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括】

朝鮮戰爭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權與大韓民國政權之間的戰爭,中蘇出兵支援朝鮮,而16國組成的聯合國軍(主要為美國)出兵支援韓國。在三八線發生衝突及南部發生四三事件等事態後,朝鮮人民軍於1950年6月25日跨越三八線南下入侵韓國,戰爭開始,聯合國軍與中國人民志願軍先後參戰,最終於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簽署《朝鮮停戰協定》,根據停戰時實際控制線建立朝韓非軍事區作為緩衝地帶。朝鮮半島南北雙方仍有外交衝突和軍事對峙,持續至今。

朝鮮戰爭也影響中國地緣政治局勢,形成臺海兩岸對峙格局。停戰逾25年、冷戰局勢開始緩和後,聯合國及大多數國家逐漸改變並同時承認朝鮮、韓國兩個政權,而不介入雙方的領土爭端。有鑑於此,聯合國於1991年同時接納南北雙方各自加入併成為聯合國會員國。朝鮮戰爭死亡人數約為300萬,平民死亡比例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或越南戰爭,幾乎摧毀了朝鮮半島所有主要城市,平壤直接被炸為平地,雙方進行了數千起大屠殺,韓國屠殺了數萬名疑似共產黨員,朝鮮也以酷刑及強行勞改虐待戰俘。

背景

近代以前,中、日、韓三國之間已經存在國家間之交往,同時,民間領域之交流也在頻繁展開[72]:2。1873年,日本政府內“徵韓論”呼聲高漲,然而由於主張先解決國內問題之人掌握主導權,“徵韓論”沒有付諸行動[72]:24。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開始躋身列強行列;但由於加快對外侵略擴張,引起西方列強不安[72]:27。1896年俄羅斯帝國出兵入漢城,重創了朝鮮王朝親日派,次年親俄的大韓帝國成立,朝鮮改稱韓國;同年日俄兩國達成了羅拔諾甫-山縣協議,以三八線平分朝鮮半島。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大韓帝國宣佈局外中立;但是,戰爭爆發後不到15天,日本政府便迫使朝鮮政府允許日軍在朝鮮使用需要之地區[72]:58。透過慘絕人寰之軍事作戰鎮壓義兵運動後,日本於1910年8月22日將朝鮮強制合併[72]:59。1930年代末,蘇聯出於“安全原因”,把居住與中國東北地區接壤之沿海各省近15萬朝鮮族遷移到蘇聯內地[70]:11。1942年,“韓國臨時政府”投票罷免李承晚的總統職務,選舉金九在中國政治避難接替[70]:13。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美英三國首先在開羅會議提出朝鮮地區獨立的主張,羅斯福、丘吉爾和蔣介石發表公報:“軫念遭受奴役的朝鮮人民,前述的三大國(美國、英國和中國)決定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朝鮮自由和獨立。”[70]:14後來美國和蘇聯又在德黑蘭會議上同意朝鮮半島在“適當的時候”應實現獨立[73]:第一章[74]。

1945年8月15日,杜魯門致電斯大林,通報已由他批准給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有關日本武裝部隊投降細節“總命令第一號”,內容之一是以三八線為分界線,確定美蘇在朝鮮半島之受降區域[75]:37。裕仁天皇廣播宣佈日本投降後提交蘇聯,16日得到蘇聯認可的回覆,即刻列入《一般命令第一號》,並於17日由美國總統杜魯門核准簽發。8月24日,滅了滿洲國的蘇軍佔領朝鮮半島北部後在三八線停止進軍[74]。9月8日,美軍第7步兵師在仁川登陸[70]:20,併成立駐韓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進行統治。三八線以北面積佔朝鮮半島總面積的57%,人口900萬,為工業區;南部佔總面積的43%,人口2,100萬,為農業區[70]:20。美國一開始任用日本殖民時期的行政人員,激起當地人的不滿,之後駐韓美軍開始起用美國人替代日本人[73]:第一章。北部地區則以金日成為首成立朝鮮勞動黨(由朝鮮共產黨和新民黨合併而成)[76]。1946年2月8日,在蘇聯佔領當局主持下,召開北方各道、市、郡人民委員會代表及各政黨組織代表大會,成立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作為中央政權機關,金日成當選為委員長[75]:49。

1946年2月,美軍佔領當局成立“民主議院”作為臨時權力機構,李承晚為議長[75]:49。為平息民眾對託管和軍政府之不滿,美國軍政府於12月成立臨時立法議院。

1947年10月,美國要求聯合國成立一個委員會,在朝鮮地區全境舉行選舉[70]:26。11月14日,美國將朝鮮問題提交聯合國,在蘇聯因中國代表權問題抵制聯合國的情況下,聯合國大會透過112號決議,決定由聯合國韓國臨時委員會(後改稱聯合國朝鮮問題委員會)監督,在美蘇管轄區同時舉行選舉,然後美蘇軍隊撤出朝鮮半島,由當地人民自行管理自己的國家[77][78]。蘇聯代表宣佈不承認臨時委員會,並拒絕參加該議案的表決[75]:55。

1948年4月,濟州約3萬人被韓國軍警殺害(濟州四·三事件)[79][80][81]。5月10日[70]:26,美軍佔領的朝鮮半島南部在聯合國委員會的監督下選舉國會,在左派組織抵制下,選舉投票率是%[82]。李承晚獲選為代表漢城的國民議會議員,5月31日國民議會公推李承晚擔任議長,7月17日頒佈憲法,7月20日當選總統[70]:26。8月15日,大韓民國政府宣佈成立[75]:55。9月9日,蘇聯宣佈成立金日成為總理的政府[70]:27。9月10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蘇聯立即承認[75]:55。12月12日,聯合國大會透過195號決議,承認大韓民國是“唯一依法選舉之政府”[83][84]。蘇聯揚言打算在年底前將所有蘇軍撤離朝鮮半島北部,並建議美軍同時撤離南方;12月,參謀長聯席會議決定暫留1團美軍約7,500人,同時表明不會無限期駐紮[70]:27。

1949年12月16日,斯大林與毛澤東會談記錄:“毛澤東同志: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保障和平。中國需要三到五年的和平喘息時間,用這段時間來恢復戰前的經濟水平和穩定全國的局勢。解決中國最重要的問題,取決於和平的前景。因此,中共中央委託我向您,斯大林同志,瞭解世界和平的情況將會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得以保障的問題。

斯大林同志:這麼說,中國是在為和平而戰蘇聯也首先致力於和平問題,雖然對蘇聯來說,實現和平已有四年。至於說中國,目前並不存在對它的直接威脅:日本還沒有恢復起來,因此它沒有能力準備戰爭;美國雖然在叫囂戰爭,但它最怕打仗;歐洲被戰爭嚇破了膽。實際上,誰也不會同中國打仗,難道金日成會打中國嗎?和平取決於我們的努力。如果我們齊心協力,和平能夠得到保障不僅是五至十年的問題了,可能是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75]:167-168

戰前南北對峙

1948年2月,朝鮮北方正式宣告朝鮮人民軍建立,並在平壤舉行第一次閱兵式[75]:54。而南方的“大韓民國國軍”(韓國軍),其由美軍政時期的南朝鮮國防警備隊(陸軍前身)和海岸警備隊(海軍前身)合併而成,共8個師。1950年春時,兵力為萬人。韓國國軍受舊日軍影響較大,核心將領除個別來自滿洲國軍以外,主要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大部分軍士曾在日軍中當兵,士兵除了曾在日軍中服役的以外,還有原日治時期的警察[85]:11。僅有少數官兵出身自韓國光復軍或是中國國民革命軍(包括改組後的中華民國國軍)。

1948年底,蘇佔領軍撤離。1949年6月30日,最後一批美軍按期乘船撤離,只留下顧問團[70]:30。威廉·羅伯茨准將指揮的軍事顧問團共有官兵472人[70]:34。南北方圍繞統一的矛盾日益激化,互相以小分隊襲擊對方邊境,在分界線附近經常發生小規模戰鬥。此外,韓國還組建了虎林部隊到北朝鮮地區搞刺殺爆破挑起戰爭等行為。由於李承晚聲稱要北上統一朝鮮半島,美國嚴格限制對韓國的援助種類。韓國國軍中配有500名駐韓美軍顧問團,武器僅裝備輕武器和輕型火炮,沒有飛機和坦克等重型裝備。美國希望韓國國軍能夠抵禦北方的攻擊,但限制其主動對北攻擊的裝備能力[86]。韓國的軍事部隊建立於1946年,與此相比,自1946年起在蘇聯幫助下組建、1948年2月成立的朝鮮人民軍,有幾千名經蘇聯培訓的軍官、及蘇聯提供的現代化武器裝備,每個師約配有15名蘇軍顧問。至1949年6月,朝鮮人民軍的步兵共有3個師和1個旅。1949年4月,蘇聯情報認為在5月美軍撤離後,韓國準備在6月北伐。斯大林在給予朝鮮軍事援助的同時,建議朝鮮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尋求兵員上的支援[87]。朝鮮向中共中央請求讓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在中國大陸參加第二次國共內戰的朝鮮族回國,得到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的同意。從1949年7月至1950年8月,在解放軍中服役的朝鮮族部隊近5萬人先後返回朝鮮半島加入人民軍。[注 34]到戰爭前夕的1950年春,朝鮮人民軍規模約萬人,裝有蘇制T34坦克和重型火炮[90]:26。到6月戰爭爆發前,朝鮮人民軍的總兵力擴充到10個師、1個坦克旅、1個摩托車團、1個炮兵團和1個高炮團,共萬人[88][89]。人民軍的核心力量為從蘇聯和中國大陸返回的官兵,日本陸軍和滿洲國軍隊出身的極少[85]:10。

1949年,由於雙方衝突摩擦與日俱增,金日成開始奔走於莫斯科和北京間要求聯合發動戰爭武力統一朝鮮半島[91]。

金日成再三要求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林彪部隊被批准將朝鮮族的2個師的兵員包括其最基本的輕裝武器交給訪華的南日大將。這些兵員是抗日戰爭以及國共內戰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隊的朝鮮族;此前由於解放軍攻擊金門失敗,林彪的部隊原先準備南下作戰,這批朝鮮族兵員拒絕服從南下命令,因抗命被單獨抽調並編組。1949年應金日成要求,允赴朝準備幫助朝鮮進攻韓國的中國朝鮮族回到朝鮮,後並改編入朝鮮指揮,人數約三個師,是朝鮮人民軍的主力。由於這些兵員本身具有的作戰經驗,遂編入朝鮮人民軍供金日成隨意調遣,最終憑藉其戰鬥能力和經驗,成為金日成手中進攻的主力籌碼。

