跟小童子一樣。

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法喜食」:聽經聞法,肚子就飽了,為什麼?聽經聞法,明白宇宙人生真理,本身就是一種能量,精神力量是最大的能量。記得我原來在外面上學回家,我父親正在生病,一聽到我回來就什麼病也沒有了,跳起來了,這是不是「法喜食」啊?「禪悅食」:這是保持一種平衡的心態,他本身就沒有能量消耗。有些人一入定幾天、幾年、幾百年、幾千年,他不吃飯。為什麼?他沒有能量消耗,始終維持平衡。練氣功的人,可以幾年、幾十年不吃飯。所以蘇聯科學家研究的結果,就是說在我們人的胃裡有一種叫酶,它可以把空氣中的那種氮氣直接轉化為蛋白質。

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它沒有四惡道,只有人道和天道;而且還沒有女人,那生兒育女怎麼辦呢?自已化生自已。無量百千萬億都是菩薩大眾,幾乎都是願身菩薩。得大神通,不是鬼神之通。鬼神之通還沒有離開男女之慾望。這個「大神通」是明心見性菩薩的神通,他沒有任何的執著,都屬於自性流露。「四無礙智」:具足大神通,又明心見性的,無論是所見所知都能通達明瞭。

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富樓那尊者在因地修行「說法第一」,名師出高徒,老師是這樣,帶出的學生也是那樣。

寶明:以「佛知佛見」開示眾生,令其悟入。善淨:見「如來藏」之法為萬「善」之最。法住甚久:包括正法、像法。甚久,就沒有辦法計算。一般來講,「法住」要比佛肉身住世的壽命長很多倍。佛當年住世只有八十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還有一萬年。

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這個「七寶塔」就是在他滅度以後,「如來藏」正法遍及全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諦聽,佛子所行道,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

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

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

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雖小欲懈怠,漸當令作佛。

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

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

若我具足說,種種現化事,眾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

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是為了接近眾生,隱大示小:我跟你們都差不多啊!斗大的字認不得三籮筐。

佛菩薩教化眾生,不拘一格。該說大話的時候要說大話,你看前面〈藥草喻品〉,是不是啊?老子是「如來、應供、正遍知」,還不來聽我說法?該示軟的時候他能示軟:我們來探討探討。

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雖小欲懈怠,漸當令作佛:有教無類。對那些懈怠的、貪心重的,我們都要耐心成就他們。不要指望每個人都能三兩句話就跪下來磕頭:「嗯!我明白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

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這是剛才講的「隱大示小」。人道中不乏許多老古佛、大菩薩乘願再來。肉身相就是「外現是聲聞」,他內在的素質「內秘菩薩行」就是佛菩薩的境界。

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少欲厭生死」,這是小乘人修行的一種心態和行為。從行善斷惡這種「因緣法」下手。「實自淨佛土」,佛土就是自已的身心。

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示眾有三毒,有二義:一者,告訴大家貪嗔痴三毒;二者,有時也示現自已的貪嗔痴,但是菩薩內心清淨,他示現貪嗔痴有功德。「又現邪見相」,先示現惡業,然後再示現改邪歸正。所以諸佛菩薩到這個世界上既可以現善相、智慧相教化眾生,又可以現惡相、愚痴相來教化眾生,不一而論。

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為了方便教化眾生,可以示現種種的手段——該罵的罵,該哄的哄,該騙的騙,該打的打;有時候也可以示現世俗的那種人情關係,但是目的,是你必須至始至終為了把眾生引導至正法。如果你把人家嚇走了,要檢查你用的是什麼心,不可以利用大乘法來為自已的私心雜念作辯解:你不是講嗎?可以示現惡相教化眾生嘛!你辯解不了。在我這個道場有一個標準:你示現善相惡相,都可以。你必須能留住人,能安定人心,不管是強盜土匪,都要把他留下來,因為我們要成就他。我們這個道場不是搞子孫叢林。對於我的弟子和來掛單的和尚,我們不是一視同仁。為什麼呢?掛單的和尚一定比我剃度的弟子更重要,後來的人比先來的更重要。因為我們建立這個道場的目的是要成就人,非常明確!所以我們到外面去接道場,由於有了這條原則,人家不能住的我們能住。

