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鑑終於逃了回來,一路輾轉找到了將軍,並詳細的告知遼西和蒙古方面的軍情。

“形勢對我們不利,我們吸引了蠻族的主力,哪怕我們打敗了皇臺吉。

但是以遼西的幾處的便利,定然搶在我們前面佔領海州。”

賈鑑如此說道。

“一切以打敗蠻族為最先目的。”

唐清安沉思片刻,做出了決定。

他有金江軍十二萬,朝鮮軍五萬,合計十七萬。

忠順王有遼西軍一萬,國內援軍五萬,合計六萬。

因此忠順王想要拉攏蒙古六萬餘騎兵,以此達到十二三萬軍力,增加實力徹底穩住海州。

大戰未決,現在還不是翻臉的時候。

只要能打敗最大的強敵蠻族,是進是退,金江鎮都遊刃有餘。

高達三十萬的聯軍,如果上下一心進攻蠻族,那麼蠻族必敗。

而如果現在就開始了內鬥,那麼蠻族不一定敗。

這一次都不能打敗蠻族,將沒有下一次。

因為國內的情況,已經不允許支援這麼大的戰事,朝鮮也耗盡了潛力,未來金江鎮將要獨自面對蠻族。

賈鑑明白了。

同時謝友成也收到將軍的嚴令。

密切配合友軍,以保障自身安危的情況下,不要和友軍發生爭搶地盤的事情。

這件事各軍的將領不能理解,自己打生打死,難道便宜了外人嗎?

而唐清安除了高層的將領,無法和全軍做出解釋。

例如根據金江鎮機密的情報,國內民亂四起,等等方面的考慮,才認為目前用不著和友軍消耗力量。

這些友軍在遼東呆不住,大戰一停,多半就要調回國內平亂。

有些事知道是知道,但是不能捅破。

捅破了形勢就會發生變化。

例如在忠順王看來,就會認清楚金江鎮確實有造反之心,精力也不會再用在蠻族上面。

雖然不滿意友軍的爭奪地盤,但是各軍將領,對軍司的命令無人敢違抗。

更是因為平遼侯的威信,加以復仇的民心,前線各軍都在奮勇前進。

而各處的友軍,因為金江軍的退讓,獲得了大量的地盤,也把心思都用在了戰場上。

忠順王雖然不滿賈鑑的逃跑,但是對平遼侯的表現非常滿意。

因此他帶領錦州軍和蒙古軍,勐攻古城屯,東昌寶,東勝堡一帶,準備斷絕海州的後路和糧道。

此地帶蠻族不敢失去。

皇臺吉臉色發沉。

三十萬聯軍攻打蠻族,威力已經逐漸顯現,他雖然能對抗金江鎮大軍,後方各路卻連連告急。

任何一路他都不懼怕,都有信心戰勝,除了金江鎮無法儘快的打敗,而偏偏金江軍又牽制住了他的主力。

“要麼分兵,要麼退兵。”

皇臺吉拿不出主意。

代善為皇臺吉提供了兩條選擇。

代善此人抗壓能力不強,因此退讓爭奪汗位,但是不代表他的軍事能力不強,反而從小隨著老奴征戰,是貝勒中最合格的將領。

現在的大汗是皇臺吉,面對壓力最強的也是皇臺吉。

換做旁人早就已經慌亂無措,唯獨皇臺吉仍然做到當眾應對自如,給眾人信心。

代善沒有皇臺吉這麼大的壓力,所以保持了往日的鎮定。

分兵。

那麼主力就會有危險。

不分兵。

後方有危險。

退兵。

同樣有危險。

唯有前進再前進,打敗金江鎮主力,那麼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

“阿克敦,呼塔布,穆隆額,阿骨,隆倉,長庫,場安,郎阿,阿骨。”

皇臺吉是聰慧之人。

他看到了破局的點,但是需要有力的棋子。

蠻族強盛輝煌,征戰各部,統一蠻族建立國家,靠的就這軍中的將領。

不是自己這些貝勒,皇臺吉十分的清楚。

每一名跟隨父汗,如今成為蠻族頂天柱的大將,皇臺吉都念到了名字。

眾將面色沉穩。

“我們必須打敗前面的金江軍,不然我們有退回奴兒干司的危險,蠻國將不在存復。”

皇臺吉起身,誠懇的看向這些人。

“蠻國不會消失,永遠都會存在。”

阿克敦堅韌的說道。

他身旁的征伐一生的將領們,同樣的神色堅定。

“那就狠狠打,一口氣打敗金江鎮。”