1949年12月30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美國總統杜魯門批准第48/2號檔案,採用“遏制”政策對付蘇聯在遠東的擴張,確定削弱蘇聯在遠東的力量,要運用非軍事手段,促進經濟和政治發展,及推進友好國家地區聯盟[70]:31。

1950年1月以來,在蘇聯和美國相繼撤出在朝鮮半島的駐軍後,朝鮮與蘇聯密切協商,並使斯大林“同意朝鮮領導人對局勢的分析和準備以軍事方式實現國家統一的設想”[92][93]。1950年5月13日,朝鮮勞動黨委員長金日成秘密訪問北京,向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通報越過三八線開戰的意圖,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斯大林14日覆電毛澤東,證實同意朝鮮的作戰計劃,但此事一定要經過毛澤東同意。15日,毛澤東向金日成說,我最初的想法是,待臺灣、西藏解放後,再把部隊調到北方,施以援助。既然你同斯大林商量好了,你可以先打。[94][95][93]斯大林隨後也給毛澤東電報,希望他調幾個師的兵力到東北,佈防於安東-瀋陽一線。毛澤東則同樣要求蘇方提供幾個師的武器。斯大林回覆稱,裝備問題可以幫助解決一些,但要求中國人民解放軍儘早佈置兵力。師哲稱戰爭爆發時,毛澤東並未事先得到訊息[93]。何清漣等部分學者對美國和俄羅斯20世紀90年代解密的朝鮮戰爭資料進行的解讀中認為,金日成先是1950年1月赴莫斯科,其戰爭計劃獲得斯大林批准,然後於1950年5月再赴北京,一個多月後金日成按計劃在1950年6月25日發動了戰爭。但這些解讀並未證明朝鮮告知了北京進攻日期和詳細的進攻計劃。[96][97]

1950年5月,韓國進行新的一輪大選。李承晚的政黨只保住210個席位中的22席。1950年6月7日,朝鮮勞動黨委員長金日成向朝鮮半島南北人民發出呼籲,要求在8月5日至8月8日在全朝鮮半島舉行大選的基礎上實現和平統一,並且號召為此目的於6月15日至6月17日在海州市召開協商會議。6月11日,北方的三名代表越過三八線,打算向韓國各政黨領導人遞交和平統一國家的呼籲書,被韓國政府逮捕。隨後三名代表因拒絕發表變節宣告而被處決[98]。6月15日,軍事顧問團警告美國國防部:韓國作戰部隊的可用補給僅在“勉強可以維持的水平……韓國正受到跟降臨在中國同樣的災難的威脅。”[70]:356月23日,軍事顧問團團長威廉·羅伯茨准將退休[70]:46。

戰爭爆發前,朝鮮半島北方和南方的軍事力量對比為:兵力2:1,火炮2:1,機槍7:1,半自動步槍13:1,坦克:1,飛機6:1,朝鮮人民軍方面佔據絕對優勢[92]。

詳細經過

戰爭爆發

朝鮮人民軍在1950年6月25日至9月15日的進攻

一隊美軍士兵駐守在釜山環形防禦圈的洛東江河畔,準備阻止朝鮮人民軍的進攻

朝鮮人民軍南攻

1949年末,金日成拜訪斯大林,告訴他“北朝鮮人想用刀尖捅一下南朝鮮”[70]:67。

此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忙著結束國共內戰,毛澤東未有興趣開戰,但蘇聯為了東北亞的地緣利益則是態度積極,1950年3月份金日成秘訪莫斯科達成協議後,5月13日,金日成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當晚,毛澤東才被告知蘇聯已經打算援助朝鮮,他對此突變十分驚訝,甚至還質疑金日成是否有此能力,雖然可能會打斷北京的規劃,但鑑於斯大林本人親筆去信已經同意全力支援,毛就未有積極阻止軍事化風險[99][100]。6月18日,朝鮮人民軍命令:準備進攻南朝鮮[70]:44。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以反擊挑釁為理由,越過38度線入侵韓國[101],朝鮮戰爭爆發[102]:6。四小時內,朝鮮人民軍的t-34坦克和步兵突破韓國國軍防線,直趨漢城[90]:27。多路步兵縱隊在坦克掩護下,朝鮮人民軍2個師又1個團共萬人沿鐵原─議政府攻漢城,韓國軍隊1個師不足6千人;另外2個師又1個團沿西海岸由平壤攻漢城,韓軍1個師不滿員[70]:55。

金日成為掩飾戰爭是由朝鮮人民軍一方所發動,在廣播中聲稱是韓國侵略朝鮮:李承晚政府“在美國操縱下”突然向三八線以北地區全面武裝侵犯,朝鮮人民軍是在反擊“強盜賣國賊李承晚”的挑釁[103][104][90]:26。約上午9時50分,駐漢城記者傑克·詹姆斯向合眾國際社發〈緊急 新聞〉電報:“零散報告來自三十八度線指北朝鮮人星期日早晨沿全面邊界發動攻擊 當地時間九時三十分另有報告指漢城西北四十英里之開城與韓軍第一師總部陷落於上午九時 敵軍據報在邊界以南三至四公里甕津半島 坦克據信使用在漢城東北五十英里之春川 來自海上報告東海岸之江臨以南二十艘小船登陸此地公路切斷 完畢 注 應強調此仍為零散且局勢不清 詹姆斯”;電報經舊金山辦事處轉至紐約,1小時內改寫成新聞報道電返漢城,韓文報紙下午趕出特刊報道[70]:48-49。

反過來說,因根本沒有想過全面武力衝突,大韓民國國軍對備戰的忽視則是很明顯的,這導致韓國國軍在戰爭初期遭受重大死傷損失,韓國方面裝備貧弱,當下在三八線的軍隊約二分之一甚至尚未進入戰備狀態(四個師中,每師只有1個團2個營進入戰備),也缺乏對爆發戰爭的準備,多個要地被佔領,至防守崩潰,戰線快速南移[105]:21。

美國參戰

1950年6月,美國陸軍總兵力約萬人,共10個作戰師,萬人駐海外,其中萬餘人駐遠東[70]:107。軍隊的規模受制於國會施加的財政限制,國會為適應民眾施加之政治限制而行,軍事力量之侷限反過來決定外交活動之侷限[70]:108。

戰爭爆發後,美國政府於1950年6月24日深夜收到美國駐韓大使館的報告[90]。從獲得訊息時起,杜魯門明確表示,他擔心這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序幕[70]:53。在東京,杜勒斯和美國國務院東北亞事務辦公室主任約翰·艾利森起草一份電報給迪安·艾奇遜:“南朝鮮人有可能運用自己的力量阻止並擊退進攻,如果這樣,是再好不過了。但是,如果他們無力做到,那麼我們相信應該動用美國部隊。……坐視南朝鮮無端遭受武裝進攻的蹂躪,將會產生一連串的災難,很可能最終導致世界大戰。”[70]:58[106][107]

美國發出通電給聯合國安理會的其他成員,正式通知他們美國要求召開特別會議:“美國駐大韓民國大使館已通知國務院,北朝鮮軍隊於(漢城時間)6月25日凌晨,在若干地點入侵了大韓民國領土。據報,北朝鮮控制下的平壤電臺已經廣播一項針對大韓民國的戰爭宣言,自美國東部時間晚上9時生效。北朝鮮政權軍隊在上述情況下發動攻擊,可視為對和平之破壞,是一次侵略行為。本人奉本國政府要求,謹要求閣下舉行一次聯合國安理會緊急會議。”[70]:54於6月25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透過第82號決議[108][109],斷定北朝鮮部隊對大韓民國施行武裝攻擊,構成對和平之破壞,要求立即停止敵對行動,“促請北朝鮮當局即將軍隊撤至北緯三十八度”(從1950年1月到8月1日,蘇聯因抗議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能加入聯合國而聯合一些國家抵制安理會,缺席並棄權[90]:30。從本世紀俄國學者披露的檔案來看,斯大林計劃利用中國軍隊把美軍拖在遠東以減輕蘇軍在歐洲的壓力,而有意缺席不作否決[110])。6月25日晚,美國總統杜魯門授權在朝鮮半島北緯38度以南地區出動美國海軍、空軍部隊攻擊朝鮮人民軍,沃爾頓·沃克將軍奉令率美軍第八軍團阻擊[90]:31。

雖然杜魯門在1950年1月5日宣佈美國不會防衛臺灣[111][112][113][114],艾奇遜1月12日的演講也不把臺灣列入美國防衛圈之內[115][116]。6月26日,艾奇遜建議增加美國駐菲律賓的軍事力量;派遣一個“強大軍事使團”,直接軍援2,000萬美元,支援法國人在印支半島作戰,美國無形中開始介入越南戰爭[70]:81。

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宣告,宣佈美國出兵朝鮮半島和臺灣[102]:6:

對朝鮮的攻擊已無可懷疑地說明,共產主義已不限於使用顛覆手段來征服獨立國家,現在要使用武裝的侵犯與戰爭。……在這種情況下,共產黨部隊的佔領臺灣,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及在該地區執行合法與必要職務的美國部隊。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福爾摩沙的任何攻擊。作為這一行動的必然結果,我呼籲在福爾摩沙的中國政府停止所有針對大陸的空中和海上行動。第七艦隊將確保其得到執行。福爾摩沙未來地位的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與日本的和平解決或聯合國的審議。[117][118]:110-111

美國駐韓大使穆喬離開漢城,韓國第7師和第2師在漢城以北反攻失敗,潰不成軍[70]:88。

美國決定派出海軍和空軍到朝鮮半島,進攻朝鮮人民軍[118]:110;同時杜魯門命令美第7艦隊開進臺灣海峽[90]。

1950年6月27日,聯合國安理會透過第83號決議,“鑑悉聯合國韓國問題委員會報告書所稱北朝鮮當局既未停止敵對行動,且未將其軍隊撤至北緯三十八度,是以極需採取緊急軍事措施,以恢復國際和平與安全,傳悉大韓民國籲請聯合國立即採取有效步驟,以保持和平與安全,建議聯合國會員國給予大韓民國以擊退武裝攻擊及恢復該區內國際和平與安全所需之援助”[119]。