一個道場如果沒有眾生來接受教化,道場再大,錢再多,我都不要。我最近就拒絕了福建一個道場。他說叫我派五六個人去,每人開工資一千塊。功德箱裡的錢、香火錢全部是我們收,他們只收門票,還供養我們吃住。因為他是搞旅遊的。我不幹,道不同不相為謀。如果這個道場有人可以教化,再窮、再破、再小,我們都去,就是這個原則。正法道場就是為了成就人,沒有其它事。

若我具足說,種種現化事,眾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佛在這裡大概地說一說。如果講很真實、很多的話,眾生可能要懷疑。比如說:這個人知道嗎?他前世就是舍利弗,那個人前世是阿難,那個人前世是摩訶迦葉……講多了以後了人家要懷疑你,是不是造謠惑眾呢?

那過去已經成就的諸佛菩薩到哪裡去了?六道里都有!不要輕視一隻貓或者一隻老鼠。你不妨把所有的人都當成佛菩薩一樣看待。當你開始對某某人生憎恨心之時,不妨提醒自已一下:哎呀!他可能是個菩薩啊!

由此而知,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會有地震呢?就是眾生有眼無珠,以下犯上。諸佛菩薩不會生你的氣,可是他們的護法沒有辦法控制自已的憎恨心。無量的護法大部分都還沒有明心見性。他看到你誹謗他們的老師,他這個心裡的無明火壓制不住,明白嗎?我們人與無情都是道交感應的。那這個地球某方面承受不了的時候,它這個薄弱的環節就要出事情。就跟我們人發脾氣一樣,如果這個人肝臟部位本來就是薄弱環節,這個時候可能從肝臟部位就突破,明白嗎?就得肝癌。道理都是一樣的。有些人不懂佛法,認為我們講迷信:哎呀!地震是地殼的運動嘛!這與人有什麼關係?地殼的運動是不是我們的心在運動啊?這是大到佛土,小至我們個人,你要受報應。這是不是佛傳的法呀?你對受持《法華經》的人皺一皺眉頭,都要下無間地獄。你心裡一念輕慢心,這個力量不可思議。何況整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在迷惑造業,爾虞我詐,怎麼能不亂吶?而且受宰殺的那些眾生,其中有帶著隔陰之迷來示現的菩薩,你殺了他,還得了?佛講這句話用心良苦。他要真正把事情講出來,反而眾生會起疑惑。

今此富樓那,於昔千億佛,勤修所行道,宣護諸佛法。

為求無上慧,而於諸佛所,現居弟子上,多聞有智慧。

所說無所畏,能令眾歡喜,未曾有疲倦,而以助佛事。

已度大神通,具四無礙智,知諸根利鈍,常說清淨法。

演暢如是義,教諸千億眾,令住大乘法,而自淨佛土。

未來亦供養,無量無數佛,護助宣正法,亦自淨佛土。

常以諸方便,說法無所畏,度不可計眾,成就一切智。

於諸佛所:前面講的九十億佛法中,這裡又講賢劫千佛中。現居弟子上:「現」就是現量,在諸佛法中他都是上座,都是大弟子。「居弟子上」也就是一般地在大叢林裡都有長老。大會一開,中間方丈,兩邊是長老,坐在大眾前面。

所說無所畏:富樓那的「無所畏」除了精通佛法,還表現在他重在「實修實證」。所以在佛弟子中他的證量很大,不像阿難。阿難是悟量大於證量,他的心能達到那個境界,他的行為未必達到那個境界。富樓那呢?是證量大於悟量,他所能講到的他一定能做到,因為他的證量已經大於悟量。所以他這個也是「所說無所畏」。

能令眾歡喜,未曾有疲惓:他所教化的國土範圍那麼大,他肉身住世的時間那麼長,因緣即在於此。他教化眾生從來不知道疲倦,他是作為一種快樂,作為一種法喜。

常以諸方便,說法無所畏,度不可計眾,成就一切智:這裡「一切智」應該是「一切種智」。因為這段偈頌是五個字,如果是六個字的話它就是「成就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圓頓菩薩因地修行的智慧、圓教佛果地圓滿成就的智慧。

