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正月初一,轉眼之間就到了正月十五。楊夫人實在是架不住手下兩位婢女知琴知畫的軟磨硬泡了,決定今天要好好過一下元宵節。

知琴知畫畢竟年紀尚輕,一聽說元宵節要好好過一下,一大早就開始梳妝打扮起來。

知琴拿出了楊夫人賞賜的白綾襖和藍緞裙,外套赭色遍地金比甲。知畫也不落後,同樣也穿上了楊夫人賞賜的綠綾襖和嬌綠緞裙,外套沉香色遍地金比甲。

這兩位姑娘平時難得有機會這樣打扮,看今天是元宵節,才不免心生了愛美之心。

楊夫人看到兩位姑娘今天穿得如此豔麗,心中欣喜,遠遠微笑。

吃過早飯,楊夫人想起了南宋女詞人朱淑真的一首詞,叫《憶秦娥》,就是寫元宵佳節的,而且很是有趣。

於是,楊夫人來到書房,提筆寫了下來:

彎彎曲。新年新月鉤寒玉。鉤寒玉。鳳鞋兒小,翠眉兒蹙。

鬧蛾雪柳添妝束。燭龍火樹爭馳逐。爭馳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這首詞是少女時代的朱淑真所寫,既天真又可愛,明明才初六,還未到正月十五,朱淑真就不開心了,翠眉緊蹙。

為什麼呢?因為別人都出去看正月燈會了。既然如此,那麼我也出去吧!外邊真是熱鬧,燭龍火樹不夜天,就是正月十五都不如今天的初六熱鬧!

這首詞,表面上是寫還是少女的朱淑真,在初六這天的心情變化。實際上,另有隱情。

因為兩宋時期,還未出閣的少女平時是很少隨意出門的,只有在特定的節日,才可以特定的名義上街隨意走動。

而少女時代的朱淑真,似乎是在初六日遇到了一個心愛的男子,所以才會寫下“元宵三五,不如初六”的句子。

楊夫人乃楊漣義女,飽讀詩書,怎會不知少女朱淑真的心思?

楊夫人寫完朱淑真的《憶秦娥》後,反覆拿起來看了多遍,似乎覺得哪裡不是很滿意。於是又提筆重新把這首詞寫了一遍:

彎彎曲。新年新月鉤寒玉。鉤寒玉。鳳鞋兒小,翠眉兒蹙。

鬧蛾雪柳添妝束。燭龍火樹爭馳逐。爭馳逐。元宵三五,不如初一。

楊夫人只是改了一個字,把“初六”的“六”改成了“初一”的“一”。

到了晚間,府外的街上熱鬧起來,到處都是放炮仗的聲音,夜空中也火樹銀花好不喧騰。

吃過晚飯,知琴和知畫二人,走到楊夫人近前,又是撒嬌又是獻殷勤,求楊夫人帶她倆出去走百病看花燈。

楊夫人看著這兩名年紀尚輕的少女,於是叫來了韓先魯,讓他打著魚兒燈頭前引路,讓知琴和知畫隨她左右,出了楊府。

這元宵節的街上果然熱鬧。街兩旁擺著數十架花燈,還有那買賣人的吆喝之聲。

到了街上,知琴和知畫左看看右看看,楊夫人心裡也覺得高興。

自從義父死後,還沒這麼開心過。

駱駝燈、青獅燈、七手八腳螃蟹燈,猿猴燈、白象燈,九天玄女下凡燈。八仙過海燈,各顯才能,秀才作揖燈,孔孟遺風。最顯眼的是酆都鬼城的孟婆燈,過了奈何橋,一切從頭瞧。

不遠處在賣元宵的攤位上,堆滿了果餡,以顯示元宵果餡貨真價實。賣元宵的邊上是一位說書人,正在講著江湖趣聞。

正在楊夫人帶著知琴知畫看元宵燈會之際,此刻在楊府的房頂上,有一老叟,正在獨自喝著花雕,半醉半醒。

藉著月光看去,這老叟倒是頗有些不修邊幅。

正是張老樵。

張老樵自從到了桂林,就找了一個偏僻的客棧住了下來,每日必喝十壇花雕。

到了正月十五夜,他來到了楊府房頂,一邊飲酒一邊賞月,也是為了在一旁觀察楊府動向。

楊夫人雖然不會武功,但畢竟是白蓮教主,雖然他在宛兒面前誇下海口,說白蓮教都是些三腳貓功夫,但是畢竟自已多年未在江湖上走動,還是小心為妙。

張老樵在楊府房頂待了也很久了,關於楊府誰會武功,誰不會武功,他看得一清二楚。

廚房老羅用菜刀切菜,刀不掛垢,擅使飛刀。馬房陳五,走步輕盈,有些輕功。門房胡麻子,眼疾手快,偷桃摘李不在話下。知琴會下毒,知畫擅匕首。那總管韓先魯,內功似乎有幾分功底。

雖然這些人的修為跟張老樵比起來,差得不是一星半點,但是放在江湖上,也不是等閒之輩。

現在,胡麻子坐在門房昏昏入睡,老羅和陳五正在馬房喝酒,其他人都不在府中,正是取百寶箱的好時機。

張老樵縱身一躍,飄然落入府中,透過對所有房間的仔細排查,終於在一個看上去並不起眼的房中找到了宛兒說的百寶箱。

張老樵掂了掂份量,真是不輕,看來就是它了。

張老樵拿出繩子,把百寶箱綁在背上,縱身一起,飛出楊府。

張老樵這一番,胡麻子和在馬房喝酒的老羅、陳五,毫無察覺。

背上百寶箱後,張老樵心想,看來這小丫頭片子是鐵了心了,不過我也有錢買好酒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頌小閒王

不拖更的蝸牛

陌楚

殘張斷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