6月28日,美軍作戰飛機進入朝鮮半島投入戰鬥[90]:1。該日凌晨,在未釋出公告的情形下,漢江大橋即在韓國陸軍工兵隊爆破下摧毀,500至1000人遇害;上午,朝鮮人民軍攻入漢城,漢城國立大學附設醫院內共700至900人遭到朝鮮人民軍虐殺。

6月29日,杜魯門授權部隊對北緯38度以北地區進行海空打擊[90]:34。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在華盛頓向杜魯門彙報,稱要是他的話,他會“立即把麥克阿瑟召回國”[70]:82。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飛臨水原機場視察戰場[70]:98。美國聯合戰略研究委員會建議:應該授權麥克阿瑟使用海上和空中力量向韓國陸軍“提供儘可能全面的支援”[70]:108。

6月30日,杜魯門總統命令美國陸軍參戰[102]:6。麥克阿瑟建議五角大樓,立即派遣1支大約2,200人的團戰鬥隊到朝鮮半島,希望“從在日本的部隊中抽調多至兩個師的兵力,供早期的反攻使用”[70]:110。

7月1日,美國派遣2個師去朝鮮半島[70]:116。上午11時,由駐日本九州的美軍第24步兵師第21步兵團第1營的兩個連組成的史密斯特遣隊經空運抵達釜山附近的機場[70]:120-123。這是戰時首支美軍地面部隊進入朝鮮半島[90]:6。

7月2日,美軍在釜山登陸[102]:6。7月5日晨,史密斯特遣隊在漢城以南爆發的烏山戰役中阻擊朝鮮人民軍主力第4師南下的戰車部隊。這是美軍地面部隊在韓戰中的首次作戰[90]:8。

史密斯特遣部隊抵達韓國大田,準備抵抗南侵的朝鮮人民軍

聯合國軍參戰

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透過關於組織統一司令部之決議,時任美國駐遠東部隊總司令的麥克阿瑟被美國總統任命為“聯合國軍總司令”[102]:6。聯合國安理會在蘇聯缺席下透過成立聯合國軍司令部[118]:111,根據安理會透過的第84號決議,“建議………會員國將此項部隊及其他援助置於美國主持之聯合司令部指揮之下”,“請美國指派此項部隊之司令”,“授權聯合司令部斟酌情形,於對北朝鮮人民軍作戰時,將聯合國旗幟與各參戰國旗幟同時使用”[120][121]。

7月8日,任命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118]:111。6天后,李承晚將韓國國軍指揮權交給麥克阿瑟[90]:32。

此後幾個月,來自18個國家的軍隊陸續到達朝鮮半島援助韓國[90]:33。其中英國首相艾德禮於7月24日派遣一個旅的英軍前往韓國,並於7月30日發表支援美國的宣告[122]。當時美國有9個師在朝鮮半島戰場,而歐洲只剩下6個師;英國首相邱吉爾在英國國會上說,他“特別擔心西歐常規防禦力量岌岌可危。俄國至少有80個步兵師,西歐只有12個,俄國有25個到30個裝甲師,我方只有兩個。”[102]:101

在朝鮮人民軍南下的混亂中,朝鮮半島南北雙方都犯下嚴重的戰爭罪行,朝鮮的政治人員有系統地逮捕、處決南韓方的公務員、軍警及反共主義者,而韓國國軍也在潰敗中大規模屠殺被認為有通敵嫌疑的左派分子,其中最為嚴重的保導聯盟事件,其受害者據信在20萬人以上[123]。

中蘇雙方的回應

巡邏中的中國東北邊防軍士兵正向鴨綠江對岸瞭望,此時鴨綠江朝鮮一側正遭受美軍轟炸。

蘇聯在1950年6月27日發表公報,表示蘇聯不會在朝鮮半島與美軍對抗[124]。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發表宣告,強烈譴責美軍第7艦隊開進臺灣海峽,認為這是“針對中國領土的武裝入侵……公然違反聯合國憲章”[125]。同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稱:“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118]:111還說:“杜魯門在今年一月五日還宣告說美國不干涉臺灣,現在他自己證明了那是假的,並且同時撕毀了美國關於不干涉中國內政的一切國際協議。”[118]:1117月,毛澤東調幾個軍到東北,擺在鴨綠江邊,加強東北邊防[118]:111。7月7日,中共中央決定從中南軍區將兵團調鴨綠江邊,改編為東北邊防軍,以保衛東北地區安全[102]:6。7月7日和7月10日,中央軍委根據毛澤東提議,由周恩來主持召開兩次會議,研究保衛國防、組建東北邊防軍;7月13日,中央軍委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毛澤東當天批示:“同意,照此執行。”

8月4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講話,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助,用志願軍形式,時機要適當選擇,不能不準備;同日毛澤東審閱代總參謀長聶榮臻之報告,報告稱準備派出部分高炮部隊進入朝方一側,以確保鴨綠江大橋安全,毛澤東當即批示“同意”[118]:112。8月5日,毛澤東致電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要求東北邊防軍在月內完成一切準備工作,準備9月上旬能作戰[118]:112-113。

9月25日,時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代總參謀長聶榮臻透過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對美國稱[126]:美軍過三八線中國決不會置之不理[127]:11。9月30日,周恩來在全國政協舉行建國一週年慶祝大會上報告:“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18]:11410月3日,周恩來同潘尼迦談話:“美國軍隊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如此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118]:115包括哈里·S·杜魯門在內的英美首腦與情報機構都不相信中國會大舉出兵[128],只有大英帝國參謀總長威廉·斯利姆元帥例外[129]。

聯合國軍進攻(1950年9月–10月)

仁川登陸

朝鮮戰爭初期,韓國國軍節節敗退,朝鮮人民軍不到1個半月時間,就佔據朝鮮半島90%以上地區和92%以上人口[102]:6。1950年6至7月間,韓國國軍接連失守漢城、大田、木浦、晉州。韓國國軍及聯合國軍退到釜山附近洛東江一帶[130]。朝鮮挾連勝之餘威,揚言“要在8月15日的解放週年紀念日完成祖國統一”,於8月初對聯合國軍的釜山環形防禦圈發起8月攻勢。朝鮮人民軍至9月初把美軍及韓國國軍驅至釜山一隅[58]:5210。但朝鮮人民軍此時已因連續作戰耗損嚴重,因此停止進攻。

為解釜山之圍,麥克阿瑟計劃在仁川登陸[131]。9月15日,美軍7萬餘人在仁川港登陸[118]:113。美軍在麥克阿瑟指揮下,在仁川港大規模登陸,朝鮮人民軍大部被切斷在朝鮮半島南部,損失嚴重,被南北夾擊[102]:6。兩棲部隊向仁川進行攻擊,成功登陸[132]。9月17日,美軍登陸部隊已強渡漢江,漢城郊區激戰[75]:228。此時朝鮮人民軍主力幾乎全集結在釜山前線,對美軍的側面兩棲攻擊全無招架之力,轉瞬潰敗,9月25日,聯合國軍重奪漢城[133]。朝鮮人民軍主力退路被切斷,被迫戰略退卻[118]:113。

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編輯

參見:平壤-元山戰役

9月27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與總統杜魯門都同意麥克阿瑟越過三八線的建議,但是總統要求麥克阿瑟:只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主要軍隊都不會參戰的情況下才可進行[134]。10月1日,韓國第一批部隊終於進入朝鮮作戰[135]。同日,麥克阿瑟向朝鮮發出“最後通牒”,要朝鮮人民軍無條件“放下武器停止戰鬥”;聯合國軍在韓國已經集結33萬兵力[118]:114-115。10月3日下午,美國國務院稱:周恩來講話缺乏法律和道義根據;10月4日,美國國務院稱:不要低估美國的決心[127]:11。10月7日,聯合國大會透過376號決議案,呼籲朝鮮半島統一[136][137],授權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入侵朝鮮[138][139];10月9日,美軍第一騎兵師越過三八線,向平壤推進[135]。10月19日,美韓聯軍進佔平壤,朝鮮政府遷往江界市[140]。

1950年10月18日,在元山港附近韓軍掃雷艇中魚雷發生爆炸

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1950年10月–12月)

美軍支援南韓155mm自走炮,當時聯合國軍跟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相比在裝備上有絕對優勢,火炮比例為40比1

仁川登陸後,朝鮮半島局勢逆轉,朝鮮人民軍潰敗北退。北京警告美國,如果跨過三八線,就會出兵。10月1日,金日成致信毛澤東:

“敬愛的毛澤東同志!

我們一定要決心克服一切困難,不讓敵人把朝鮮殖民地化!

我們一定要下決心不惜流盡最後一滴血,為爭取朝鮮人民的獨立解放民主而鬥爭到底!

我們正在集中全力編訓新的師團,集結在南部的十餘萬部隊於作戰上有利的地區,動員全體人民,準備長期作戰。

在目前敵人趁著我們嚴重的危急,不予我們時間,如果繼續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則只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克服此危急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特別的幫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75]:233-234

同日,斯大林致羅申電:

“請立即轉告毛澤東或周恩來:

我正在遠離莫斯科的地方休假,對朝鮮局勢不甚瞭解。但是,從今天莫斯科給我的報告中,我得知朝鮮同志陷入了困境。

莫斯科在九月十六日就已提醒過朝鮮同志,美國人在仁川登陸的意義非同小可,其目的在於切斷北朝鮮第一和第二軍團與北部後方的聯絡。莫斯科曾提醒他們應迅速從南方至少撤出四個師,在漢城以北和以東建立防線,然後逐步將大部分的南方部隊撤到北方,並以此保住三八線。但第一和第二軍團司令部未能執行金日成關於將部隊撤往北方的命令,從而使美國人得以切斷部隊並把他們包圍起來。在漢城地區,朝鮮同志沒有任何可以進行抵抗的部隊。可以認為,通往三八線的道路是沒有設防的。

我考慮,根據目前的形勢,如果你們可以為朝鮮人提供援軍,哪怕五六個師也好,應即刻向三八線開進從而使朝鮮同志能在你們部隊的掩護下,在三八線以北組織後備力量。中國部隊可以以志願者身份出現,當然,由中國的指揮員統率。