一切種智,包括「一切智」和「道種智」:「一切智」是「明心」,「道種智」是「見性」。「一切智」呢,它知道我們這一個心能夠變化出無量的萬法;「道種智」呢,它知道萬法任何一法皆由我的真心所變現。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以「知其然」者一般地來講判為「見道」;「知其所以然」者一般地判為「證道」。但是這是方便說,在我們圓頓大教,往往見道即是證道。

供養諸如來,護持法寶藏,其後得成佛,號名曰法明。

其國名善淨,七寶所合成,劫名為寶明,菩薩眾甚多。

其數無量億,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充滿其國土。

聲聞亦無數,三明八解脫,得四無礙智,以是等為僧。

其國諸眾生,淫慾皆已斷,純一變化生,具相莊嚴身。

法喜禪悅食,更無餘食想,無有諸女人,亦無諸惡道。

富樓那比丘,功德悉成滿,當得斯淨土,賢聖眾甚多。

如是無量事,我今但略說。

這裡提醒一下「供養諸如來」,不能僅僅說為供養他的老師、老古佛,這是皮毛。這裡「供養諸如來」一定要觀照到「第一義諦」:即供養一切的萬法。對天人鬼畜、有情無情一切眾生,對它的來龍去脈明瞭、清清楚楚,叫「供養諸如來」。弘法利生就是最大的「護持法寶藏」。所以前面講「供養諸如來」可以著重為「自利」,與一切萬法道交感應;後面的「護持法寶藏」可以觀照為「利他」,護法、度眾生,都是利他。這是菩薩的「自利利他」功德。到了極果如來,「自利利他」達到究竟圓滿。這個「法明」是富樓那未來佛的別號,與他「說法第一」這個因緣相關。「法明」,一切法明明白白。

其國名善淨:這個與他們國土的眾生沒有男女之慾,都是蓮華化身這種殊勝的功德相關。「善淨」是清淨到極點,幾乎跟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什麼差別。劫名為寶明:「劫名」是年號,從時間、從國土來顯示出這個佛土的氣氛莊嚴。有關的名相概念我們自已去把以前所講複習一下。

如是無量事,我今但略說:前面長行裡已經作了解釋。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㝹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各見授記:各自得到授記。不亦快乎:我們不也是跟他一樣很快樂嗎?

憍陳如比丘是「供養六萬二千億佛」,像他這麼快成佛,可能還是唯獨僅有,這個人特別利根。他僅僅聽了一次「苦集滅道」「四聖諦」,當下證四果羅漢。開始學小乘法就是這樣,如果後來再聽一遍《妙法蓮華經》,他是不是一下就證到等覺位啊?

在《楞嚴經》講:「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何籍劬勞,肯綮修證」。誰叫你去認真修?誰叫你去刻苦修?把兩個耳朵拿過來來聽一聽,你成佛了,就這麼簡單。現在有幾個人信這個法呀?可是《法華經》《楞嚴經》金口玉言,不是講一次、不是講十次八次,而是反反覆覆在講!如果講一次的話,情有可原,可是佛是反反覆覆講、反反覆覆講,簡直是太多了。而且不是一部經講啊!《法華經》《楞嚴經》《阿彌陀經》都在講。所以他在「六萬二千億佛法」中,就能究竟成佛。與那個什麼無量諸佛法中,什麼十天下微塵數佛中成佛,相比而言,是不是等於一步登天吶?

