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劑

凡以解表藥為主組成,具有發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療表證的方劑,統稱解表劑,分為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扶正解表三類。汗法——解表劑

使用解表劑時應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溫覆;③微汗為佳;④表裡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裡雙解;⑤若表邪入裡,麻疹已透,瘡瘍已潰,虛證水腫,或吐瀉失水者,禁用。

辛溫解表

1麻黃湯《傷寒論》:

功用:發汗解表(為主),宣肺平喘(為輔)

主治:外感風寒表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方解:本方證為外感風寒、肺氣失宣所致

麻黃—君—辛溫發汗,宣肺平喘。麻、桂相伍,

桂枝—臣—發汗解表,調和營衛

杏仁—佐—利肺平喘

甘草—佐使—調和藥性,延緩藥力 緩麻、桂峻烈之性。

@配伍特點有二:一為麻、桂相須,發衛氣之閉以開腠理,透營分之鬱以暢營陰,則發汗解表之功益彰;二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則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炙甘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即可調和麻黃杏仁的宣降特性,又能緩和麻黃桂枝合用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過猛而傷及正氣。

@麻黃與桂枝配伍:一發衛氣之閉鬱以開腠理,一透營分之鬱以和營衛,增強發汗解表之功

@方歌:麻黃湯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汗解表宣肺氣,傷寒表實無汗宜。

2桂枝湯 :漢 張仲景《傷寒論》

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使邪從表而出)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白不渴(鑑別症狀,又如小便自利。這裡主要用於與外感風熱證相比較。),脈浮緩或浮弱者。

方解:本方證為外感風寒、營衛不和所致

桂枝—君藥—解肌發表,溫通經絡

芍藥—臣—滋養營陰,斂陰止汗

生薑—佐—辛散表邪,和胃止嘔

大棗—佐—益氣和中

炙甘草—使—調和藥性、配桂枝--辛甘助陽、配芍藥--酸甘化陰

@桂枝的現代用法:水煎服,溫覆取其微汗

@配伍特點:發中有補 散中有收 邪正兼顧 陰陽並調

@芍藥---桂芍等量合用,寓意有三:①針對衛強營弱,體現營衛同治,邪正兼顧;②相輔相成,桂枝得芍藥,使汗而有源,芍藥得桂枝,則滋而能化;③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補。

@方歌:桂枝芍藥等量伍,姜棗甘草微火煮,解肌發表調營衛,中風表虛自汗出

3九味羌活湯:

功用:發汗祛溼,兼清裡熱

主治:外感風寒溼邪,內有蘊熱證。惡寒發熱,肌表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黃,脈浮。

方解:本方用治外感風寒溼邪,內有蘊熱所致的病證

君藥:羌活---祛表部及上焦的風寒溼邪(入太陽經)

臣藥:防風---為風藥中之潤劑,祛風除溼

蒼朮---發汗祛溼(入太陰經)為祛太陰寒溼的主藥

佐藥:細辛--祛風散寒止頭痛(入少陰經)

白芷---祛風止頭痛(入陽明經)

川芎---祛風止頭痛(入厥陰經)

生地、黃芩---清洩裡熱

使藥:甘草---調和諸藥,並防諸辛溫燥烈之品傷津

配伍特點: 解表為主,兼清裡熱。體現了“分經論治”的思想

@方歌:九味羌活防風蒼,辛芷芎草芩地黃,發汗祛溼兼清熱,分經論治變通良。

4小青龍湯《傷寒論》

功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外寒內飲證。惡寒發熱,無汗此為必備症狀,胸痞喘咳,痰涎清稀而多;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痛重,頭面四肢浮腫(後三者為內飲的症候),舌苔白滑,脈浮者。