我沒有向朝鮮同志談過這件事,而且也不打算談。但我並不懷疑,當他們得知此事後將會很高興。

等候你們的答覆。”[75]:233

10月2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朝鮮半島局勢和中國出兵問題;毛澤東認為出兵朝鮮半島已是萬分火急;原擬派林彪率兵入朝,林彪託病推辭;毛澤東便決定派彭德懷掛帥出戰;會議決定10月4日召開擴大之中央政治局會議,正式討論志願軍入朝作戰問題[118]:117。雖然不少人認為國內百廢待興,無力參與大規模戰爭[141],但毛澤東支援介入,周恩來亦同意[142]。

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出兵援朝[143][144]。同日,受毛澤東委託,鄧小平將彭德懷從北京飯店接到中南海毛澤東辦公室;毛澤東把掛帥出兵之重任交給彭德懷時,彭德懷說“我服從中央的決定”[118]:121。

10月8日,根據朝鮮政府要求,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出組織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之命令,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02]:6。同日,周恩來和林彪代表中共中央,秘密飛往蘇聯同斯大林商談;10月11日周恩來林彪聯名致電毛澤東,蘇聯可以完全滿足中國提出飛機、坦克、大炮,但是蘇聯空軍在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後才能出動[118]:123。毛澤東電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143]。中方資料稱,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飛機頻繁侵入中國領空[145],掃射、轟炸了位於丹東的文物市場、浪頭機場等地[146][147]。美國空軍不斷侵入領空,轟炸邊境城鎮[102]:6,加上美國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中共也提出了自己的口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48]。 10月18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會議,在聽取周恩來和彭德懷彙報後,最後敲定志願軍入朝作戰時間,當晚9時電令鄧華等:“四個軍及三個炮師決按預定計劃進入朝北作戰,自明十九晚從安東和輯安線開始渡鴨綠江,為嚴格保守秘密,渡河部隊每日黃昏開始至翌晨四時即停止,五時以前隱蔽完畢並須切實檢查。”[118]:126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2軍率先從輯安(今集安市)渡鴨綠江進入朝鮮半島作戰。抗美援朝戰爭開始。戰爭初期,這一名稱讓聯合國軍誤以為這不過是一支小規模的志願者隊伍[73]。後來聯合國軍弄清志願軍是建制的正規部隊,只是使用完全不同的番號後,也預設“志願軍”這一名稱,以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避免將戰爭升級。10月21日,毛澤東致彭德懷等電:“美偽均未料到我志願軍會參戰,故敢於分散為東西兩路,放膽前進……此次是殲滅偽軍三幾個師爭取出國第一個勝仗,開始轉變朝鮮戰局的極好機會”[118]:128。同日毛澤東致鄧華等電:“現在是爭取戰機問題,是在幾天之內完成戰役部署以便幾天之後開始作戰的問題,而不是先有一個時期部署防禦然後再談攻擊的問題。”[118]:12810月23日,毛澤東電令鄧華等第13兵團領導人迅速與彭德懷會合,在彭德懷領導下決定戰役計劃:“敵進甚急,捕捉戰機最關緊要。兩三天內敵即可能發覺是我軍而有所處置,此時如我尚無統一全軍動作的處置,即將喪失戰機。”[118]:129

美國一直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會出兵。10月15日杜魯門在威克島會見麥克阿瑟,麥克阿瑟向杜魯門說他希望能在聖誕節之前撤回第8集團軍,並再次向其保證:“中國和蘇聯出兵干預的可能性非常小,中國在東北有30萬軍隊,只有五六萬人可以渡江作戰。如果中國人試圖推進到平壤,他們一定會遭到人類歷史上最慘重的傷亡。”,但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出兵就達到了30萬[149]。

第一次戰役

1950年10月19日晚,以彭德懷為司令,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今丹東)、河口(即寬甸縣長甸鎮河口)、輯安(今集安)等多處地點秘密渡過界河鴨綠江。入朝後的第一次戰役在1950年10月25日打響。當天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在北鎮對聯合國軍發起突襲,用了一個多小時奪回溫井。10月25日,志願軍1個團殲滅南朝鮮軍1個加強營大部(次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該日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150]);11月1日至11月3日,志願軍圍殲美軍第1騎兵師第8騎兵團大部於雲山[118]:130[151]。

聯合國軍並未料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真的在38度線後就秘密出兵,也沒有收到任何中國士兵跨過鴨綠江的情報,被打得措手不及,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11月4日,彭德懷致電毛澤東,提出休整部隊,結束第一次戰役,準備再戰;11月5日,毛澤東覆電同意,並提出組織第二次戰役之指導思想[118]:131。11月5日,毛澤東致彭德懷、鄧華電:“江界、長津方面應確定由宋兵團全力擔任,以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殲敵為方針。爾後該兵團即由你處直接指揮,我們不遙制。”[118]:13111月6日起,聯合國軍開始進攻試探;彭德懷要各部隊從清川江邊節節後退,故意向敵示弱,丟棄破舊槍械;11月25日,志願軍發起第二次戰役[118]:132。

在撤退的過程中,由於李承晚政府與軍方將領的貪瀆侵吞物資,40萬以上的韓軍於缺乏給養的寒冬中撤退,演變成一場死亡行軍,導致9萬軍人於沿路上因飢寒而死[152]。

第二次戰役

發生於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11月25日,在西面戰線,志願軍第13兵團於清川江戰役攻擊並擊退韓國國軍,然後擊退美軍第2師。 [153]聯合國指揮部、美國第八集團軍在土耳其旅掩護下成功撤退。11月27日,在東面戰線,志願軍第9兵團在長津湖戰役突襲美國陸軍第7師第31團級作戰隊(3,000士兵)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12,000-15,000海軍陸戰隊員)並一度加以包圍;但美軍仍在空軍和第10軍掩護下成功突圍循海路撤退,此戰美軍戰死、失蹤、受傷及凍傷約15,000人並迫使其展開大規模撤退,但志願軍也未能達成殲滅美軍的目標,同時志願軍第9兵團20、27軍各師也在美軍優勢火力與後勤不繼之下遭到重創,死亡近五萬人,其中凍死凍傷減員高達9,000餘人(多數是因為缺乏禦寒裝備),20、27軍戰鬥力喪失,不得不回國休整,再也沒有回朝鮮半島參戰。對志願軍的後續攻勢有不利影響[154]。麥克阿瑟命令東西兩線軍隊於12月3日開始向三八線總退卻[118]:133-134。12月24日,全部從興南港以193艘軍艦裝載軍人、平民和大量武器裝備運達南部的釜山。

11月30日,美軍第八集團軍被志願軍第13兵團驅離朝鮮半島西北部,至12月中旬,退回三八線以南[155]。12月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收復平壤[118]:134。12月26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樸一禹並告金日成、高崗電:“戰爭仍然要做長期打算,要估計到今後許多困難情況。要懂得不經過嚴重的鬥爭,不殲滅偽軍全部至少是其大部,不再殲滅美英軍至少四五萬人,朝鮮問題是不能解決的,速勝的觀點是有害的。”[118]:134-135

12月23日,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沃爾頓·沃克上將死於車禍[156],美國委派李奇微中將接替任第8集團軍司令。

圍繞38度線的戰鬥(1951年1月–6月)

第三次戰役

1950年12月31日,中朝軍隊全線進攻,突破聯合國軍防線,使其於1951年1月2日全線撤退;中朝軍隊1月4日進佔漢城,1月5日渡過漢江,1月8日佔領仁川[118]:137。至1月2日,志願軍已突入聯合國軍防禦縱深15至20公里,打亂聯合國軍部署,聯合國軍被迫全線撤退。由於志願軍與人民軍的進攻,聯合國軍於1月3日15時開始撤離漢城。1月4日,第39、第50軍及人民軍第1軍團各一部進佔漢城。至1月7日,聯合國軍已退至三七線南北之平澤、安城、堤川、甯越、三陟一線,作戰過程中大批韓軍和少量美軍因撤退不及被中朝軍隊殲滅,而聯合國軍的重兵集團卻並未遭殲滅;彭德懷認為聯合國軍是在有計劃地南撤,企圖誘敵深入,重演仁川登陸故伎,故命令志願軍停止追擊,戰役遂於1月8日結束。

1951年1月13日,聯合國提出停戰建議,但毛澤東認為志願軍有能力將聯合國軍逐出朝鮮半島,他在給彭德懷的指示中稱現在停火“將給政治面上以很大的不利”,要求趁熱打鐵,統一朝鮮半島。但由於軍需緊缺,志願軍已難以即刻推進[157]。

聯合國第一委員會在討論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停戰建議的答覆後,有24國認為它等同於要求“聯合國放棄聯合國憲章,間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韓沒有侵略,聯合國安理會與大會決議防衛南韓是錯誤的”。委員會在1951年1月30日否決12個亞洲和阿拉伯國家提出的“關於在朝鮮停止敵對行動、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及其他遠東問題召開7國會議”和“包括志願軍在內所有外國軍隊退出朝鮮半島,公開選舉民族自決”的提案和蘇聯的修正案。

聯合國大會在1951年2月1日以44票贊成,7票反對,8票棄權,透過第一委員會草案,成為第498號決議[158],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介入朝鮮是侵略行為,呼籲中華人民共和國停止對抗聯合國軍,退出朝鮮半島。

1951年2月2日,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發表宣告,指責美國操縱聯合國,在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代表參加,且在超越安全理事會的許可權的情形下,透過美國誣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認為該提案是“非法的”,“誹謗的”,“無效的”,並呼籲美軍停止侵略行為,聲稱要將抗美援朝戰爭進行到底。[159]

此後不久,雙方再次在戰場陷入大規模交火狀態。

第四次戰役

李奇微中將接任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後,著力提高士氣,增強情報工作,採用陣地戰步步為營,發揮空軍炮兵的裝備優勢,不以奪取領土為最終目標,而以消耗對方有生力量為主[149]。他於1951年1月25日發動上任後首次攻勢“霹靂行動”,志願軍被迫撤退到漢江以北。1月25日起,聯合國軍乘志願軍和人民軍尚未得到充分休整之機,由西向東全線進攻;中朝軍隊開始第四次戰役,積極防禦[118]:147。1月28日,毛澤東致彭德懷電:“第四次戰役後敵人可能和我們進行解決朝鮮問題的和平談判,那時談判將於中朝兩國都有利。而敵人則想於現時恢復仁川及漢城兩岸橋頭堡壘,封鎖漢江使漢城處於敵人威脅之下,即和我們停戰議和,使中朝兩國處於不利地位。而這是我們決不允許的。”[118]:1472月,聯合國軍組織23萬人和大批飛機、坦克、火炮,向志願軍全線進攻[102]:12。2月1日,法美聯軍在雙子隧道戰役中戰勝了中國人民志願軍。2月11日晚,志願軍發起橫城反擊戰,牽制住砥平裡的聯合國軍,計劃進攻橫城西北的南韓第八師,由此開啟缺口,向原州的美軍防線進擊,志願軍取得勝利。志願軍利用橫城反擊戰迫使南韓第三、第五、第八師以及美軍第二師一部和空降一八七團開始後撤,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志願軍在整個戰場上面臨的壓力。橫城反擊戰後,除了砥平裡的聯合國軍,東線聯合國軍出現全線動搖的跡象,並開始不同程度的後退[160]。

