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品娛樂最高市值突破800億!”---搜虎娛樂報道

“晶品娛樂市值718億人民幣!”---網意娛樂

“晶品娛樂市值超旺達電影,成市值最高傳媒影視公司!”--新狼娛樂

……

晶品娛樂作為業內知名的影視公司,憑藉連出爆款,連創票房奇蹟的亮眼成績,這次的上市可謂備受矚目。

在行業衰退的2016年,雖然晶品娛樂的表現也不如去年那麼爆炸,但依然在電影和電視劇兩塊頻頻出彩。

電影方面,雖然《致青春2》票房億,《微微一笑很傾城》億,《驢得水》億,與2015年真的是沒法比。

但好在《大魚海棠》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億,更重要的是《摸金校尉》獲得了億人民幣的票房。

電視劇方面,《親愛的翻譯官》拿下年度收視冠軍,《微微一笑很傾城》和《歡樂頌》也是雙雙破2%。

網劇方面,《餘罪》、《精絕古城》和《七星魯王宮》也是不斷重新整理網劇點播記錄。

在其他各大影視公司業績不佳,股價連跌的情況下,被襯托成為了業內唯一逆勢而上的風光公司。

用本三大叔的話說,風景這邊獨好!

所以,哪怕整個行業環境比起炸裂的2015年多有倒退,但依然難以阻擋資本和網民對於晶品娛樂的青睞。

因此在晶品娛樂開盤之後,股價便一直上漲,最高的峰值達到了815億人民幣,最終穩定在了718億人民幣!

718億人民幣這個市值,也超過了675億的旺達電影,成為了目前只是最高的影視傳媒公司。

至於說之前風光無限,叫囂著要破千億市值的華藝,現在的市值僅有308億人民幣了,已經下滑至民營第四的位置了。

晶品娛樂一上市就成為市值最高的傳媒公司,除了自身成績足夠穩定之外,也是靠同行和大環境襯托了。

2016年的內地電影票房可以說是在一陣失望中落幕,與年初定下的600億元目標徹底無緣。

2016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億元,同比增長%,而2015年同期,票房增速則為48%!

與此同時,華夏的銀幕數增長到了41179塊,已經超過了美國的40759塊,成為了全球第一!

但是華夏的單銀幕票房為125萬元,與2015年的單銀幕票房159萬元相比,下跌超過20%。

2015年全年電影票房增速高達48%,相比之下,2016年增速嚴重下滑。

2016年國產片票房冠軍和進口片票房冠軍分別是《美人魚》和《瘋狂動物城》。

電影票房排名前十的電影中,總票房共億元,較2015年前十影片總票房達到的億元縮水明顯。

票房在13億元以上的影片2015年共有7部,而2016年僅有4部。

2016年國內電影票房基本呈現出高開低走的態勢,一季度,電影市場發展勢頭迅勐,春節檔持續發力。

年度票房前十的電影中有4部都集中在春節檔,分別是《美人魚》、《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門風雲3》和《功夫熊貓3》。

而且這四部影片票房都超過了10億元。

其中,《美人魚》更是創下了多個紀錄,成為了華語電影票房史上的冠軍,打破了《捉妖記》此前的票房紀錄。

此後暑期檔、國慶檔、甚至賀歲檔,除了一部《摸金校尉》之外全部都遭遇了滑鐵盧。

2016年電影市場告別了野蠻生長的時代,一方面,往年的票補大戰減少,另一方面,觀眾觀影水平提高、電影質量下降也是重要的原因。

而在業內,A股影視板塊可以說是貫穿了2015年牛市的主線行情,但是2016年卻風格突變,各種預期紛紛落空。

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影視股成為2016年A股下跌的重災區。

在2016年上半年中,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傳媒行業指數表現排名倒數第一,半年跌幅達到%,而影視是表現最差的子行業。

影視類上市公司中,包括旺達院線、光鮮傳媒、華藝兄弟在內的細分行業龍頭股價皆紛紛下滑。

截至2016年12月28日,華藝兄弟從年初的19元多跌到11元,下跌%,光鮮傳媒從年初的元跌到元,下跌%。

在票房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一直靠票房分成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旺達院線股價最終在2016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於元。

這與年初首個交易日的收盤價108元相比,正好跌去了50%。

華夏電影上市後,從最高元一路跌到元。

此外新文化跌逾%,華測影視下跌%。

此外一個行業背景就是併購遇阻,資本熱錢退出!

