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一張紙寫出了海鹽曬制流程。

(日曬)→粗鹽→(溶解)→鹽水→(過濾)→固體雜質,得到食鹽。

一、原理:先將海水引入蒸發池,經日曬蒸發水分到一定程度,再匯入結晶池,繼續日曬,海水就會成為食鹽的飽和溶液,再曬就會逐漸析出食鹽。

二、流程:海水→蒸發池→結晶池→粗鹽、母液。

三、粗鹽:它含有泥沙及氯化鎂和氯化鈣,需要再提純。

四、母液:晶體析出後的剩餘溶液,是食鹽的飽和溶液,又稱苦鹵。

五、從海水中提取的粗鹽需要經過進一步加工變為純度高的精鹽。

劉瑩用東海拉來的海水實際操作了一下,得到了成色很不錯的粗鹽。

接著再溶解過濾重複多次,得到了純白的精鹽。這種精鹽很多動物和人吃了以後沒有中毒症狀。

劉徹頓時大喜,想不到海鹽真的可以無毒。

劉瑩歸納出一本操作手冊。成冊以後準備交給海岸負責曬鹽的官員,由他們按照手冊組織百姓曬鹽。

曬鹽就是將海水曬成鹽的過程。曬鹽時先將海水引入蒸發池,經日曬蒸發水分到一定程度時,再倒入結晶池,繼續日曬,海水就會成為食鹽的飽和溶液,再曬就會逐漸析出食鹽來。

這時得到的晶體就是我們常見的粗鹽。剩餘的液體稱為母液,可從中提取多種化工原料。

曬鹽一般要經過建灘、整灘、納潮、制滷、測滷、結晶和撈鹽歸坨七套工序。

建灘都在平坦的沿海荒灘上,按一定的灘池數建造。池埂一般高約半尺,建成一個個方形池,面積從上到下每個方池邊長一般為8步(每步五尺),灘池由上而下逐個挖低,落差一般為3寸,上下池之間開有池門,用以向下流水。

底池下築坨臺,俗稱鹽坨,以備儲鹽。灘池周圍挖二面或三面大溝,俗稱鹽溝,以備納潮儲水。向海一面的溝堤,開一水門,設閘以備啟閉。其外再開一“潮溝”,直通於海,用以引潮入溝,備鹽溝納潮用。

鹽灘建成後,還要整灘。將池內泥土挖松,晾乾,再放入海水泡稀,鹽工赤腳在池內將池踩勻,用刮板刮平底池,然後將池內海水排出晾乾,用光礅(石制,粗大圓柱形石頭)壓實壓平。

灘池周圍的大鹽溝挖成後,漲潮時即可開水閘納潮,抓住最高潮位,將潮納滿。

納潮後,用戽(舊式盛水器具)或水車(舊式提水工具,鹽灘用水車多以風力和足踏為動力)汲取溝內海水灌入高滷臺(最高圈)內;次日將高滷臺內海水放入二滷臺,再將高滷臺汲滿海水;

第三日,將二滷臺內海水放入三滷臺,高滷臺內海水放入二滷臺,再將高滷臺汲滿海水。逐日依此類推,利用日光蒸發水分,提高滷水濃度。制滷時技術要求較高,根據自然蒸發條件,滷水以跑到池底既能飽和,又能足用為宜,謂之定量跑水,又名“卡頭”。若定量多,雖能跑到底,但不能飽和;若定量少,雖能跑到底,滷水能飽和,但不足用,均影響生產;若定量太少,跑不到底就出現乾枯無滷,俗稱跑掉頭。

測滷,可使用蓮子。

滷水分成10成,10成者為飽和液。蓮子有兩枚,一枚為5成,一枚為10成。5成蓮子若在滷水中抬頭,則為2~3成滷,平浮於滷水面上為5成滷。10成蓮子在滷水中斜浮,為7~8成滷,平浮於滷水面上為10成滷。

滷水達到10成時,即可結晶成鹽。結晶前要將底池爛泥清除乾淨,抹光壓實,將飽和滷水放入,當日即可飄花結晶,數日後撈鹽歸坨。

以上就是曬鹽手冊的主要內容,劉瑩檢查完畢以後派人送去東海,準備建立鹽場製作海鹽。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黃袍加身後,開國功臣全跑路

無邊落慕瀟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