2月13日,志願軍發起砥平裡戰鬥。溫玉成將軍指揮志願軍第39、第40、第42軍五個師中的八個團約6,000人,向橫城以西砥平里美軍第二步兵師23團(弗里曼團)發動猛攻。弗里曼團有團屬坦克中隊、一個野炮營及法國步兵營[161],兵力約4,500人,擁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和裝備火力方面的優勢,志願軍的八個團遭受重大傷亡,至少是聯合國軍傷亡的兩倍多,進攻失敗[162]。美方資料美法聯軍傷亡301人,42人失蹤,美軍稱砥平裡戰役為“韓戰的蓋茨堡戰役”“第二次仁川登陸”,對美軍士氣鼓舞極大[163]。

1951年3月7日-4月4日,美軍進行撕裂者行動。3月7日,聯合國軍集中20多萬兵力,幾百架飛機支援,全線進攻中朝軍隊;中朝軍隊節節抗擊,3月13日主動撤離漢城,到3月底移到三八線以北,4月21日第四次戰役結束[118]:150。在3月14日晚上至15日,南韓第1步兵師和美軍第3步兵師重佔漢城,標誌著1950年6月以來第4次,也是最後一次該首都易手。

由於缺乏現代化空軍編制,志願軍在戰場上沒有所謂前線與後勤的區別,整個戰線曝露於美軍的猛烈空襲之下,只能利用夜戰突擊,並在夜間以大量民工搶修道路與橋樑,隨炸隨修,修復後又再遭炸燬。嚴苛的環境逼得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曾在2月20日搭機返回北京,排闥直入毛澤東住處,進言前線之困難。毛澤東向彭德懷提出:“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164]

第五次戰役

1951年4月,聯合國軍開始掌握一定的優勢,中國軍隊國內增援兵團於4月16日陸續抵達後,朝鮮半島戰場上的志願軍總兵力首度超過聯合國軍,在數量上處於上風[165]。4月8日,志願軍位於三登的後勤倉庫被美機發現猛炸,大部被毀,共損失口糧300萬斤,豆油33萬斤,軍衣40多萬套等[166]:488-489。4月11日,麥克阿瑟被解職,由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接任;4月22日,中朝軍隊以20萬兵力[167],發起第五次戰役[118]:151。5月16日黃昏,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以9個軍兵力突破聯合國軍防線,開始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作戰,經過5天激戰,擊潰韓國國軍第五師和第七師,殲敵萬餘人;志願軍180師在這次作戰中擔負穿插任務,只帶7天干糧和部分彈藥[102]:7。180師在後撤轉移中,因部隊疲勞等,在春川西北地區被敵軍割斷,傷亡較大[166]:499。志願軍1個軍只有198門火炮,不及美軍1個師(476門)一半;志願軍僅有800輛汽車,已被美軍飛機炸燬600輛[102]:8。5月20日,美軍和韓國國軍憑藉高度機械化,很快堵塞志願軍開啟之缺口,5月21日彭德懷電告毛澤東並指示各部隊停止追擊;美軍待志願軍“禮拜進攻”(進攻一星期左右)後,就用“磁性戰術”大舉反撲[102]:8。在志願軍的全面攻勢結束後,聯合國軍開始發動攻勢,逼進鐵原、漣川,志願軍63軍奉命堅守鐵原,減緩了聯合國軍的進攻速度。最終,志願軍全線撤退約40公里後在鐵原一線拼死阻止住聯軍的進攻,聯合國軍第二次跨進三八線,美軍的彈藥量是平常五倍密集炮擊,被稱為“範弗裡特彈藥量”,單一炮兵營在24小時內就射擊12,000發以上進行無間歇炮幕,志願軍奉命孤軍斷後的第三兵團60軍180師陷入重圍,損傷過半,剩餘5,600餘人突圍至三八線以北[168][與來源不符]。由於師黨委會透過全師分師分散突圍[102]:8-9,師大量官兵陣亡,數千人被俘,佔朝鮮戰爭中全部志願軍被俘人數1/3以上[102]:11。6月10日,第五次戰役結束,中朝軍隊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從此,朝鮮戰爭進入相持階段[118]:153。6月中旬,毛澤東告訴鄧華,要他負責傳達新指導方針:“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在軍事上概括出“持久作戰、積極防禦”方針[118]:159。

聯軍方面的戰役結果統計是聯軍傷亡15,769人,中朝合計傷亡110,000-160,609人。[169][170]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的戰役結果統計是聯軍傷亡8萬2千多人,為五次戰役中傷亡最多的一次。志願軍傷亡是8萬5千多人,尤其是後期的撤退行動中,傷亡達1萬6千人[171],其中第180師的損失最慘重,陣亡、負傷和失蹤總計7,644人,5000餘人被俘[172]。

麥克阿瑟被解職

杜魯門政府與聯軍前方指揮官麥克阿瑟的意見產生很多衝突。美國國務院起草杜魯門總統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出舉行談判之建議宣告,開始同其他參戰國磋商,並於1951年3月20日通知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但是,麥克阿瑟在3月24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宣告:“敵方現在一定痛苦地知道,聯合國軍如果決定放棄把戰爭侷限於朝鮮境內容忍努力,而擴大我們的軍事行動到中國的沿海地區和內地基地,這就使中國遭受軍事上即將崩潰的危險。”[102]:101-102。杜魯門希望避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蘇聯產生直接衝突,不想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173]。中國抗美援朝總會發言人發言藐視麥克阿瑟,杜魯門得知麥克阿瑟宣告,認為:“這是對我作為總統和最高統帥而釋出的命令的公然違抗。”、“實際上,麥克阿瑟的舉動等於用最後通牒來威脅敵人,等於說盟國的全部優勢力量可以用來攻擊赤色中國……在我們的盟友中果然馬上就發生了這樣的影響。世界各地的首都所發出的詢問函電紛至沓來。”[102]:102麥克阿瑟則以軍事上的勝利為優先,在朝鮮半島的行動很多都未得到華府的首肯,有些甚至違背華盛頓的決策[174]。4月10日,杜魯門總統責成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給麥克阿瑟發出照會:“我以總統和最高統帥官名義,非常遺憾地免去閣下的駐日聯合國軍司令官、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美遠東軍司令官、遠東地區美陸軍司令官職務。請閣下將指揮權立即移交給李奇微將軍。”[102]:1024月11日,這項命令是麥克阿瑟在無線電廣播中與全世界民眾一起知悉的[175][176]。被解職以後的麥克阿瑟在全美受到英雄式的歡迎[177][178],1951年4月19日,麥克阿瑟在國會大廈發表題為《老兵不死》的著名演講[179]。但是這股熱潮並未持續到1952年麥克阿瑟參與共和黨總統初選。

1951年5月18日,聯合國大會透過美國提出的聯合國大會第500號決議,要求聯合國成員國對中國大陸與朝鮮實行禁運[180][181]。

相持與談判(1951年6月–1953年7月)

第一次停戰談判

經歷一年的大規模衝突後,美國國務卿艾奇遜透過顧問、前美國駐蘇聯大使喬治·凱南以私人身份單獨會見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102]:103,於1951年5月31日與6月5日兩次秘密會面,雙方都表示希望停火[182][183][184]。1951年6月23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建議和平解決朝鮮問題,主張交戰雙方談判停火與休戰,軍隊撤離三八線[118]:160。6月23日,馬立克在聯合國新聞部舉辦之《和平的代價》廣播節目裡發表演說,建議朝鮮戰爭交戰雙方停火談判,雙方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半島[102]:103:“目前最尖銳的朝鮮武裝衝突問題,也是能夠解決的。……蘇聯人民認為,第一個步驟是交戰雙方應該談判停火與休戰,雙方把軍隊撤離三八線。”

6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幾乎同時發表宣告表示贊同,當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表示“我們中國人民完全贊同這個建議”[185],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田納西州參加航空工程研究中心落成典禮上發表演說表示美國“願意參加朝鮮半島和平解決的談判”。

美國官方檔案顯示,美國政府方面的反應相對謹慎但很迅速[186],在確認馬立克是代表蘇聯官方立場,並得知參加聯合國軍的各國大使均一致同意談判後,28日,召開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JCS)和國務院聯席會議,會上,助理國務卿迪安·魯斯克建議由李奇微透過廣播向對方發出派代表參加和談的邀請,除空軍參謀長霍伊特·范登堡上將表示反對外,這一提議得到JCS其他成員的支援,第二次JCS-國務院會議很快批准廣播稿併發給李奇微,29日,修改後的廣播稿被總統批准後,立即被髮給李奇微。美國政府授權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將軍在當邀請朝中代表磋商停戰談判之可能[102]:103。6月30日,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奉美國政府之命發表宣告,表示願意同人民軍和志願軍舉行停戰談判;還提出在停泊元山港之一艘丹麥傷兵船上會談[118]:160。6月30日早8點整(東京時間),李奇微向志願軍與人民軍發表廣播宣告:“本人以聯合國軍總司令的資格,奉命與貴軍談判下列事項:因為我得知貴方希望舉行停戰會議,以停止在朝鮮的一切敵對行為及武裝行動,並願停戰協議的實施。我在獲得貴方願意的答覆後,將派出我方代表並提出會議的日期,以便與貴方代表會晤。我願提議此會議在元山港一隻丹麥醫療船上舉行。”[102]:103

7月1日,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聯名覆電李奇微,宣告同意舉行停戰談判,並建議談判地點為北緯38度線以南之開城[118]:160。朝、中部隊連續五次戰役,把敵軍從鴨綠江邊逐回三八線附近,迫使美國於1951年7月接受停戰談判[58]:5210。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金日成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於7月1日透過電臺答覆道[187]:“你在本年6月30日關於和平談判的宣告收到了。我們授權向你宣告:我們同意為舉行關於停止軍事行動和建立和平的談判而和你的代表會晤。會晤地點,我們建議在三八線上的開城地區。若你同意,我們的代表準備於1951年7月10日至15日和你的代表會晤。”[102]:103

