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左如今基本已落於蠻族手中,因為蠻族的分化政策,加上援兵無望,很多地方主動投降了。

投降的城池,百姓則編戶為民,保留了一定的自有,分派土地,牲畜,和農具等。

被打敗俘虜的城池,經歷過屠殺後,活下來的人也會被分給奴隸主們。

代善就被賞了四千戶,牲畜八百群,還有錢銀萬餘兩,各色珠寶不計其數。

蒙古降將,漢人降將等也都有賞賜。

在老奴看來,這些人也算是奴隸主,應該受到優待,竟然收攏了不少人心。

像李永芳就不用說了,有撫順城編的一千戶百姓,仍按照周制設大小署官,歸李永芳統轄。

連敗將耿炳遠都分了有四百多戶。

如此這般還是不夠,遼左太大了,蠻族的統治階級無法有效的管理,命令遷移蠻人來遼左。

這些蠻人,老奴不派糧,不發餉,都住在遼左漢民的家中,共同吃糧,分給田地耕作。

不但把各家的糧食盤算的清楚,每個月只允許留四升的口糧,其餘全部上繳。

同時告知,九月份收穫的糧食,除了留下口糧,都要交給這些蠻人。

成為了實際上的奴隸主,漢民不但房屋被分,還要養活這些不懂種地的人,妻女還要忍受欺辱。

一個月才四升的口糧,種田的男丁都吃不飽,家卷更只能餓死,極為歹毒的消減漢民的政策。

金州唐清安在屯田,老奴也在屯田,兩相對比下來,老奴所獲頗豐。

各地開始反抗起來,逃亡成風。

成群結隊的百姓,更甚至村莊合力殺死蠻人,集體逃往南方,復州衛的蠻兵殺之不絕。

像佔札水色四村的男丁兩千人,帶著子女婦孺七千餘人,趁著夜色,竟然毫髮無損的逃到了金州。

蠻兵在復州的兵力太少,不夠隔絕數百里的防線。

唐清安則派遣水師參將沉有容,率船隊收服了廣鹿島,大小長三島,獐子島等海島。

最遠到了莊河,突襲了此處的駐兵,也沒怎麼打,見到大周的旗幟就投降了。

繞過了復州,在此處收攏難民,一趟就能帶回幾千百姓。

沒兩個月,唐清安治下就突破了二十人人口,金州人滿為患。

為了節約時間,唐清安和史宗顏一同坐船回了錦州,面見史鼐,因為他還有另一個目的。

遼東和內地不同,沒有三司,州府這些行政管理制度,全部是衛所制管理地方。

在前明太祖皇帝時,遼東有幾個縣,後來撤裁了,地方上只留下了軍制。

原來有遼東都司,和遼東巡撫,管理遼東地方和贊理軍務,後來設兵備道,兼管屯田馬政。

除了這些,就是各地衛所。

有單獨的戶口,稱為衛籍,當然也有民戶,但是仍然稱之為衛籍,由衛所管理。

此外,兵備道,管糧道通判,課稅司大使等文官,雖然不隸屬遼東都司,卻也只是掛靠在山東布政司。

可以說,整個遼東都司很多衙門,都是掛靠在山東布政司,實際上還是遼東自管。

山東除了供應錢糧,在遼東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利。

金州城是收復之地,就有的官僚體系已經打破,加上原來遼左各地收攏來的幾百官員,已經由唐清安全部送回山東。

金州如今就彷佛一張報紙。

“我要三百張空札。”

任命官員需要文書,需要遼東經略的大印,面對唐清安的無理要求,史鼐愣住了。

史宗顏也嚇了一跳,此子心太野了。

唯獨唐清安面不改色。

歷史上,毛文龍出海前,王化貞就給了毛文龍一百張空札,給了他便宜行事的權利。

這是毛文龍出海,能在遼左腹地,順利獲得指揮權的憑藉。

史鼐有這個權利。

“你要這麼多空札幹什麼?”

“如今金州有民二十萬,秩序混亂,需要任命大量的官員,維持秩序的同時,也能把人口組織起來,可以屯田,修城,挖礦等。

而且大小長山島附近魚類繁多,成群億萬,我準備收攏民匠,建造漁船出海捕撈漁獲。”

“遼東有民匠懂造船?”史鼐嚴肅的問道。

唐清安搖了搖頭。

“還要請史公出面,讓山東派船工大匠來組織,我收攏民匠可以做學徒幫手。”

“你的要求太多了。”

史鼐感嘆道。

唐清安已經瞭解史鼐此人,頗有些優柔寡斷,這也是他為什麼要親自來的原因。

“我要糧養遼民,若不養則歸奴,則增一敵矣,反之,我得一人,奴則少一人。

且已歸者不養,來投者無心,其何以招降散黨,行間植標,圖此剿復大計。”

“我可以幫你上言此事,但是最終決定還是在朝廷,只怕朝廷無糧給你。”

唐清安聽完史鼐的回覆,突然說道,“我也想於此上奏一本。”

