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十七年的重陽節之後,黃明遠大病了一場,之後精力便不如從前了。

黃明遠自己清楚,他也是五十多歲的人,底子再好,也非比從前。而且黃明遠還有一個千秋萬代的心願要做,已經沒有太大精力去顧及朝政了,於是黃明遠便將朝政悉交給皇太子黃維揚,而他則避居二線。

黃維揚平日裡便幫著父親打理朝政,對朝廷的大小事務很熟悉。雖然他只是監國,但他本就威望顯著,又有手段,因此一眾朝政,處置的井井有條,比之天子,也不多讓。

隨著黃明遠的放手,整個大明的權利,漸漸開始向黃維揚轉移。

安康二十年,草原生亂。

而早在兩年前,退居漠西草原的薛延陀部擊敗了阿史那裴羅,首領夷男自稱真珠毗伽可汗。

夷男便是東歸的薛延陀部首領大羅便的兒子,在大羅便死後,繼承了酋長之位。

自薛延陀部東返之後,便一直和阿史那裴羅爭奪漠西。雖然薛延陀部是外來戶,剛開始居於不利的位置。但是隨著司馬泳去世,阿史那裴羅越來越獨斷專橫,剛愎自用,以致諸部離心,在與薛延陀部的戰鬥中,漸漸落入下風。

安康十五年,夷男兼併了突厥車鼻可汗部,開始對阿史那裴羅形成壓倒性的優勢。

車鼻可汗原名阿史那斛勃,乃是DTZ貴族。阿史那俟利弗和阿史那咄苾造反失敗之後,其餘部勢力,推舉阿史那斛勃為大可汗,遠走漠西。

夷男這些年先後征服了葛邏祿、結骨、拔悉密、都播等部,阿史那斛勃眼看形勢不對,直接投降了夷男。

而夷男整合諸部,於安康十八年在甘微河畔,一舉擊敗了阿史那裴羅。阿史那裴羅身死,殘部逃入金山之中。

阿史那裴羅靠著姊姊司馬月兒用身體換來的汗國,在掙扎了三十年後,徹底覆滅。

此戰之後,夷男一舉統一了漠西草原。

夷男剛擊敗阿史那裴羅時,尚不敢和大明抗衡。因此表現的很溫順,經常以馬、牛、羊、駝、貂皮等進貢朝廷,又派人向大明求婚。

可是兩年之後,夷男自以為翅膀硬了,便率軍西進,企圖佔領于都斤山,建立牙帳。

對於草原部落來說,于都斤山乃是聖山,夷男只有佔領此地,才能確立自己草原之主的地位。

所以,夷男也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此時于都斤山已被大明改名為燕然山,是大明燕然軍鎮所在地,也是燕王黃維翰的封地。

對草原控制力不強時,大明還得掛著DTZ的牌子。但安康十年,大明已經控制了草原的方方面面,而DTZ的影響力也基本上煙消雲散。黃明遠乃賜阿史那維翰黃姓,封燕國王,封地包括獨洛水以西,燕然山以北之地。

雖然沒有明說黃維翰是黃明遠的兒子,但此中內涵,大明上下,也都明白。

對於這個結果,除了賢妃楊靜樂覺得委屈了兒子之外,包括黃維翰本人,都很滿意。黃維翰心心念念地就是認祖歸宗,這也算以另一種方式,達成了心願。

此時想統一草原是不可能的,黃維翰便將重心放到發展燕國經濟上。

燕然城一帶,本就是漠北的膏腴之地,水草充沛,牛羊成群。黃維翰便在燕然城周邊大力發展毛紡織業,使得燕然城成為整個漠北的紡織中心。

每天成噸的羊毛從燕然城發往長城內外。

羊毛線能換回錢和糧食,讓這些牧民吃驚又期冀。

漠北的牧民,開始一心放羊紡毛,整個漠北,再不聞金戈之聲。黃維翰讓草原的百姓,徹底擺脫了戰爭和貧困,開始富裕起來。

對於這個兒子,黃明遠是非常滿意的。

對漠北的經濟控制,黃明遠只是開了一個口子,而黃維翰則徹底將其發揚光大。按照這條道路發展下去,數十年後,草原各族就是大明最堅定的支持者,誰敢造反,怕會引得群起而攻之。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個兒子心思純真,不爭不搶,進退有據,是最合適的草原之主。