美國政府授權李奇微,在停戰談判期間,可以陸地、兩棲、空中、空降和海上作戰,以支援談判[118]:160。毛澤東和周恩來準備談判,決定由鄧華、解方為彭德懷代表出席談判會議;同時決定派出由外交部副部長李克農率領、包括喬冠華等停戰談判工作組立即赴朝鮮半島[118]:160。7月2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等,對朝中軍隊在三八線部署:一方面加強正面防禦陣地第一線兵力,防止敵軍大規模進攻;另一方面,加強側後方兵力,防止敵人從朝鮮半島蜂腰部東西兩岸突然登陸[118]:160。7月5日,李克農率領停戰談判工作組從北京前赴朝鮮半島,行前李、喬冠華與毛澤東長談;7月7日,朝中停戰談判代表團到達開城[118]:161。毛澤東幾乎投入全部精力指導談判準備工作,親自起草朝中方面致李奇微多次覆函,親自審閱修改準備談判接洽之新聞稿,草擬朝中方面關於停戰協定之草案,並徵詢金日成、彭德懷和斯大林;並關照準備談判會議場所、雙方代表宿舍佈置、各種用具、裝置和食品,中方代表團成員到達談判地點具體時間等[118]:161。

7月8日,雙方提出正式代表名單:韓美方面為首席代表、美國遠東海軍司令官特納·喬伊中將(美),遠東空軍副司令官勞倫斯·卡迪·克雷吉空軍少將(美),第八軍團副參謀長霍迪斯(亨利·霍治)陸軍少將(美),參謀長阿利·伯克海軍少將(美)和韓國國軍第一軍軍長白善燁少將(韓);朝中方面代表為首席代表、朝鮮人民軍第二軍團長南日大將(朝),人民軍李相朝少將(朝)、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中)、志願軍參謀長解方(中)和張平山(朝)[102]:103-104。7月10日11時,在開城,停戰談判正式開始[102]:104。會議開始後,雙方就議題交換意見,朝中提出:一、以三八線作為軍事分界線,在此線南北各十公里以內建立非軍事區;二、協商戰俘遣返問題;三、在短期內撤走朝鮮境內的全部外國軍隊[102]:104。韓美並沒有接受這一建議,要求將停火分界線放置在朝中控制的地區,並要求其將軍隊撤至當時的實際控制線以北的金城、金化、市邊裡、伊川、洗浦裡、淮陽、通川一線,給予聯合國軍方面萬餘平方千米的土地作為“海空優勢補償”,遭朝中拒絕[188]。第一次談判破裂[187]。7月26日,雙方透過談判議程:一、透過議程;二、確定雙方軍事分界線,以建立非軍事地區;三、在朝鮮境內實現停火與休戰的具體安排;四、關於戰俘的安排問題;五、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事項[118]:168。8月6日,彭德懷與金日成聯名覆電李奇微:我們已再度命令我方警衛部隊不進入開城會址區;望李奇微接到答覆後即令其代表團來開城復會[166]:512。

雙方再談判

為獲得停戰談判的有利條件,聯合國軍和韓國國軍於1951年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別發動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分別進攻朝鮮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方西線和東線防線。8月27日,彭德懷與金日成聯名致函李奇微,嚴厲駁斥其8月25日抵賴美機轟炸我方開城代表團駐地的覆文[166]:516。在談判期間,美國先後發動多次攻勢,均被朝中擊退[58]:5210。朝中軍隊轉入防禦,同時還遭到洪水災害,很多防禦工事被毀。經過兩個月激戰,聯合國軍佔領646平方千米土地,平均每個月推進約2公里。10月25日,聯合國軍代表同朝中方面重開談判,地點改在位於開城東南8公里之板門店[118]:171。10月30日至11月下旬間,志願軍發起區域性反擊戰,佔領280平方公里土地,並鞏固開城地區的防禦。11月27日,雙方就軍事分界線及非軍事區問題達成協議:“以雙方現有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自由此線後退兩公里以建立停戰期間的非軍事地區。如軍事停戰協議在本協議批准後30天之後簽字,則應按將來雙方實際接觸線的變化修正上述軍事分界線與非軍事區。”[187]12月11日,開始談判戰俘問題,朝中主張依照日內瓦公約規定遣返全部戰俘[注 35],美國則稱“自願遣返原則”,拒絕全部遣返[118]:173。12月12日朝中方面代表提出全部遣返雙方戰俘之方案,但聯合國軍方面3個星期不予答覆;1952年2月,朝中方面又建議全部戰俘被遣返後不再參加朝鮮戰爭,以便讓他們回家過和平生活[102]:115。

喋血嶺與傷心嶺

在1951年8月18日-9月18日的夏季攻勢中,為了確保休戰後獲得更為有利的陣地線,自8月18日起,韓國國軍第1軍對丁字峰、美軍第10軍對喋血嶺和昭陽江東岸地區同時開始攻擊,這是夏季攻勢的前期作戰。進攻比雅裡西南方的983高地和773高地的韓國國軍第1軍第5師第36團(臨時配屬美軍第10軍第2師指揮),遇到朝鮮人民軍將領方虎山的堅決抵抗。朝鮮人民軍與大韓民國國軍在983、773高地的反斜面上展開一場短兵相接的血戰,幾天下來,整個山頂都被鮮血染紅了,看到這種悽慘戰況的美軍記者,不由得喊出“Bloody Ridge”(喋血嶺)這個名字。到8月27日,韓軍被迫撤退,所奪取的各個山頂又被朝鮮人民軍佔領。聯合國軍改由美軍第2師第9團接替韓國國軍第36團攻擊喋血嶺,該團於8月31日和9月1日從正面攻擊,仍然沒有成功。朝鮮人民軍躲在反斜面的坑道內,在美軍將要前進到山頂陣地時,突然猛烈射擊,因此每次美軍都遭到重大損失。9月5日喋血嶺終被美韓聯軍攻下,在從8月18日到9月5日攻擊喋血嶺的3周時間內,聯合國軍所受的損失是戰死326人、負傷2,032人、失蹤414人,共計2,772人。依美軍第二師估計,中國人民志願軍、北韓共傷亡15,000人[190]。

範弗裡特上將在喋血嶺的攻擊開始陷於僵局之時,就設想在中、東部戰線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作戰,以求停火後有一條更加堅固的防線。但是喋血嶺的損失報告卻給了他很大震動,如果按照原來的計劃實施,將會遭到的損失和物資消耗是無法承受的,於是美第10軍轉為奪取喋血嶺正北方的851—931—894高地群,此高地群從主脈向東西延伸出的無數支脈會使人想起魚的背骨而感到毛骨悚然。目擊這個山峰戰鬥的美軍記者喊出“Heartbreak Ridge”(傷心嶺)這個名字。美軍的攻擊從9月13日凌晨5時30分開始,先進行30分鐘的攻擊準備射擊,然後美軍第2師第23團開始前進。中午時分,美國人發現他們“闖進黃蜂的窩巢裡”,朝鮮人民軍在之前一直靜靜的山背上同時噴射出交叉炮火,美軍第23團突擊連受到機槍交叉射擊和手榴彈攻擊,還受到火炮和迫擊炮的集中射擊。第23團兩個營除退到山谷間避開直射火力,挖戰壕防身外,別無他法。直到黃昏,第23團也沒有發現一個朝鮮人民軍士兵,只是被打的抬不起頭來,官兵們直言是“重蹈喋血嶺的覆轍”。9月16日,美軍第23團詹姆斯·Y·亞當斯團長派出預備隊從兩翼同時攻擊,以減輕正面部隊的壓力,但這次攻擊也被朝鮮人民軍“像鐵桶那樣的火網”所阻,一步也未進展。9月20日新任第2師師長羅伯特·N·揚格少將下令參加過喋血嶺作戰的第9團奪取位於傷心嶺兩側的1024和867兩個高地。1024高地被奪下,但因其距離傷心嶺有7公里遠,因而對朝鮮人民軍反斜面的坑道戰術的壓制效果不大,而且新換上來的朝鮮人民軍第15團頑強守住867高地。揚格師長仔細地研究這次攻擊,作出結論報告說“這是一個大失敗”,並於9月27日決定中止這次攻擊,待10月初在新的構想之下再攻擊,自聯合國軍於1月轉入反攻以來,困難的攻擊是不少,可是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也沒能奪取陣地,以致停止攻擊,還是第一次。此時朝鮮人民軍也受損過度、疲累不堪,匆匆將陣地移交給中國人民志願軍,以便撤走休息。中國人民志願軍一向採取靈活、多變的運動戰,反對死打硬拼,後來為了迂迴作戰,主動放棄這片高地。此役美軍第2師傷亡3,700多人,美方估計中國人民志願軍、北韓此役傷亡25,000人[191]。中方估計整個朝鮮戰爭1951年夏秋季戰役作戰中,中國人民志願軍與北韓共斃傷俘聯合國軍萬餘人,自身則傷亡萬餘人。這次作戰,迫使美方不得不恢復停戰談判,並放棄其原來的要求。志願軍戰士在戰鬥中創造的馬蹄形工事是坑道工事的雛形,為以後建成以坑道為骨幹的防禦體系提供了重要經驗[192]。

談判拖沓

由於雙方的條件懸殊,停戰談判整整進行兩年。1952年5月7日,克拉克將軍在隨從參謀白納特中校陪同下,飛抵日本東京羽田機場,準備接替李奇微將軍擔任美國遠東軍司令官、聯合國軍司令官[102]:138。5月12日,李奇微將指揮權移交給克拉克將軍[102]:149。王樹增提到:“在這兩年中,在雙方的防禦線上,密集地部署著200多萬人的大軍,構築世界戰爭史上最漫長的、最複雜的、最堅固的防禦工事。聯合國軍的防線由部署嚴密的火炮陣地、坦克群以及步兵組成,數層陣地使其縱深達300公里,每一層防線都構築永久性的工事和塹壕,每一層防線都制定周密的空軍支援預案,形成一個火力強大的立體防禦網路,這條防線被稱做‘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淵’。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防線上,數十萬官兵開始建設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防禦工程,其土石方總量能開鑿數條蘇伊士運河、沿著對峙線自西向東,數百公里的防線上,深埋在地下的永久式坑道和交通壕蛛網般四通八達,由於武器裝備上的差距,在聯合國軍擁有空中優勢及火炮優勢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採用廣泛的地下工事群儲存了部隊,並有效的阻止了聯合國軍嘗試北進的企圖[193]。5月,停戰談判取得重要進展,實現停火與休戰的具體安排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事項,雙方達成協定;至此,只剩下關於戰俘的安排問題沒有解決[118]:173。朝中方面為謀求戰俘問題解決,兩次提出折中調整方案,都遭聯合國軍代表拒絕;7月13日,聯合國軍代表提出一個遣返方案,其中遣返人民軍戰俘佔應被遣返總數80%左右,遣返志願軍戰俘只佔應被遣返總數32%[118]:174。10月8日,朝鮮停戰談判聯合國軍首席代表哈里森單方面宣佈無限期中斷板門店會談[102]:208。