普明:是他的別號。十方三世,十法界森羅永珍,無所不明,無一不明,叫「普明」。如來十號,每一號都能叫我們開智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當見無量佛。過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覺。

常放大光明,具足諸神通。名聞遍十方,一切之所敬。

常說無上道,故號為普明。其國土清淨,菩薩皆勇猛。

鹹升妙樓閣,遊諸十方國。以無上供具,奉獻於諸佛。

作是供養已,心懷大歡喜。須臾還本國,有如是神力。

佛壽六萬劫,正法住倍壽。像法復倍是,法滅天人憂。

其五百比丘,次第當作佛。同號曰普明,轉次而授記。

我滅度之後,某甲當作佛。其所化世間,亦如我今日。

國土之嚴淨,及諸神通力。菩薩聲聞眾,正法及像法。

壽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說。迦葉汝已知,五百自在者。

餘諸聲聞眾,亦當復如是。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

前面講了「六萬二千億佛」,怎麼又變成了「阿僧祇劫」啊?這裡的「當見無量佛,過阿僧祇劫」是說,從時間、空間萬法上皆得成就。「過」是成就,十方三世森羅永珍,皆通達明瞭,皆證得法身,叫「見無量佛」,叫「過阿僧祇劫」。

鹹升妙樓閣:「升」為成就之義,「妙樓閣」是表明白「一心三藏」的道理,是「不二法門」。大雄寶殿是不是「妙樓閣」啊?外面看是二層,進去看是一層。你不能講它是「一」,也不能講它是「二」,叫「妙樓閣」。所以「樓閣」你不要以為住在二層樓,這個「樓」是不一不二的一個樓,這叫「不二法門」。

「阿彌陀佛」是不是「不二法門」吶?「阿」是表「空」,「彌陀」是表「有」。「空」和「有」就是一個「阿彌陀」。明白這個道理啊!我們講《法華經》《楞嚴經》,就是講「阿彌陀佛」。你連阿彌陀佛你都不懂,你念什麼「阿彌陀佛」?所以這是不是「妙樓閣」啊?

所以「阿彌陀」是不是不二法門吶?有沒有哪一個人不是「阿彌陀」啊?我在講「阿彌陀」的時候,這個聲音就是「彌陀」,是不是?在沒有講、沒有想「阿彌陀」的時候,這個阿彌陀在不在我心裡啊?在。雖然在,有沒有形相啊?沒有。那就是「阿」。所以我當下是不是「阿彌陀」啊?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妙樓閣」。

三藏十二部經,處處指歸,沒有哪一句話不指歸。你們隨便從《法華經》《阿彌陀經》《地藏經》任何一部經,你隨便找一句話,隨便找一個字,我都能講成「妙樓閣」。或者把學生講的那個語文、數學、天文、地理……你拿來,我也給你講成「阿彌陀」,唐詩、宋詞、漢賦、元曲,我統統能講成「阿彌陀」,俺吹的是「大白牛」,就叫你們懂得怎樣才叫修行。是修我們這個心開智慧,叫你當下成佛。你哪怕兒子女兒給你寫一封信,我都能講成「阿彌陀」,而且叫你自已就不得不信。並不是由我來強詞奪理,這是對於這些很明顯的名相概念我們適時地提醒大家,要理解佛菩薩的良苦用心。每一句話、每一個字他都慎重考慮。所以「鹹升妙樓閣」是講這些菩薩都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

遊諸十方國:一念明心見性,當下「遊諸十方國」,供養一切佛。

以無上供具,奉獻於諸佛:「無上供具」是什麼?就是這一念明心見性。一念就供養無量佛。心就是「無上供具」。不要理解為要買供桌、水果,要買佛像、唸佛機、念珠……師父非常吝嗇,走到哪裡連一個念珠都捨不得給你們。但是,我會給你們每個人一個「無上供具」,還不用我花錢。開口之勞,當下現成。

其五百比丘,次第當作佛。同號曰普明,轉次而授記:法無定法。這裡呢,是五百比丘在同一個國土、同一個空間、是不同的時間成佛。所以「轉次而授記」,前者為後者授記,而且是同名同號。後面還講到那二千個聲聞啊,他是在同一個時間在不同的國土成佛,也是同一個名號。