2015年,不少明星透過併購手段入股A股一夜暴富的故事流傳甚廣,然而2016年明星資產證券化道路遇阻。

然而這並不能改變影視行業併購火爆的局面。

2016年傳媒類上市公司併購278起,平均每32小時便有一次併購。

在跑馬圈地的激烈競爭中,院線併購更引人注目。

2016年前6個月,阿狸向大帝影院和伯納影業投資約21億元,8月又花費1億元收購杭州星際影城80%的股權。

9月完美世界以億元交易作價收購今典集團,將其旗下的217家影院收入囊中。

10月中影IPO後第一筆投資即收購大連華臣70%股權,收購價為億元。

2016年影視行業的收購桉中,失敗的桉例有18起,包括樂事網、旺達院線等行業巨頭,業內普遍認為,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監管政策收緊。

2016年5月11日,《財新》報道稱,證監會將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領域包括:網際網路金融、遊戲、影視,以及VR。

雖然證監會澄清了傳言,但接下來的市場行為證實了監管層的“一事一議”態度。

2016年7月14日,鵬交所提出重點監管創業板影視公司資訊披露,嚴控明星證券化。

隨後,在2016年下半年,影視行業的併購出現接二連三被監管層否決的現象。

8月1日,旺達院線釋出公告,擬中止注入旺達影視的重大資產重組。

較高的估值和高業績承諾或是旺達院線重組中止的原因。

而據瞭解,旺達影視曾在重組公告中承諾,未來三年的承諾淨利潤數分別不低於13億元、億元、億元。

此外,唐德影視欲重組併購樊兵兵新公司遇阻。

暴風科技放棄億元併購稻草熊影業60%股權。

共達電聲放棄億元100%收購春天融合和樂華文化。

帝都文化放棄5億元併購聚合影聯。

在這些流產的併購背後,都能看到監管層的影子。

如在共達電聲公告中顯示,公司在併購樂華娛樂時,證監會提出了44個問題,其中多數與公司跨界收購標的及交易方有關。

三七互娛併購中匯影視及重組預桉釋出後,證監會也曾發出問詢函,針對其25億元收購3家公司提出了15條疑問。

其中就包括要求三七互娛說明部分募資投於中匯影視IP資源庫擴建及影視劇製作專案的合理性。

影視文化產業併購接連被否的背後,是資本熱錢的退出。

投資影視行業需要特別熟悉該行業的運作,最火爆的2015年,不少私募在影視行業的投資過程中都吃過虧。

2016年隨著監管層對影視行業監管從嚴,不少資金都不願意去投資影視。

另外,行業泡沫過大,監管層也在加以控制。

而行業泡沫過大,從保底發行就能看出一二。

2016年,在11部公開保底發行的院線電影中,只有《美人魚》和《火鍋英雄》兩部電影,票房大比例超過保底數額,其餘專案都以失敗告終。

其中《美人魚》是2016年票房冠軍,33億元的票房成績,讓18億保底發行方收益頗豐,成為有史以來獲得壓倒性勝利的保底發行桉例。

具體到分賬比例,儘管每一部電影都不太一樣,但2016年發行方獲得的分賬比例有普遍下滑。

如《我不是潘金蓮》的5億保底協議中,5億-8億元部分的票房由耀來獨享,超出8億元部分製片方與發行方各佔50%。

而在10億元保底的《絕地逃亡》等影片中,10億-12億元超出部分保底方只能拿到70%,超出12億元的部分雙方平分。

最終,《我不是潘金蓮》在下線之前卻也只是勉強達到了保底金額。

2016年最失敗的保底發行莫過於《封神傳奇》!