上甘嶺戰役編輯

主條目:上甘嶺戰役

中國人民志願軍,1952年

1952年10月14日凌晨,聯合國軍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發動金化郡以北的上甘嶺之戰。美國在上甘嶺地區發動空前激烈之“金化攻勢”;金化,位於三八線中段,是從漢城地區進攻平康平原必經之鐵路樞紐,因而是攻勢中必爭之地[118]:175。雙方在陣地上進行拉鋸戰。多次反覆爭奪的結果,雙方皆死傷慘重。前後歷時43天,在平方公里的地區,共發射炮彈超過230萬發,嶺上泥土平均被炸翻出至少3米。中國人民志願軍軍隊傷亡情況遽增,不過仍倚靠有系統建設的坑道工事阻止美軍的攻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統計,志願軍陣亡4,838人,傷6,691人[194]。根據聯合國軍方面統計,聯合國軍陣亡1,461人,傷4,700餘人[195][196](另一說是傷亡9,000餘人)[197]。

夏季進攻戰役(1953年)編輯

參見:朝鮮戰爭1953年夏季戰役和金城戰役

1953年2月22日,聯合國軍司令克拉克致信金日成與彭德懷,建議雙方交換傷病戰俘[102]:211。此外,在中研院近代研究所歷史研究中提及同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等等因素,如提及朱平超所寫的《1950-1953年中的中美朝鮮停戰談判》。持續近兩年的談判終於變得現實起來[198]。3月22日,周恩來致毛澤東電:“蘇方提議的中心思想,即是準備在戰俘問題上求得妥協,以掌握和平的主動權。解決方案,是利用克拉克的檔案,由金、彭出面答以同意根據日內瓦公約一〇九條,雙方先行交換重傷病戰俘,其不願回者暫交中立國,並恢復板門店談判解決具體問題。然後即由中朝雙方當局分別發表宣告,主張戰俘按分類辦法實行遣返,要求遣返者立即遣返,其餘則交由指定的中立國(如印度或其他國,視情況再定),保證其得到公正解決。蘇聯外長跟著發表贊助宣告,然後蘇聯在聯合國代表即作同樣活動。”[118]:1813月28日,金日成、彭德懷覆函克拉克,同意交換病傷戰俘,並建議立即恢復談判[118]:182。3月30日,周恩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關於朝鮮停戰談判問題的宣告》,提出經朝中共同研究之建議:“談判雙方應保證在停戰後立即遣返其所收容的一切堅持遣返的戰俘,而將其餘的戰俘轉交中立國,以保證對他們的遣返問題的公正解決。”[118]:182-1834月6日,朝中方面聯絡官朝鮮人民軍李相朝少將與聯合國軍方面聯絡官美國約翰·C·丹尼爾海軍少將就雙方遣返傷病戰俘問題舉行會談,4月7日雙方交換傷病戰俘估計人數,4月11日完全達成協議[102]:212[199]。

1953年4月中旬,毛澤東向鄧華提出:“爭取停、準備拖。而軍隊方面則應作拖的打算,只管打,不管談,不要鬆勁,一切仍按原計劃進行”[118]:183。4月23日,毛澤東對鄧華關於舉行夏季戰役反擊之幾點意見批語:“至於停戰得早,或不要打以利談判,則可於五月間適當時機再行決定。”[118]:1834月24日,李承晚轉告艾森豪,如果達成允許志願軍繼續留在鴨綠江以南之任何協議,他就決定將韓國軍隊退出聯合國軍,在必要時將繼續單方面作戰[118]:184。

最後的突破編輯

4月26日,朝鮮停戰談判恢復,南日將軍之提案遭到聯合國軍首席談判代表哈里森拒絕;5月7日朝中方面再次提出解決遣俘問題之八項提案:一切堅持遣返之戰俘,予以直接遣返,其餘不直接遣返之戰俘,全部交給印度、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瑞典五國組成之中立國遣返委員會接管[102]:215。

5月13日,朝中發動夏季進攻戰役,目的是“消滅敵人,配合談判,吸取經驗,改善陣地。”[102]:216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動20兵團第19兵團和第9兵團在火炮掩護下從西線、中線、東線、三路出擊,從正面突破聯合國軍地下坑道防禦工事,經激戰,除個別支撐點內的聯合國軍守突圍外,其餘均為志願軍消滅,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聲稱先後斃傷俘聯合國軍4,133人,志願軍傷亡1,608人。志願軍提前發起夏季反擊作戰,迫使美國在5月25日基本接受朝中方面之提案,夏季反擊作戰第一階段結束[118]:184。5月27日起,志願軍發起夏季反擊作戰第二階段攻勢,原定打擊美軍為主,改為打擊韓國國軍為主[118]:184。志願軍第19兵團、第9兵團、第20兵團及朝鮮人民軍先後對韓國軍團以下兵力防守的51個支撐點進攻作戰65次,共殲滅聯合國軍41,203人,志願軍傷亡19,354人。志願軍突破聯軍陣地正面達12公里,縱深達6公里,為第三次進攻創造有利條件。至6月中旬志願軍共斃、傷、俘敵軍萬多名,突破敵陣地正面達12公里,縱深達6公里[102]:216。

6月6日,艾森豪致信李承晚,敦促他接受停戰協議,並提醒他武力統一隻是一個“夢想”[118]:184。6月8日,美方接受朝中方面關於戰俘遣返問題之方案,朝鮮停戰談判之最後一項問題,終於達成協議,並公佈於世[102]:216。6月15日,停戰談判各項議程全部達成協議,按照雙方實際控制線劃分軍事分界線工作即將完成[118]:184。志願軍和人民軍釋出命令:“從六月十六日起,各部隊一律停止主動向敵人攻擊,但對敵人向我發動的任何進攻,則應堅決地給以打擊。”[118]:1856月16日,李承晚覆函艾森豪,拒絕接受停戰協議[118]:185。6月19日,韓國扣留萬名朝鮮人民軍戰俘[102]:216。

6月21日,毛澤東致彭德懷電:“停戰簽字必須推遲,推遲至何時為適宜,要看情況發展方能作決定。再殲滅偽軍萬餘人,極為必要。”[118]:1857月13日至27日展開第三次進攻,即金城戰役,這次進攻以打擊韓國國軍為主。志願軍和人民軍於7月13日發動金城戰役,幾天內殲敵5萬人[102]:216。志願軍在金城以南地區,對韓國國軍防守的堅固陣地實施的進攻戰役。此役志願軍第9、第19、第20兵團及人民軍對韓國國軍作戰45次。在7月13日展開進攻至16日轉入防禦,僅3天時間便將戰線從正面向前推進公里。聯合國軍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出動8個師兵力反擊1000餘次。中方宣稱志願軍在金城戰役中予韓軍漢城師以殲滅性打擊,重創聯合國軍3個師,共殲滅聯合國軍52783人,志願軍傷亡萬人。

1953年5月朝中軍隊發動夏季攻勢後,雙方於7月27日在板門店簽訂《朝鮮停戰協定》[58]:5210。7月19日,美方發表宣告,保證實施停戰,並向韓國施壓;隨後韓國政府被迫發表宣告,接受停戰協議[118]:185。7月25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1953年7月25日祝賀志願軍夏季反擊作戰勝利電報稿上加寫:“希望全軍指戰員防止驕傲,在停戰協定簽字並生效以後,仍應提高警惕,一面自己嚴格遵守協定,一面防止敵人可能作出破壞的挑釁。”[118]:186

透過夏季戰役,向南擴充套件陣地240公里,將戰線拉直。整個夏季進攻戰役,中方稱志願軍傷亡萬餘人,志願軍斃傷俘聯合國軍萬餘人[200]。聯合國軍稱在七月聯合國軍傷亡29,629人,志願軍傷亡72,112人[201]。

空戰

1950年朝鮮戰爭初期,美國空軍動用遠東地區44箇中隊共657架飛機參戰。朝鮮人民軍僅有20架戰機,很快就失去作戰能力[202]。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和海軍初創,無法與美軍抗衡,美軍完全控制制空權和制海權[102]:8。8月,斯大林派遣蘇聯空軍138架飛機進駐瀋陽,如此可以迅速飛往朝鮮,出現失利也可以飛回中國大陸境內躲避追擊[203]。

蘇聯秘密介入

1950年11月1日,先期進駐瀋陽的蘇聯空軍米格-15戰鬥機在鴨綠江上空朝鮮境內與美空軍首次交戰。蘇聯空軍殲擊航空兵獨立第64軍,轄2至3個殲擊航空兵師、1個獨立夜航殲擊機團、2個高炮師、3個探照燈團以及1個航空工程兵師、其它保障部隊和分隊。每個部隊自抵達戰區後平均8至12個月換防一次。該軍的平均人數為26000人。有不少來自總參、各軍兵種機關的軍官因在此軍工作積累經驗。自1950年至1953年,第64軍總共輪換了空軍和蘇聯國土防空軍的12個殲擊機師(26個團)、2個獨立夜航殲擊機團、4個高炮師(10個團)、2個航空工程兵師、3個高射探照燈團和2個海軍航空兵殲擊機團,以及部分保障部隊。受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總顧問斯捷潘·阿基莫維奇·克拉索夫斯基空軍上將指揮,1952年7月。第64軍承擔保衛鴨綠江和邊境線以南75公里以內戰略目標和交通線的任務。在這一階段,美軍參戰的飛機(含作戰飛機及非作戰飛機如運輸機、聯絡機等)已經達到14個大隊、1100餘架飛機,機數雖多,但大部分為螺旋槳式飛機,噴氣式戰鬥機僅有平直翼的F-80,效能上遠遠不如蘇聯空軍的米格-15。11月8日,美國空軍司令范登堡下令派遣F-84E和F-86A各一聯隊至朝鮮半島參戰。第4戰鬥機聯隊的F-86經海上運輸,大部分進駐日本,僅以一中隊進駐漢城附近金浦機場,在12月15日第一次執行任務[205]:246-248。以雙方需要飛行的距離來看,美軍的F-86在米格走廊平均停留時間在20分鐘左右。12月,新組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進駐丹東,直到1951年1月首次參加空戰[206]。

