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順繼憲六年。

皇帝年四十五駕崩,舉國哀悼。

久居後宮的聖母皇太后,出面維持國事,扶持太子登基,下詔各藩王呆在藩地,無旨不可離開藩國,違則以謀逆之罪論之。

“那老婦還沒死?”

“把我們當做賊了。”

“寡人還不願意回京呢。”

……

隨著國內的的矛盾,海外各藩王的權利反而越來越大。

例如在江淮,金陵興起的以紡織品為主的大商團;

在遼東,朝鮮,京城,山西改革為以煤炭焦炭,蒸汽機等原料和工業品為主的東昌商號;

在福建,廣東興起的,以呂宋為大本營,轉型為遠洋貿易為主的國榮商號。

以東南亞為市場,各南藩國為主,海外本土漢人為核心的興國商號。

隨著商業的繁榮,以及新興市民階層,融合新學的社會風氣,誕生的新的訴求。

在新的內閣,提出了振興商業,農商並進的口號。

因為皇室沒有太監,且太祖皇帝取消了錦衣軍,新的情報部門又不是完全歸屬皇室。

分為三部,一部屬於軍方,一部屬於皇室,一部屬於內閣。

開國功勳先後凋零殆盡,加上聖母皇太后對藩王和勳貴的打壓,導致國家的權利,逐漸掌握到了內閣之中。

新學解放了思想。

而內閣成員,是三年一科舉競爭出來的官員,從地方主政官員一路提拔到朝廷。

然後根據資歷和功績,由文參議院,武參議院共同推選,獲得進入內閣資歷,成為內閣候補閣員。

這種制度下誕生的內閣成員,自身主政一方時也有一定的班底,天然就獲得了廣大的支援,否則也無法成為候補閣員。

隨著太宗皇帝的去世,哪怕還有聖母皇太后,內閣的崛起已經無法阻擋。

聖母皇太后感覺到了皇權面臨的威脅,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以皇帝的名義,下旨內閣增補候補閣員,也需要經過皇帝的同意,方能成為候補閣員。

可此事遭到了反對。

不光只有內閣的反對,還有文武參議院的反對,以及地方大員的反對。

賈探春沒有料到,連第一件事,內閣都不願意退步。

皇室沒有司禮監,只有秘書處。

秘書處只有幫皇帝整理公文的權利。

內閣態度強硬,絲毫不怕引來怪罪,竟然讓賈探春有些奈何不了。

“你皇爺爺想到了這一天嗎。”

“孫兒不知。”

年輕的皇帝,畏懼的說道。

父皇在皇祖母的積威下活了一輩子,受到父皇的影響,他同樣畏懼皇祖母。

“他應當想到了,這套制度還是他建立的。”賈探春無奈道。

年輕的皇帝一臉的納悶。

以前的內閣,和皇祖母不是一直相處融洽嗎,好多權利,還是皇祖母放手給內閣的。

內外上下一心,才把大伯和叔叔們打壓的痛苦不堪,無人能反抗皇祖母。

沒聽說內閣發生了什麼事。

怎麼好端端的,皇祖母就和內閣鬧了起來呢。

“內閣的權利太大,脫離了皇室的掌控,對我們是不利的。”

賈探春告戒孫兒。

自己還能活幾年,身後事並不被她看重。

可她不能讓皇室受到威脅,自己把他喜愛的長子逼去了十萬裡之外。

如果反倒是讓皇室面臨內部新的大患,自己到了地下,怎麼去見他呢。

“或者你皇爺爺看到了會發生的問題,所以才會分封諸王。”想著他,賈探春突然醒悟了。

“所以他就不管國內了。”探春埋怨起來。

“他心裡只裝有百姓,倒是符合他的手腕,國內有沒有皇室,他不在乎。”

“他把血脈都分封到了海外。”

年輕的皇帝,錯愕的看向皇祖母。

什麼叫不在乎皇室?

他是皇帝。

天下共主。

父皇說過,皇爺爺最喜愛父皇,所以才把國家交給了父皇,怎麼會是皇祖母剛才說的呢。

賈探春有些傷感。

她想到了他把長子二子都封到了海外。

如果現在的問題,是他一手佈置的,那麼難道在他的眼裡,只在乎秦氏嗎。

賈探春有些灰心。

心高氣傲的她,突然之間覺得無趣了。

國家這些年的穩定和昌盛,她付出了多少的心血,這些不是他的帝國嗎。

……

新的內閣態度極其強硬。

哪怕面對罷免的威脅,也無人讓步,咬死祖制不可違,讓皇帝也無可奈何。

罷免沒有用。

承襲前朝的遺風,官員們又臭又硬,如果因為維護超綱而被皇帝怒斥和責罰,不但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也沒有官員會選擇服軟,誰向皇帝服軟,誰的名聲就完蛋了。

太宗皇帝的駕崩。

讓皇室和內閣互相通力合作的局面,彷彿失去了紐帶,變得在對待政務上開始對立。

商人們帶回來莫臥兒開始分裂的訊息。

無數的商人們鋌而走險,去莫臥兒打通商道,與西方各國的商人爭奪當地的商業地位。

西方商人在東南亞全面敗退,如今自然不會輕易放棄莫臥兒,選擇合力對抗漢商。

最後經過內閣的撮合。

以利為重的東昌商號,國榮商號,興國商號,三傢俱有官方背景的老商會出面,聯合了其餘的商會,按照出資比例佔股,成立了天竺商會。

擴大國榮商號,興國商號的護漢隊規模,改為保民軍,由甲字軍管理和擔任將領。

大批的退伍軍士加入,獲得海軍撤換下來的軍艦。

武裝到牙齒,浩浩蕩蕩的進入莫臥兒,以最激烈的商業競爭手段,對付西方國家的勢力。

國家對外的重心,從唐晏乾的大順國收了回來,轉向到了相反的方向。

因為前者無利可圖,而且在官員們看來,這完全就是皇室自己的問題,不應該浪費國家的人力物力。

就和前前朝的靖難之役一樣。

以史為鑑,不能因為皇室內部的鬥爭,損害國家的利益。

雖然永樂大帝是偉大的君主。

可在官員們眼裡,以後的大順帝國,不需要偉大的君主,只需要遵守制度的,服從規矩的皇帝即可。

人人都要服從規矩,皇帝也是如此。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麾下三千美少女

漭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