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號開始,絲路電影節進入最終稽核階段後,許鑫基本就切斷了一切其他瑣事的聯絡。

13部片子,一共審了三輪。

第一輪是評審自己點評,第二輪是大家就幾個有矛盾的電影進行溝通。

接著第三輪,也就是28號這天,大家一共看了五部影片。

也就是討論最激烈的那五部。

今年絲路的獎項也依舊不變,包括評審團大獎在內,依舊是“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評審團大獎,以及最佳影片”。

而絲路單元那邊同樣如此。

絲綢之路電影節在獎項方面,並沒有主動求變,打算先打造出來了這幾個獎項的含金量,再徐徐圖之。

雖然去年已經有觀眾吐槽獎項太少,感覺其他優秀電影明明夠拿獎的資格,卻因為獎項少而不夠分……可大家要的就是這種效果。

物以稀為貴。

不要那麼複雜的獎項,先把每一座獎盃的含金量提上去,把權威性坐實了,到時候在考慮向外延伸,增加幾個其他方面的獎項。諸如配樂、美術指導等等。

而這種計劃乍一看和其他分豬肉的獎項沒什麼區別,但其實本質上從一開始兩邊就已經涇渭分明瞭。

電影節最重要的是知名度,是人們的簇擁與認可。或者說,它更像是一個大市場,只不過有的電影節是屎裡淘金,有的電影節則是真金不怕火來煉。

增加獎項是必然結果,縱觀歐洲三大,其實走的也都是這條路。

一開始,大家追求的都是專業性。

但後來發現,不僅觀眾的需求在變大,電影人的需求也在變多。

有的電影來了就不是為了拿獎的,人家就是想蹭一下電影節的熱度,好讓大家知道“我們影片進入了戛納威尼斯柏林”,值得來看。

但電影本身的高度並沒有達到頂點……或者說,夠不到天花板反而是常態。

而有了這些需求後,三大電影節這才開放了諸如午夜展映,驚喜點映之類的環節,讓更多的人能看到這些作品。

這是電影人的需求。

而觀眾的需求也是在整個電影節之中看到豐富多彩的作品。

兩邊一蹴而就。

這也是諸如什麼“人道主義獎”、“貢獻獎”之類誕生的原因。

需求決定市場。

在這種情況下,開設一些周邊類獎項是必然的。

在絲路電影節的計劃裡同樣如此,先打造含金量,接著提供更廣闊的平臺讓大家展示作品,接納更多的觀眾。

而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構建屬於“絲綢之路電影節”的交易市場。

讓更多的好劇本、好故事,吸引更多的投資商,為觀眾帶來更多更好的電影。

可以說,一切的準備,其實最後都是為了創投會的“交易額”而服務。

這不,今年的絲綢之路電影節就拿出來了新的舉措。

在13部主競賽單元,10部絲路單元的電影入圍名單公佈後,有了第一屆電影節的經驗,這次的xa市各大8廳規模以上的影院都已經接入“絲綢之路電影節”的場館系統內。

在電影節開啟之中提供至少2到3個放映廳來播放展映電影。

而同樣配套的,是除了這23部電影之外,餘下還有27部影片,以“展映單元”的形式,進入到了電影節公映的入圍名單裡面。

這27部電影,兩個評審團不摻和,完全是大眾評審投票票選出來的,他們希望觀眾能看到,並且覺得很合口味的電影。

而這27部影片裡,要是找藝術性有多高,那可能是想瞎了心了。

但……

經過了幾百號人交叉稽核選出來的電影,一定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好故事。

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

28號,五部電影看完,要是按照去年的節奏,當天就要開始投票了。

但謝老爺子卻叫停了投票。

直接揮手,告訴大家:解散。

都回去冷靜一下。

睡一覺。

讓頭腦清醒了,能保持中立冷靜的思考之後,29號,咱們再來投這個票。

這點在許鑫看來很棒。

因為難免的,剛看完某部電影后就開始投票,會下意識的忽略掉其他電影優秀的地方,產生一些衝動。

而29號上午10點。

9位評委重新齊聚放映廳。

本來還有工作人員在場要唱票的,但老爺子卻直接揮手,把他們給攆了出去。

猶如大家第一次吃飯時那樣。

這是屬於評審團的聚會,外人不要在場干擾。

而工作人員被攆走後,謝飛一招手:

“小許,一會兒你來唱票。選出來的結果,直接封存,所有人保密,對家人都不能說。”

許鑫點點頭表示明白後,老爺子絲毫不拖泥帶水的直接說道:

“開始吧。”

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他說道:

“最佳編劇獎,請各位投出你們心目中實至名歸的獲獎作品!”

片刻,9張字條堆放到了一處。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的強大全靠演技

獴大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