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著自己找來的資料,李剛嘆了一口氣,楊國柱,明末八大總兵之一。精於騎射,作戰勇敢,是難得的一位將領。

當上了宣府總兵之後,跟隨盧象升作戰。

盧象升在與清兵決戰之時,楊國柱就在。盧象升戰死之後,楊國柱被下獄論罪,最後定了一個帶罪立功。

崇禎十四年,祖大壽被困於錦州,總督洪承疇奉命營救。

洪承疇率領大同總兵王樸、宣府總兵楊國柱、密雲總兵唐通、薊鎮總兵白廣恩、東協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八總兵及副將以下官員二百餘名,步騎十三萬,馬四萬匹,剋期出關,火速馳援,擊退敵軍,解圍錦州。

錦州之圍,非常典型的圍城打援。

李剛站在地圖前看著戰役的地點,臉上的表情很凝重。作為一名共產黨培養出來的軍人,對於這種戰術,李剛真的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從寧遠出兵解圍錦州,大軍行進之下,能走的路只有一條:遼西走廊。其他的路不利於大軍展開,根本走不了。

遼西走廊,既平整又寬闊,極適合大規模兵團行進。

當然了,適合大兵團行進,也代表著適合騎兵展開大兵團作戰。皇太極就把地點定在了這裡,為的就是準備一口吃掉洪承疇的主力。

一旦拿下了洪承疇的主力,山海關之外將再無戰事。

洪承疇也看出了皇太極的意圖,對於朝廷救援錦州的命令並不積極,甚至採取了拖延的態度。向朝廷報告的是“建立餉道,步步為營,邊戰邊進,解圍錦州”的策略。

實際上從寧遠到松山僅僅百里,洪承疇整整走了四個月。

你想圍點打援,我不過去,你怎麼打?打錦州,你打去,你要能打下來,很好,我佩服你,去吧!

李剛站在地圖前,很清晰的就能洞悉洪承疇的想法。

錦州城十分的堅固,駐守的人又是祖大壽,皇太極想攻下錦州城,基本不可能。除非錦州城彈盡糧絕,實在堅持不下去了。

當年我軍打錦州時,也付出了很慘痛的代價。冷兵器時代,想要攻打名將駐守的堅固城池,代價會更大。

如果皇太極死磕錦州城,反而正中洪承疇的下懷。

死磕錦州城,幾個月打不下來,氣勢低落就不說了,肯定損失慘重。即便攻下錦州,皇太極也無力再向前進攻。

如此一來,自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進可以向前打一仗,退可以保住遼東主力。至於錦州城,能搶就搶回來,搶不回來,那就算了,不要了。

皇太極洞悉了洪承疇的想法,於是率軍將洪承疇包圍在了松山,截斷了他的糧道。到了這,李剛就有一些看不明白了。

面面對這樣的局面,洪承疇手下不是沒有能人。

先有馬紹愉建議“乘銳出奇擊之”、後有張鬥“防其抄襲我後”的用兵建議,洪承疇全部沒有采納,直接導致糧道被斷,大軍被圍。

被圍起來以後,洪承疇把所有人聚集在一起,準備和清軍決戰。

李剛琢磨了一下,此時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洪承疇沒想到,自大了。第二種,洪承疇故意的。

自己率領的明軍什麼德性,洪承疇心裡很清楚。

只有置之死地而後生,他們才能拼命。現在大營被圍,清軍前出,正是背水一戰的好時候。只要這一戰打贏,遼東局勢立馬不一樣。

自己擊潰了皇太極,錦州祖大壽就可以出兵斷皇太極後路。兩下夾擊,情況立馬就不一樣了。這已經不是保不保的住錦州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光復遼東的問題。

李剛越琢磨,越覺得這種可能性大。

當時的情況,錦州被圍遼東危急,朝廷任命了洪承疇解錦州之圍,可他不敢向前。一旦向前必然中皇太極的埋伏,也就是說錦州之圍不可解。

皇上讓你去解錦州之圍,你解不了,而且駐軍不前。四個月都沒趕到,如此貽誤戰機,回去之後,崇禎不得砍你的頭?

想想袁崇煥,想想熊廷弼,洪承疇心裡能不害怕?

松山一戰大敗皇太極,不但解了錦州之圍,還能收復失土,甚至能夠大軍席捲瀋陽,不但不會被懲罰,而且一戰功成,成為大明軍方第一人。

一條死路,一條絕地求生,打不打?

答案當然是打。

洪承疇領兵多年,四個月穩紮穩打,無論皇太極怎麼挑釁就是不上當,怎麼可能在如此輕易被斷了糧道?

李剛看著地圖,悠悠的嘆了一口氣。

有些事情人算不如天算,洪承疇制定了計劃,準備背水一戰,與皇太極一決勝負。自己手中十三萬人,馬步齊全,火槍大炮都有。

不要說大勝,哪怕雙方都打殘,自己也贏了。比補充兵員,累死皇太極也比不上自己。自己回去還能再調十萬,皇太極有嗎?

結果當夜,明總兵王樸“怯甚”,尚未到約定時間,率領部眾,已先逃遁,以致明軍大亂。

唐通、馬科、吳三桂、白廣恩、李輔明等,見有人先跑了,生怕落後,馬步爭馳,自相踐踏,弓甲遍野,屍橫滿地。

洪承疇只能退守松山城,衝殺出去的明軍,遭到截擊,傷亡慘重。

總兵吳三桂、王樸等逃入杏山,總兵馬科、李輔明等奔入塔山。

當吳三桂、王樸等沿海邊逃跑時,清軍迎頭截擊。數萬明軍,東有大海,後有追兵,盔甲遍野,潰不成軍。

楊國柱在這一戰也戰死了,白廣恩、曹變蛟、王廷臣敗入松山,與洪承疇及其萬餘殘卒,共守松山城。

松山城最終被攻破,曹變蛟等人都死了,洪承疇投降。

李剛輕輕的嘆了一口氣,松山之戰以後,大明徹底斷了遼東這口氣。山海關之外再無大戰了,想想還真的是挺可悲的。

“沒開打先跑了,以鄰為壑,以友軍為盾,多像當年的國民黨啊!”李剛悠悠地嘆了一口氣,喃喃的說道,“歷史真是驚人的相似啊!”

看起來這一站還遠,與李剛也沒多大關係,可實際卻不是那麼回事。

皇太極命多爾袞降服了林丹汗的兒子以後,得到了全國玉璽,皇太極藉此契機稱帝,建立了大清國。

如果自己滅了多爾袞,沒了傳國玉璽,他還能建立大清國嗎?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玄幻:我不是仙女,你認錯人了

暫書一席

率土之無敵六阿哥

豬小弟愛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