畢竟歷史上的薛延陀部也是獨霸過草原的力量,黃明遠並沒有放鬆對薛延陀部的戒備,尤其是阿史那裴羅身死之後,薛延陀部更像是一根扎入肉中的刺。

只是黃明遠沒動手拔刺,薛延陀部先動手挑釁了。

收到薛延陀部攻打燕然城的訊息,黃維揚馬上向父親請示。可是他沒想到的是,他根本沒見到父親,直接吃了一個閉門羹。

黃明遠直接讓人傳話,所有事俱由黃維揚自行處置。

對於黃明遠來說,他不可能永遠掌握大明這艘大船,所以該放手時,自然要放手。對於薛延陀部的戰爭的組織,是對黃維揚的一個考驗。

黃維揚眼看父親不表態,只得召叢集臣商議此事。

最終所有人一致同意,對薛延陀出兵。

薛延陀攻打燕然城,不僅僅是攻擊燕國這麼簡單。這是對大明尊嚴的踐踏,大明自然要致以最狠辣的報復。

眾人商議,此戰由安北大都護府都兵馬使蘇烈為主帥,徵召漠北三萬人馬,並從陰山都護府出兵兩萬,共五萬人馬,征討薛延陀。

大明的大都護府,都由親王掛名大都護,實際負責人是副大都護知大都護府事,而真正的軍事統帥,則是都兵馬使。

漠北廣大,雖然決定出兵,但光是徵調部隊,亦不容易,所以前期的壓力,基本都壓到黃維翰的身上。

沒人相信薛延陀部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因此整個大都護府對於薛延陀部,幾無防備。

夷男親率五萬主力,長驅直入,兵臨燕然城下。

燕國雖然只是一軍鎮改編的,但地域廣大,面積差不多有漠北的三分之一。

整個燕國,已經完全編戶齊民,不過草原民族遊牧習慣,短時間內,無法改變。因此國中有三萬餘戶,但一多半還是傳統遊牧民。

燕國以燕然城為核心,可拉出七千多騎,算是實力強勁。

面對來勢洶洶的薛延陀部,黃維翰第一時間將國都附近的百姓撤入城中,企圖憑險拒守。

黃維翰很清楚自己的實力,野戰必然不如對方,所以他選擇死守城池。

你有本事便殺入城中。

黃維翰每天和部下一同守在城頭上,同吃同住,使得守城士兵,軍心大振。

雖然薛延陀部兵勢強大,兵鋒銳利,但在軍民一心的燕然城下,還是崩掉了大牙也沒能破城。

雙方相持了一個多月,蘇烈終於糾合主力部隊,趕到燕然城。他和陰山都護府都兵馬使羅士信二人,從兩個方向攻打薛延陀部。

雙方在燕然城外展開決戰。

不得不說,薛延陀部的軍隊,在漠西打了多年,戰力的確精銳,但明軍在裝備、訓練、組織上,都碾壓對方。

雙方激戰一場,薛延陀部大敗,狼狽西逃。

蘇烈和羅士信並不罷休,一路向西追擊至甘微水,再次擊敗薛延陀部。

追擊途中,夷男受傷,還沒有返回金山,便病死於軍中。

這時夷男的嫡子拔灼殺了庶長子曳莽,自立為頡利俱利薛沙多彌可汗。拔灼性格暴戾,平日裡多殺部下,其當權之後,立刻引得部落內部群情慌慌。

拔灼為了轉移矛盾,便反身迎擊明軍,但為羅士信所斬殺。

拔灼死後,其餘眾逃回故土,諸姓酋長相互攻殺。

到了第二年春天,為了徹底消滅薛延陀部,安定漠西,蘇烈和黃維翰二人,率領安北都護府的大軍,遠征薛延陀。

二人長驅直入,一直打到金山下。

整個薛延陀部大潰,除了少部逃亡北方,餘部盡投降大明。

隨著薛延陀部的敗亡,車鼻可汗和葛邏祿、結骨、拔悉密、都播等部紛紛投降大明,至此,整個漠西遂定。

大明在甘微河一帶,設渾河、狼山二軍鎮,而以北的地方,盡封給黃維翰。

對於大明來說,漠西實在太遠了,除了佔據少資料點,只能以胡制胡。

明軍主力很快離開,望著蘇烈東去的身影,黃維翰清楚,自己面臨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他太清楚草原各部的性格,畏威而不懷德。

現在他對於漠西各部並沒有太大約束力,所以這群人,根本不會真心歸降。

說實在的,若是可以,黃維翰真不願意接手漠西,那就是個麻煩。對他來說,好好地待在燕然城,已經很滿意了。

可惜他是天子的兒子,有些責任,根本擺脫不得。

黃維翰不是沒野心,而是他很清醒自己的能力和位置,不敢有野心。

黃維翰帶著軍隊返回了燕然城。

而黃維翰的妻子李靜訓,正在城外等著他。

算著丈夫要回來了,李靜訓每日都出來等,在失望多次之後的今天,她終於迎來了歸人。

黃維翰看到妻子,一馬當先,來到妻子面前。

他跳下馬來,將妻子抱到馬上,然後也翻身上馬。夫妻二人,共乘一騎,來到大軍的面前。

三軍將士,紛紛高呼“燕王”!

李靜訓有些害羞,可丈夫抱著她不鬆手,她也只能聽之任之。對於她來說,丈夫是她一生中,最閃耀的光。

黃維翰摟著妻子,心中滿是安寧。這些日子,他無時無刻不思念妻子,思念這個家,今日他終於回家了。

黃維翰一手高舉馬鞭,止住眾人的呼喊。

“入城,回家!”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重生之我有一個現代倉庫!

草莓糖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