眾將領命,離開皇太極處,各回各軍。

不日。

蠻族各軍發動了勐烈的進攻。

隨著皇臺吉中軍的前移,戰場周邊的兩翼,乃至前軍,都在步步前進。

金江軍竟然被連連打退。

前番收復的地盤,大多都吐了出去。

蠻族各軍征伐數十年,互相之間的配合,以及超然的默契,絕對不是旁人能比的。

唐清安出海八年,金江軍的前身,金州軍也才立軍七年,擴充的金江軍的多數士兵,從軍也才五年,四年。

蠻族的老將領一動,其他的老將領就能明白其心意和作戰思路,立馬做出快速的配合。

阿克敦認為金江軍的右翼,相對於來說容易擊敗。

金江軍左翼軍力太多,又有大週五萬兵,就算戰勝也很能擴大戰果,反而擊敗金江軍右翼。

不但可以突破防線,繞到金江軍主力後方,以逼迫金江軍撤退,為中軍贏得大勝的機會。

彭大海卻不是如此認為。

自己負責的右翼,處於山區之中,不懼大軍的突進,穩打穩紮前進的十分緩慢。

一路進攻到了析木城,已經攻打了五日,傷亡不少。

是繞過此城,還是繼續攻打此地。

他正思考著。

阿克敦全力進攻葦溝河西的金江軍營寨。

守將陳銳帶領金江軍士兵,多次打退阿克敦,並把軍情告知中軍,請軍司立刻做出安排,調動周邊的友軍包圍此部蠻軍。

竟然敢脫離大部來攻打他,對方的蠻將如何小覷自己,自己要把這一部蠻軍徹底吃掉。

阿克敦控制著進攻的火候。

對自己的安危彷佛看不見一般,渾然不理會越來越多的金江軍的部隊,包圍了他,並即將發動總攻。

......

“阿克敦,好自為之吧。”

呼塔布和阿骨等人,明白阿克敦的心思,幫助他們吸引火力,幾人因此帶領蠻軍從三角山翻越。

三角山山後又一小堡,名字也叫小堡子的兵堡,原來是在蠻族的手中,這回大戰之初,被金江軍奪去。

此堡的剁牆已經坍塌了一塊,守軍謹慎,讓後方民夫運來了工具,簡易的修葺了一番,防止敵人輕易的從此進堡。

守衛此堡的是金江軍張九年,大軍整編後提拔為哨官,帶領九十人駐守此堡。

此堡的作用不是抵抗,而是為大軍示警。

蠻族對此堡很熟悉。

十幾名精銳的蠻族老兵,分成了三處,悄悄摸到兵堡下方。

一張用油浸泡過的牛皮,被拉成很薄,然後曬乾後,繼續刷一層油,再曬乾。

最後製作成一張彈力極強的大牛皮面。

四個人各拉一角,一名蠻兵站了上去,手中持有利箭,已經搭在弓弦上。

幾名蠻族兵默契的點頭,隨著點頭的動作,手裡的牛皮布開始嫻熟的上下彈動。

而站在上面的蠻兵,也開始節奏的隨著牛皮的擺動,而開始上下浮動身體。

“嗯。”

幾人一聲低沉的聲音。

彈性極強的牛皮布,“譁”的一下彈起,上面的蠻兵高高的飛躍起來,竟然直接超過了剁牆的高度。

就在剎那之間,飛躍起來的蠻兵,第一時間尋到警戒的金江軍,拉弓射箭行如流水一般。

“嗖”的一聲。

一支利箭直插入金江軍士兵的喉嚨,無聲的倒在地上掙扎。

那名金江軍計程車兵,捂住喉嚨,發出痛苦的表情。

沒有意外。

竟然成功了。

遠處的蠻兵,快步的奔向小堡子。

睡夢中的張九年,被外面沉悶的腳步聲驚醒,感到情況不對,立馬大吼一聲。

驚動了周圍的金江軍。

而數百蠻軍已經湧入了堡中,開始圍剿沒有防備的金江軍士兵。

張九年持刀開啟木門,熟練的躲到一旁。

果不其然。

幾桿長槍就捅了進來,不是他經驗老道,這一下子就廢掉了。

但是張九年不得不出去。

“啊。”

大吼一聲,持刀往外殺去。

“點燃烽火。”

張九年一邊往烽火臺處殺去,一邊奮力大吼,提醒他不知道狀況如何的同袍們。

希望有同袍能點燃篝火,為山中大軍示警。

這處兵堡在蠻族手中多年,堡內的佈置都極為的熟悉,早就做了充分的計劃。

既然突襲成功,定然不會讓此地守軍輕易的點燃篝火臺。

......

“點燃篝火。”

沒有來得及穿甲,身上前後全部插滿箭失的張九年,終於跪倒在了地上,嘴中還在喃喃喊道。

阿骨走到他的前面蹲下,認真的看著他。

“點燃篝火。”

張九年的童孔已經放大,嘴唇卻還在閉合,但是已經沒人能聽清楚,他在說什麼話。

“這是一名勇士。”

阿骨起身。

周圍密密麻麻圍上來的蠻兵們,滿臉的震驚。

張九年扶著長刀,單膝跪倒在地,對著篝火臺的方向。

蠻兵們開始撤出了此堡,所有的蠻兵都遠離他,不願意驚動此人的屍身。

密密麻麻的蠻兵,漫山遍野的往金江軍方向而去。

這座名叫小堡子的兵堡,異常的安靜。

“張九年。”

臺下數千隊長,被將軍點到名字的張九年,異常的激動。

“九年,走啊,走啊。”

餓倒在逃離路上的老父親,無力的揮手,讓張九年繼續往前走。

“九年年齡大了,要為他說個媳婦,不然咱們張家就絕後了。”

老婦擔憂道。

家中兒子多,但是老大死在了周軍的服役中,二子三子被蠻族抓去了,有去無回,現在就剩下了九年這個獨子。

“你又被誰欺負了?”

大哥,二哥,三哥不滿的看向流著鼻涕的張九年。

......

“彭。”

無名的英雄倒在了地上。

在山林之間,落下了絕唱之聲。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逍遙修真錄:大明風雲

白天睡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