國土之嚴淨,及諸神通力。菩薩聲聞眾,正法及像法。壽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說:五百尊佛,每一佛出世這個眾生的情況都是一樣,在佛法裡叫「同分」,造「同分業」,我們在「同分土、同分時」受同樣的報。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再次強調一下,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這是表「即開即示,即悟即入」,見到了佛,明白了佛,你就是佛;所以「即從座起」就是妄心見到了真心,離開了原來的迷惑顛倒;「到於佛前」,見到了佛,當下就是佛;「頭面禮足」,以眾生之頭與佛之足相合,就是表「即已食時,還到本國」,僧佛是一體。

悔過自責:菩薩明心見性以後,自已左右開弓,打自已的嘴巴:太愚痴了!這麼簡單的事,還吃了那麼多苦,原來成佛就這麼容易!所以「悔過自責」。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自以為證得阿羅漢果位就是「滅度」,就是「成佛」。那麼現在知道了,這是愚痴。「如無智者」就是愚痴。為什麼這樣講呢?我等應得如來智慧:「如來智慧」是我們本有,「應得」是「道交感應」,一旦「道交感應」了,我這個智慧就現前;不現前的時候,它本來就在。而我們卻以阿羅漢那種小智小慧而滿足,只知道執著於一點點既得利益。這點既得利益在前面摩訶迦葉他們打比方講:比如我們證得「涅槃」,無量的時間空間萬法都是「我」;那麼證得「阿羅漢」只是「一日之價」。越想越慚愧。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裡,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這段比喻在佛法裡也是有名的,叫「乞丐懷珠,枉受貧窮」。譬如有人:是指那些小乘修行人;至親友家:這是大乘法門;醉酒而臥:這是講無明煩惱;是時親友官事當行:「親友」是比喻佛;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裡:佛傳大乘佛法,「系」是以「如來藏」這個寶給他種下金剛種子。我們對號入座以後再作解釋。一個窮人到親友家裡去攀緣,還不是想討一點借一點?所以親友先給他一頓酒肉。他從來沒有吃過那麼好的酒肉,還不是酩酊大醉?這體現出眾生的無明煩惱和貪心。那麼親友他不能陪著他睡覺,如果等他醒來再給他東西的話,就耽誤時間了,索性提前離開了。丟了個如意寶珠給他,不也夠意思了?可窮人起來以後壓根不會相信親友會給他如意寶珠。所以醒來後還是去外面乞討。

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不明理的人是盲修瞎練,甚至修出名聞利養來,把道場作為經商的場所,把傳法作為交易。修行人如果為了名聞利養,你是把自已送到地獄裡去。真正當四眾弟子,連生命都要來供養眾生,供養三寶,何談名聞利養?你想都不敢想。

若少有所得:得一點就滿足了。這就是「乞丐懷珠,枉受貧窮」。這就是比喻我們,有沒有哪一個沒有如意寶珠啊?都有。之前不知道我就是「阿彌陀佛」。講了「如來藏」的法,就是「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裡」——這個「如來藏」之法已經裝到你的阿賴耶識裡去了,這就是你的「衣裡」。

這裡「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通小通大,通凡通聖。通聖:小乘阿羅漢證得「人我空」就滿足了,再也不願意到世間來教化眾生;通凡:我們在凡夫因地修行,得到一點人天福報滿足:哎呀!還是念佛好啊!你看看,兒子考上了大學,老公發了財,女兒嫁了個好婆家……你把修行變成了一種情執。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系汝衣裡,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痴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後來親友遇到了,看到他在那裡做苦工或者乞丐之類的。咄哉:是個語氣助詞,哎呀!丈夫:夥計啊!你為了餬口飯吃,落到這步田地呀?那年你到我家裡去,我不是給了你個如意寶珠嗎?你就能發大財呀!怎麼還受這份苦啊?

這是比喻佛開講《法華經》之時,開講「一心三藏」的道理。明白了「一心三藏」,沒有哪一法不是「一心三藏」;明白了「一心三藏」,你當下即是「一心三藏」。沒有明白的時候,你雖然是「一心三藏」,得不到其妙用。我過去不是也給你們講了嗎?佛在五時說法「次第圓融」,小法時期也講過《楞嚴經》。

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你現在用這個如意寶珠可以變換成資生產業,你就可以得到自在快樂啊!比喻當我們明白了「如來藏」的道理以後,一切的萬法是不是都是我們自已啊?是不是都是我們的「資生產業」啊?長養我們的法身慧命。

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這是五百羅漢打比方來求佛印證,印證他們明白了一心三藏沒有。

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不管你會不會用,我們的如來智慧德能從來沒有失去。只是你不明白,你冤枉受苦受累。

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你們證這個阿羅漢吶,雖然是我教你們的,但真正來講,那只是方便安慰而已啊!不是真正啊!

