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起事之事,李幼良還是有些自信的。

李幼良手握長安城三分之一的兵力,實力僅次於李孝基,而且他還實際控制朝廷中樞,這是他最大的本錢。

隋軍兵臨長安之後,李孝基便對長安進行了重新的佈防。

除了徵召全城百姓,還分設了十三城門四預備隊的防禦佈置。其中李孝基本部八千人,分領壓力最重的西面和北面七座城門,還有李孝基本部和武士彠所部預備隊。趙慈景部三千人負責南面三座城門和本部預備隊。李幼良部五千人負責東面三座城門、皇宮和本部預備隊。

李孝基本準備讓自己的部下駐防皇城和宮城,畢竟這裡是城中重地。但一方面,他手中兵力實在不足,七個城門、兩個預備隊分八千人,各處只能分得幾百人,著實捉襟見肘,根本無法再抽調一支部隊了佈防二城了。

另一方面,李孝基雖然是長安守軍主帥,但所部是原來的藍田駐防軍,而李幼良麾下所部才是李淵的元從禁軍。

雖說兩軍同源,但經過幾次擴編、駐防,雙方地位早就相差萬別。

在元從禁軍看來,他們作為唐王親軍,地位崇高,駐防皇城和宮城,本就是天經地義之事,如何甘願為藍田軍移防。

甚至不少人聽得此說法,便開始泱泱地鬧起來。

而李孝基既沒有足夠的兵力,也擔心貿然調防會引發兩軍的矛盾,遂沒能令自己的部下屯駐長安中樞,最終釀成了慘果。

在李幼良的盤算中,他控制皇城和宮城,只要抓捕了李孝基一眾人,使城中群龍無首,然後再開啟長安城的東門放隋軍入城,這一仗便定矣。

李幼良雖然是獻城,但並沒有完全將自己放在主角位置上,而是準備跟隋軍打輔助。

在李幼良看來,只要自己扣住人,開啟門,剩下的事你們隋軍自己就辦了。

也不是李幼良不想做更大的事情,比如徹底控制長安城,然後再交給隋軍。但他根本沒有這個實力。

李幼良雖然是這支禁軍的主帥,但這六千人,其實都是李淵的老部下,將佐都是從晉陽便跟隨的老人,真會跟他造反的,還真不一定有多少人。

長孫敞一聽李幼良的打算就知道麻煩了。

李幼良的計策本身沒有問題,成功的可能性極大,但李幼良的把希望都寄託在隋軍身上,這問題就大了。隋軍主力並未在長安城外,黃明遼就給了自己兩千餘人,靠這麼點兵力,根本不可能控制長安城。

一旦李孝基或者是其黨羽反撲,很可能會使得長安城得而復失。

而且即使能拿下長安城,兩千人分散開來,也根本無法保證長安城的穩定。長安城是什麼地方,這可是大隋的都城。

一旦整個城池亂了起來,衛公能要自己的命。

所以他需要把長安城交給隋軍,還得是一個安安穩穩的長安城。

長孫敞略一思索,便言道:“郡公之計,的確高明,如此整個長安定完全落入我軍手中。只是我有一事覺得不對,若放隋軍入城,平定城中各處反對力量,到時候這破城的功勞是咱們的還是隋軍的。”

長孫敞當然不敢說黃明遼只給他兩千援兵,無力破城,否則李幼良眼看隋軍人少,直接反水也是可能的。

李幼良的底線便是沒有底線啊。

李幼良一愣,忙說道:“那當然是咱們的,咱們開啟的城啊。若咱們不開啟城,隋軍怎麼進城?”

長孫敞便言道:“道理是沒錯,可是破長安之功,乃滔天之大功,郡公以為,隋軍出了力,到時候會把破城的功勞讓給郡公?”

李幼良此時完全愣住了。

對於長孫敞的說法,他簡直太相信了,如果換做是他,他絕對會獨佔此功的。

此時李幼良也有些緊張起來,便說道:“休明,那咱們該怎麼?”

長孫敞則說道:“我們不能做看客,得先控制城中所有軍隊,然後開啟城門,直接向隋軍投降。到時候咱們實打實地將整個長安城獻給了隋軍,這功勞誰也短不了咱們的。”

“這就行了,會不會隋軍為了奪城之功,事後還是翻臉不認人?”

李幼良有些懷疑。

長孫敞擺擺手道:“郡公放心,旁人不好說,黃明遼肯定不會。黃明遼是衛公的親弟弟,不管他現在什麼官職,等衛公當了天子,黃明遼就是鐵板釘釘的親王,他如何會在乎這點功勞。”

李幼良仍有些忐忑,卻只得相信長孫敞。

事是讓長孫敞給圓過去了,但此事的難度係數,卻是呈幾何倍數增長。

控制長安城,談何容易。

長孫敞只得先按耐住內心的焦慮,問道:“郡公,禁軍之中,郡公能控制的部隊有多少?”

李幼良略一猶豫,這才說道:“我直接控制的部隊有千人,中郎將段興,是我舊部,素與我親善,應該也可靠。”

長孫敞一聽,心直接涼了一半。雖說他料到李幼良不可能完全控制的了元從禁軍。但只能控制千人,實在還是太少了。

至於段興部,長孫敞根本不敢輕易相信。

長孫敞只得耐著性子說道:“那皇城和宮城的守軍呢?”

李幼良乃言道:“守衛義寧天子的,是唐王心腹將領李平;而守衛皇城的,也是唐王重將郭吉甫,我根本插不上手。”

長孫敞差點暴走,宮城的軍隊控制不了,皇城的軍隊也控制不了,那兵變個毛。

李幼良也急了,忙問道:“休明有什麼好辦法?”

長孫敞深呼吸一口氣。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調虎離山了。”

長孫敞盤算著城中的兵力,李家、長孫家,再加上一些附從之人,滿打滿算可以湊出一千人來。再加上城外秦昭的兩千人馬,以及李幼良的千餘人。實在不行,再算上段興所部,也接近五千人。

若是將城中兵馬調出五千人以上,則雙方兵力便差不多,以暗打明,未必不能成功。

“調虎離山?”

“對,調虎離山。”

長孫敞為了堅定李幼良的信心,斬釘截鐵地說道。只是他很清楚,這調虎離山,哪有這麼容易的事情。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人物錄

傳承紅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