這部由伯納影業10億元保底的影片,最終票房僅億元,保底方伯納影業幾乎是血賠。

保底發行的根本是對賭票房業績,在保底發行壓力之下,也出現了票房造假事件。

去年《葉問3》從宣傳到上映,經歷了大規模眾籌、10億票房估價、影院幽靈場等醜聞,被光電總局點名批評。

作為保底發行的重要開拓者,帝都文化對該種模式再度進行創新。

影片《一代妖精》也是在沒有成片時,就拿到了帝都文化的5億元票房保底協議。

除此之外明星企業晶品娛樂也對尚在拍攝中的《戰狼2》發出了8億保底的發行協議。

影片還沒拍完就敢8億保底,不知是陳晶眼光的確獨到,還是行業競爭太大,泡沫太大!

保底發行是國內電影市場從西方引進的產物,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泡沫。

這種方式不會立馬消失,但有些激進的公司為了拿到看好影片的發行權,就會採取這樣比較激進的策略。

2016年的電影市場醜聞不斷、矛盾激化。

從年初的《葉問3》金融詐騙和偷票房醜聞,到《我不是潘金蓮》引發的馮大炮公開“懟”王首富。

還有保底發行行為牽扯到了影視公司的深層利益糾紛,也引發了輿論的爭議。

2016年11月,馮大炮就炮轟旺達因一己之私怨打壓《我不是潘金蓮》排片。

而年底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再度重蹈了旺達打壓排片的覆轍。

旺達院線在打壓華藝兄弟的過程中,業內也引發了對寡頭壟斷的擔憂,呼籲“電影反壟斷法”出臺的聲音不絕於耳。

而這背後,折射出來的是渠道方和內容方的博弈。

相較好來塢電影院、院線、製片公司分立而言,旺達橫跨製作、發行、放映全產業鏈,把控著佔全國票房超過17%的放映終端。

同時又在發行渠道上有很強的話語權,基本處於壟斷地位。

除了在下游院線佔據渠道的旺達,參與中游宣發的網際網路平臺阿狸影業等,也開始憑藉自身的流量優勢在行業內搶佔優勢渠道資源。

阿狸影業在年中甚至併購了杭州一家院線,併入股了和和影業,本身已經擁有淘票票的阿狸影業在網際網路宣發上有著強大的實力。

與保底發行“專業戶”和和影業聯手後,勢必將擴大在宣發領域的話語權。

網際網路企業搶佔宣發資源,除了宣發領域比較容易切入,渠道方對票房的促進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在國內電影市場,渠道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全區域全國放映的影片,基本上是渠道挑內容,所以院線幾乎決定著票房。

但內容也不可小覷,內容促進整個電影專案成功的比例越來越高,隨著觀眾觀影要求的提高,內容打造將成為最重要的事情。

2016年,在票補縮水,電影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下,宣發能力的強弱對影片票房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此背景下,擁有大資料的網際網路公司在發行上獲得得天獨厚的優勢。

此外,隨著線上選座成為購票的主流,網際網路交易平臺在票補上佔據了一定的主動權,這讓手握娛票和淘票票的微影時代和阿狸影業優勢明顯。

也就是以上的幾點,監管收緊,票房增速停滯,電影市場醜聞不斷,行業泡沫太大,明星資產證券化嚴重。

導致2016年的整個行業衰退,各大上市公司市值紛紛下滑。

而年末最後一天上市的晶品娛樂卻是頂住了壓力,直接成為了影視公司市值第一!

只是陳晶知道的是2016年僅是下滑的開端,隨後的幾年隨著圈內醜聞曝光的越來越多,還有明星的各種騷操作,讓大眾對於圈內也是好感不斷流逝。

泡沫紛紛擠破之後,只剩一地雞毛!

所以無數的影視公司破產,明星也開始明哲保身,資本、熱錢見此自然也不斷退出,然後形成了惡性迴圈。

直接導致了娛樂寒冬!

晶品娛樂能否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還是個問題。

雖然晶品娛樂已經成為業內最頂級的公司之一,但是依然存在傾覆的可能。

陳晶要做的還是不斷增加晶品娛樂的抗風險能力,為金手指失效之後的長遠未來打算!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雙神兇猛

高原龍

神瞳小仙師

道朩

我身為俠盜,不要臉很合理吧?

抱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