方解:病機:素有寒飲,復感風寒

君藥:麻黃—發汗宣肺,解表平喘

桂枝---發汗解表,溫陽化飲

臣藥:乾薑—辛熱,溫肺化飲

細辛---溫肺散飲,又助解表

佐藥:五味子—收斂肺氣

芍藥---益陰斂汗,與桂枝相伍,調和營衛

半夏—燥溼化痰,降逆和胃

佐使:炙甘草---①益氣和中,②調藥

@方歌:解表蠲飲小青龍,麻桂姜辛夏草從,芍藥五味斂氣陰,表寒內飲最有功。

辛涼解表

1銀翹散《溫病條辨》:稱本方為“辛涼平劑”

功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溫病初起。發熱無汗,或有汗不暢,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方解:

君藥: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輕宣透表

臣藥:薄荷、牛蒡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且可解毒利咽

荊芥穗、淡豆豉—助解表

佐藥:蘆根—清熱生津止渴

竹葉---清上焦熱,除煩

桔梗---開宣肺氣而止咳利咽

佐使:甘草---既可調和藥性,又合桔梗清利咽喉

@配伍特點:“辛涼平劑”①是辛涼之中配伍少量辛溫之品(荊芥穗、淡豆豉),既有利於透邪,又不悖辛涼之旨。②是疏散風邪與清熱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風熱、內清熱毒之功,構成疏清兼顧,以疏為主之劑

@方歌:銀翹散主上焦痾,竹葉荊蒡鼓薄荷,甘桔蘆根涼解法,清疏風熱煮無過

2桑菊飲《溫病條辨》:”辛涼輕劑”

功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主治:風溫初起,表熱輕證。但咳,身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

方解:

桑葉—君藥---宣肺散風熱

菊花—臣—薄荷—散風熱,清熱解毒,清熱肅肺

桔梗、杏仁—臣—宣利肺氣止咳

薄荷—佐—發散風熱

連翹—佐—清熱解毒

蘆根—佐—清熱生津

甘草—使—調和諸藥、與桔梗合用,清利咽喉

@方歌:桑菊飲中桔杏翹,蘆根甘草薄荷饒,清疏肺衛輕宣劑,風溫咳嗽服之消

3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論》

功用:辛涼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風熱客於肺經。身熱不解,咳逆氣急鼻煽,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者。

方解:

麻黃(四兩)12g—君—宣肺

石膏(半斤)24g—君—清裡熱 @石膏用量倍於麻黃,麻黃得石膏,宣肺而不助熱,石膏得麻黃,清肺則不涼遏

杏仁(五十個)6g—臣—利肺平喘

炙甘草(二兩)6g—佐使—調和藥性,益氣和中

@方歌:仲景麻杏甘石湯,辛涼宣肺清熱良,邪熱雍肺咳喘急,有汗無汗均可嘗。

扶正解表

1敗毒散《小兒藥證直訣》

功用:散寒祛溼,益氣解表

主治:氣虛外感證、外感風寒溼表證。憎寒壯熱,頭項強痛,肢體痠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淡苔白,脈浮而按之無力

方解:

羌活—君—祛上焦與表部的風寒溼邪

獨活—君—祛下焦與筋骨間的風寒溼邪,祛一身上下之風寒溼邪

川芎—臣—搜風散邪

柴胡—臣—入少陽疏散外邪

枳殼—佐—理氣

桔梗—佐—宣利肺氣止咳

前胡—佐—解表利氣化痰

茯苓—佐—健脾利溼化痰

人參—佐—補益正氣

生薑、薄荷—佐—助解表和中

甘草—佐使—益氣補中,調和藥性

@本方喻嘉言稱此種治法為“逆流挽舟”

@本方是一首益氣解表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憎寒壯熱,肢體痠痛,無汗、脈浮而按之無力為辨證要點。

@方歌:人參敗毒草苓芎,柴前獨羌芷桔共,薄荷少許姜三片,氣虛感寒有奇功。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醉酒後,青梅逼著要讓我負責!

孤獨的大鯊魚

趁他還沒舔之前

西瓜紅101

心悅君兮不自知

緣覺淺

法律知識問答

吉吉圖

情感複述錄

東邊的山海

進化從幻獸帕魯開始!

山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