史鼐看向唐清安,此人已經貴為二品武將,有資格上奏朝廷了,一時間內心感嘆。

此人初見時還只是一名六品百戶官,一年時間,飛躍成了封疆大將。

要論此事之功,他本身可佔六分。

說做就做,唐清安沒有寫過奏疏,拉著史宗顏幫忙潤色。

“自光復金州以來,國中所得遼人男女不下四十萬,其中流往山東只是極少部分,大部分留在金州及其海島。

臣懸師絕域,又接渡遼民四十餘萬,懇請太上皇,皇上憐其喪家之苦,發錢糧五十萬石賑濟之。

可得遼民感激,俱思殺敵報效,今臣海外接渡,同一遼民,分毫未沾……”

唐清安從史宗顏手中接過奏疏,看了兩眼確認無誤,不懂文筆風格,只覺得寫的工整整齊。

“史兄寫的好字。”

史宗顏苦笑一聲,這聲誇讚絲毫沒誇到點子上,的確像武夫,謊報軍情這一塊,學的最像。

唐清安不理史宗顏,又像史鼐說道。

“我本計劃今年攻克鎮江,以此聯合朝鮮國,共同對抗蠻族,不過形勢變化莫測,趁著有利時機奪回金州,雖然由此大勝,卻也成於此敗於此。

不把金州二十萬百姓安置好,去了鎮江,此處乃遼左東部重鎮,地緣寬廣,各處人口遠不是金州能比。

原來的積蓄都用在了金州,想要去光復鎮江,至少需要十萬石糧食才能順利的收攏難民。”

和朝廷謊報有民四十萬,是和朝廷多要些補給,就算打了折扣也比實報的要強。

現在和史鼐說話,則說出了實際人口。

而且毛文龍的老路子肯定是要走的。

不論其他,對抗蠻族不能只是大周出力,朝鮮也得出血才行,否則讓對方坐享其成,這種蠢事唐清安不會幹。

歷史上毛文龍就做得很好,逼的朝鮮上下極為賣命。

而且現在的朝鮮國主和歷史中一樣,蛇鼠兩端即不想得罪大周,又不想得罪蠻族,採取綏靖政策。

大周國內的歷史變了,國外的歷史卻沒有變。

此人昏暴無德,屢興大獄,殺戮無辜,殘害手足……其實這些都無所謂。

兩年後,朝鮮宗室綾陽君李倧發動政變,奪得了政權。

這才是唐清安看重的。

此人屬於可以拉攏的盟友,合力對抗蠻族,不同於朝鮮前任國主,油鹽不進逼的狠了就暗中勾結蠻族。

李倧發動了政變,當然要否定前任國主的政策,而且需要大周的支援穩固王位。

毛文龍就是看中了此點,極為支援此人,在大明引起了輿論大譁,甚至有人主張要聲討朝鮮。

毛文龍上言,前任朝鮮國主背德大明,現任朝鮮國主心向大明,因此支援朝鮮新任國主,才有了大明派官員去核實,最後認可了李倧獲得朝鮮國主之位。

朝鮮再怎麼積弱,也是三四百萬人口的國家,可派兵數萬,不費自身絲毫,得兵數萬相助,怎麼看都是一筆核算的買賣。

“你有信心奪回鎮江?”

史鼐驚喜的問道。

如果鎮江奪回來,那麼整個遼左東線就重歸於朝廷,對蠻族絕對是個重創。

鎮江的地位也不是金州能比的,這份功勞,甚至可以讓唐清安開鎮,成為一鎮節度使。

“沒信心。”

歷史已經改變了一些,原來毛文龍可沒有奪回金州,而是直接去打了鎮江。

之所以有此言,也是考慮金州里鎮江千里之遠,萬一那邊還是沒有發生變化呢。

時間上也來得及,當地反抗義民遍地,東江鎮軍官數量不多,又要出城剿滅亂民,又要劫掠地方錢糧,以致於城內才百餘兵。

如果沒有變化的話,唐清安就可以沿著毛文龍的老路,順利偷襲奪回鎮江。

“而且就算奪回鎮江,鎮江和金州不同,可以被圍困以致於彈盡糧絕,所以我奪回鎮江,也是為了獲得人口,然後撤退至朝鮮。”

“朝鮮願意收留?”

史宗顏疑心道。

“幾十萬人口湧入朝鮮,還有大軍,朝鮮如何敢阻攔上國?”

那朝鮮的國主,並沒有膽子徹底偏向蠻族,所以不但放了遼民入國,還送了些許海島。

皮島就是毛文龍從朝鮮所得,成為他開東江鎮的首府之島。

“朝廷養金州民都苦難,因此我才要在金州清田,有金州六十萬畝田,我才有底氣去鎮江。

不然去了鎮江,收留幾十萬人口,結果無糧可吃,最後的結局就是自潰。”

史鼐認真看著唐清安。

此子有賈敬之姿,眼光頗為長遠,預料之事還沒有失敗過,如果真像他所說。

百萬人口的節度使,又盤旋海外。

史鼐盤算了一番,自大周立國,聞所未聞。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閻王小正太,從復活扶蘇開始的上下兩千年

一更獸也有觸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