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經過思考,明白了自已的錯誤之後,對朱元璋的忠誠也變成了死忠了,站起來走到茶几椅子外面,想著撩一下下襬,發現穿的是中山裝沒有下襬的,就直接朝著朱元璋跪了下來,磕頭道:

“大帥之言如醍醐灌頂,讓臣是如夢初醒!臣明白了,多謝大帥的開導,臣誓死效忠大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元璋見劉伯溫來了這麼一招,也只好配合著演戲了,來到劉伯溫身前,彎腰伸手把劉伯溫給攙扶了起來,然後說道:“軍師太客氣了,軍師也就是一時之間沒想明白罷了。快請坐!”

朱元璋接著說道:“其實我對官員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但是也不是那麼的高。我就希望各地的官員能夠積極主動的去解決問題,比如有洪澇災害、饑荒什麼的,他們能夠除了跟上級寫報告,還能夠想辦法在地方儘可能的解決問題,能夠想辦法讓百姓富裕起來,把日子過好。”

劉伯溫點頭道:“大帥,這隋唐以來的科舉考試雖然能選拔人才,但是也就是選拔出讀書讀的好的,而沒法選拔出真正能夠治理好地方的人才,所以科舉之後的官員都是需要安排實習的,也少有能夠直接做好父母官的。”

朱元璋自然也知道,其實像北宋的很多文官還是不錯的,都會在地方做點實事,比如像范仲淹、蘇軾等人,但是總體來說也是比例很低的,朱元璋就是想改變這種風氣,不要官員隨便做點事就能收到萬民傘,搞的跟演電視劇一樣。

朱元璋回道:“不是說科舉考試不好,而是我們相比於讀書的好壞,要更加註重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以後我們可以改變這種考試的模式,考試進來的人都從基層做起,年紀太大的就不要了,然後再從基層選拔做的好的升職做官。”

“大帥的意思是從吏員裡面選拔人出來做官嗎?”

“是啊,我可是從小知道的。這縣衙做事的基本都是縣裡的吏員,縣官一般就是安排和匯總一下,實際上想辦法做事的都是吏員,縣官沒有主意的時候還有師爺,實際上這個師爺比很多的縣官更知道怎麼做好一個縣令,那為什麼還要用一個縣令呢,直接用師爺不就好了,還省了一份工資了。”

劉伯溫沒想到朱元璋是這樣的一個思維,不過想來還是挺有道理的,確實很多官員都有師爺,不只是縣令、甚至是府尹等各級官員都會給自已請那麼一個兩個師爺,有的甚至是一個師爺團了,不過這些人都不會佔編制,由各級官員根據自已的財力情況自行配置,而直接讓這些師爺來做官,那確實就不需要再請師爺了。

“大帥,話雖如此,可是師爺只是官員自已請的助手,這個是不需要朝廷負擔開支的。”

“伯溫啊,如果沒有足夠的收入的話,這些師爺會白乾嗎?不會吧,肯定都是要工資的,而且能力越強的待遇也要的越高了,而官員的收入如果不足夠支援他們請師爺,但是不請的話他們自已又搞不定自已的工作,那怎麼辦呢,自然就會去貪汙了,最後的結果就是全國都是貪汙成風。這樣下去的話,要不了多久這百姓就沒好日子過了。”

朱元璋的話讓劉伯溫思考起來,他也一下子就明白了,沒有足夠的收入確實是讓各級官員貪汙腐敗的根源,但是如果給官員足夠的收入,那就需要收取更多的賦稅,不然也維持不住這個開支,劉伯溫感覺到這個問題是個死結啊。想到這裡劉伯溫也是感覺流起了冷汗。

“大帥,臣實在愚鈍。可是我們如果給官員足夠的收入,那就要家中賦稅才行,這樣的話百姓一樣不好過啊,這個臣覺得怎麼樣做都是難的,畢竟誰都會想要過的好一點,受苦的最終還是百姓。”

朱元璋也知道這個題目對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就是超綱的,不過還是說道:“解決這個問題有幾個辦法,一個就是搶外面的人,比如朝鮮、倭國、南洋等,搶一些錢財回來自然就不用家中百姓的負擔了;另外一個就是讓百姓可以在同樣的時間裡創造更多的財富,或者說就是要提高生產力,這個能理解嗎?”

劉伯溫感覺自已好像跟不上朱元璋的腳步了,覺得朱元璋好像跟自已不是一個世界的人,說的話自已怎麼就聽不懂呢!

“大帥,第一個法子確實是簡單粗暴,但是也能夠解決問題。您說的第二個什麼提高生產力是什麼意思?一個人即使再努力在一樣的時間裡也提升不了很多的效率啊!”

“這麼說活吧,比如我們在最開始的時候,不是用耕牛來耕地的,而是人手工翻地,那一天自然幹不了耕牛耕地那麼多,然後以前是兩牛拉犁,直到唐朝出現了曲轅犁,才變成想現在的一牛一犁,大大的提升了效率。這個就是提高生產力,就是提升了效率的意思。”

劉伯溫這些就明白生產力是什麼了,就是說生產的效率,覺得朱元璋的腦子真是神奇,就能想到這麼多新奇的詞,自已讀書這麼多年都想不到。

“大帥,生產力這個詞好。不過這個也沒這麼好提升吧,這好幾百年也才提升那麼一次,我們也沒法子一下就能提升了啊。”

“是啊,確實不容易的,所以我們一旦結束了戰爭之後,就要安排足夠的人去研究,有組織有目的的去想辦法,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想到好的法子了呢!”

“大帥,這個想法好,臣覺得現在我們就可以找人做起來,雖然我們還需要備戰,但是從各方面擠一些錢出來,這還是沒問題的。這個可是太重要了,我們現在就應該重視起來。”

“這個想法不錯,你們內閣回去研究一下,可以成立一個天工院,就是專門負責這方面的研究,各種能工巧匠、醫學人才,甚至是農人都可以加入,當然要讓大家都學會讀書寫字,做研究的時候要做好記錄,透過記錄的資料積累經驗,記錄下來也能薪火相傳,後面的人就不會走前面的老路了。”

劉伯溫很開心的應下了,他對於搶異族的錢還是不那麼認同的,畢竟儒家跟農耕文明是共同成長和發展的,從來不像遊牧文明那樣具有侵略性,遊牧民族搶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農耕文明講究的是自力更生搞生產。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三國之開局召喚狄仁傑

輪日月

大秦:仙秦的締造者

風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