我久令汝:在過去二萬億佛法中我就是你們的老師啊,讓你們修種種的善根,這都是以方便的手段來引導你們成佛。方便的手段包括示現小乘人的那種「方便涅槃」,但是你們卻信以為真,當成「究竟大涅槃」。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佛啊,我們現在聽聞了《妙法蓮華經》才知道,我們其實就是菩薩,行的是菩薩道。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安隱授記聲。歡喜未曾有,禮無量智佛。

今於世尊前,自悔諸過咎。於無量佛寶,得少涅槃分。

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

無量智:也是佛的一個別號,無量的智慧。我們可以把「無量」解釋為「阿彌陀佛」。「無」就是「阿」,「量」就是「彌陀」。

今於世尊前,自悔諸過咎:「咎」就是「過」,「過」就是「咎」。小乘阿羅漢果位是「少涅槃分」。少到什麼程度啊?無量分之一,也就是「一日之價」。真正來講,「大涅槃」才是無價之寶。

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設諸餚膳。

以無價寶珠,系著內衣裡。默與而捨去,時臥不覺知。

是人既已起,遊行詣他國。求衣食自濟,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更不願好者。不覺內衣裡,有無價寶珠。

與珠之親友,後見此貧人。苦切責之已,示以所繫珠。

貧人見此珠,其心大歡喜。富有諸財物,五欲而自恣。

餚膳:是表無量的小法。無價寶珠:就是「如來藏」。「如來藏」的法義已經透過這個「餚膳」在旁敲側擊,只是小乘人不往裡想,佛又不好過分地明講。過分地明講,他會生起逆反心理,反而造成更大的障礙,反而連那小小的善根都要丟失。這是佛的良苦用心。默與而捨去:不能講得太明顯,講得太明顯就好像逼人太甚,也會把他們嚇跑。時臥不覺知:他們當時在迷惑顛倒中,不明白佛的良苦用心。詣:就是到;他國:是修其它的法門。

求衣食自濟,資生甚艱難:「求衣食自濟」顯現出小乘人「個體戶」的心態,他修行是為了自已。菩薩道修行是為了教化眾生,讓大家來成佛。現在那些唸佛的,有幾個人是為了讓別人去成佛的?都是自已要往生。這是自了漢,心量沒有開啟,不能往生。

示以所繫珠:這就是到了講解《法華經》的時候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阿彌陀佛,就是「示以所繫珠」。

貧人見此珠,其心大歡喜。富有諸財物,五欲而自恣:這裡「歡喜」是法喜,明白萬法皆是「我」,所以「富有諸財物」,無一不是我,「同體大悲」。「五欲而自恣」:你就感到奇怪了,明心見性的人還「五欲自恣」啊?這個「五欲」,是表「勝義五欲,法性五欲」。吃喝玩樂無非解脫,看你怎樣用心。過去吃一口飯:哎呀!真好吃!這下給我逮到了!現在是為了眾生而吃飯。

我等亦如是。世尊於長夜。常愍見教化,令種無上願。

我等無智故,不覺亦不知。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餘。

今佛覺悟我,言非實滅度。得佛無上慧,爾乃為真滅。

我今從佛聞,授記莊嚴事。及轉次受決,身心遍歡喜。

轉次受決:給五百個阿羅漢一個一個往下授記。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一品寒門

科創板

詭異小鎮:以貓之軀,收容神靈

神奇掛燙機

555555555

北的天空

追回我的小青梅

星川落子呀

高考穿鬥羅,你看我高興嗎

沒有餡的南瓜餅

獸世學院,全員瘋批

一杯奶蓋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