在1950年末至1951年初,在朝鮮半島的西北部,從鴨綠江以南至清川江之間的空域,蘇聯空軍的米格機對聯軍飛機造成相當威脅。美國飛行員開始以“Mig Alley”稱呼這個區域(此名為中文媒體翻譯成米格走廊),認為進入這個空域就要展開宛如後巷(英語:back alley)中的混戰[207]。米格走廊中最神秘的力量是蘇聯飛行員,斯大林命令國防部長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負責派遣航空兵師,蘇軍參戰人員一律身著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服[208] 。 儘管斯大林要求嚴格保密,要求飛行員在無線電交談中避免使用俄語,但作戰時並不實際,聯軍其實自蘇聯加入空戰的行列之後,很快自監聽無線電通訊當中知道蘇聯的介入,不過整個韓戰期間聯軍方面也選擇緘默的態度,以免戰事擴大。當時美國空軍參謀長霍伊特·范登堡從遠東視察回國後公開宣稱:“共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主要空軍力量之一”,將空中對手名義限制在志願軍空軍內,以免暴露蘇聯飛行員大批參戰的真相[209]。

美空軍由於地緣政治的考慮,命令轟炸機不能飛入中國大陸境內以及攻擊來自中國大陸境內的防空炮火,造成執行任務的困擾。但在後來的持續轟炸中仍陸續炸燬大部分橋樑[205]:220-230,並對修復的橋樑重複轟炸。蘇聯空軍認為米格-15初戰對美軍轟炸機的威脅使1950年11月美空軍炸燬6座鴨綠江戰略橋樑和10座朝鮮城市的目標未能實現[202]。

中蘇空軍自1951年起配合作戰,最初由有經驗的蘇聯飛行員與美戰機纏鬥,掩護志願軍飛行員攻擊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200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前司令員王海在其自傳《我的戰鬥生涯》中寫道:“朝鮮戰爭初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還相當年輕、弱小,空戰主要是蘇聯空軍打的。”[210] 隨著經驗積累,志願軍空軍在朝鮮半島戰場有效發揮自己的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統計,志願軍空軍在戰爭中共出動起飛2457批26491架次,有212名飛行員擊落擊傷過聯合國軍飛機。整個志願軍空軍宣稱共擊落聯合國軍飛機330架,志願軍空軍被擊落231架飛機,116名飛行員陣亡[211]。 據蘇軍總參謀部統計,第64航空兵軍戰鬥出動共64300架次,參加空戰1872次(有6462名飛行員對敵射擊),擊落飛機1106架,其中“佩刀”651架;另外還有153架飛機,其中40架“佩刀”被地面炮火擊落。蘇方軍官亡142人(其中飛行員126人)、士官和列兵亡133人,飛機被擊落335架,被擊毀火炮6門、探照燈1部,在朝鮮戰爭中參與輪戰的蘇聯軍人為40,000人。 美國方面的資料宣稱一共部署647架F-86到朝鮮半島[212],總共損失231架,其中有飛行員本人或編隊其他成員證實於空戰中當場墜落的確定空戰損失73架,不明原因34架,以及其他包括故障等原因的損失。考慮在作戰中受損而未能回到基地的情況,如重傷後迫降損毀記作損失,重傷後於機場迫降損毀記作技術故障,因而空戰損失的數字必會高於73架[213]。 F-80美國流星式總共損失277架,佔參戰總數的約1/3,其中確定空戰損失14架,確定空戰戰果17架。 F-84雷電戰鬥轟炸機亦承擔了戰術攻擊任務,總共損失335架,確定空戰戰果8架。

美方最初稱在朝鮮半島空戰中擊落484架MiG-15,被擊落48架F-86,近代重新統計後改為確認空戰被擊落103架F-86,其中92架是被MiG-15擊落,確認空戰擊落379架MiG-15;MiG-15:F-86空戰交換比在60年代媒體中一度宣稱為17:1,後改為10:1,再後修正為7:1。以國籍分,對中朝飛行員交換比為9:1,對參加過二戰的蘇聯飛行員為:1。[214][215][216]因聯合國軍機群通常處於數量優勢,且MiG-15以攔截轟炸機為首要目標,主要戰術以較少的MiG-15衝入聯合國軍機群,擾亂其隊形,迫使其放棄轟炸任務。極少出現規模接近的MiG-15與F-86機群純粹消耗性空戰。

由於蘇聯空軍收到的命令是不可以南下遠離鴨綠江的地區作戰,因此蘇聯空軍絕少有戰術性對地任務。志願軍後來還是用剛剛建立不久的空軍和海軍掩護陸軍攻佔朝鮮西海岸的大和島、小和島等10多個島嶼,並在這一過程中三次轟炸大和島,其中第二次是人民解放軍空軍首次夜間轟炸。這是志願軍空軍規模較大的戰術性對地任務[217]。但在第三次轟炸時遇到美空軍第4戰鬥機聯隊F-86機群的伏擊,損失慘重,36名轟炸機員中15人陣亡,自此後至停火為止,未再出動轟炸機部隊。[218][219]

核武威脅

1950年7月下旬,朝鮮半島戰局對美極為不利,美國為防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參戰,派遣10架未帶核武器的B-29轟炸機到關島,並將訊息透過《紐約時報》廣泛傳播開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核威脅,但最後美國因國內外壓力將B-29轟炸機調回國[220][221]。

1950年10月19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式建議著手研究對朝鮮半島、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核打擊的目標問題。11月30日,杜魯門總統在記者會上答問,美國會採取一切步驟圍堵共產黨在朝鮮半島的擴張,包括使用原子彈[222][223]。12月初,美國飛機進行核襲擊平壤的演習。1951年4月,9架B-29轟炸機攜帶核彈頭派往關島,繼而飛至沖繩島,並舉行公開的核戰演習。6月初,美軍偵察機侵入中國東北和山東上空,收集關於空襲目標的情報[221]。

1952年12月2日至5日,剛當選美國總統之艾森豪到朝鮮半島前線視察,回國後稱,要以行動,而不是言語,來打破僵局[118]:176-177。12月,毛澤東對志願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鄧華1952年12月4日報送之關於朝鮮半島戰局形勢與明年之方針任務報告之批語:㈠“應肯定敵以五至七個師在漢川鴨綠江線大舉登陸,並在我後方空降,時間應準備在春季,也可能更早些,我應十分加強地堡和坑道,部署五個軍於這一線,其中要有四個有經驗的軍,劃定防區,堅決阻敵登陸,不可有誤。”㈡“第二個登陸危險區是通川元山線,第三個危險區是鎮南浦漢川線。”㈢“決不能許敵在西海岸登陸,尤其不能許其在漢川鴨綠江線登陸。”[118]:17712月20日,毛澤東任命鄧華兼任西海岸指揮部司令員和政治委員,梁興初為副司令員[118]:178。1953年1月20日,艾森豪威爾又一次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核威脅,聲稱為結束戰爭,不惜擴大戰爭和使用核武器[221]。

1953年2月2日,艾森豪發表國情諮文,宣佈臺灣海峽中立化,第二天同參加聯合國軍各國代表會談,說服他們支援封鎖中國;4月底,在毛澤東指導下,反登陸作戰準備工作全部完成,從三八線到東西海岸,直到中國東北,構成縱深防禦[118]:179。2月11日,美國開始計劃對開城地區使用戰術核武器。最終由於戰爭結束而未實施[221][224]。

停戰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102]:217,同日22時生效[58]:5210,其主要內容為:劃定軍事分界線,雙方各由此線後退2公里,以建立非軍事區;雙方停止一切敵對行為,並從規定地區撤出一切軍事力量;停止自朝鮮半島境外進入增援的軍事人員、武器和彈藥;協定生效60天內,雙方直接遣返堅決要求遣返的戰俘,其餘戰俘交中立國遣返委員會處理;向雙方有關各政府建議在協定生效後3個月內召開高一級的政治會議,協商從朝鮮半島撤退一切外國軍隊及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等事項[58]:5210。雙方簽署《關於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的停火協議[225][226]。協定附有“中立國遣返委員會的職權範圍”附件[58]:5210。談判的最終結果是在三八線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點整雙方實際控制線南北各2公里寬設立非軍事區,由於參戰雙方簽署的是停戰協定而非和平條約,因此從國際法上來講,當時這場戰爭尚未結束。

2009年5月27日朝鮮人民軍發表宣告,宣佈朝鮮退出朝鮮停戰協定,將不再受軍事停戰協定約束[227]。2013年3月5日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發言人於宣告中宣佈,朝鮮將不承認《朝鮮停戰協定》。

2020年6月,朝鮮炸燬朝韓聯絡辦公室,原因是朝鮮不滿脫北者組織在朝韓非軍事區透過大型氣球向朝鮮傳送傳單,認為是違反《板門店宣言》的敵對行為,隨後平壤宣佈切斷和首爾的所有通訊管道,並於幾個小時後派遣朝鮮人民軍炸燬辦公室建築,此舉被指造成朝鮮半島南北關係惡化[230]。

2021年12月13日,韓國總統文在寅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的澳韓雙邊峰會會談後,與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舉行的聯合新聞釋出會上宣佈:“美國、中國和朝鮮原則上同意正式宣告朝鮮戰爭結束。”隨後文在寅補充道:“因朝鮮方面提出的一些要求,談判還尚未開始”[231]。

傷亡情況

朝鮮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傷亡早期的統計53萬餘人次,陣亡、病故171,687人[232],2010年10月26日,中國抗美援朝紀念館經過10多年全國走訪查實,朝鮮戰爭期間全國志願軍戰士陣亡共183,108人[233]。2010年6月26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少將在“朝鮮戰爭六十年暨半島形勢研討會”上表示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戰場陣亡114,084人,負傷383,218人(因包含兩次以上負傷而存在重複統計);患病後送入院治療455,199人(因包含多次住院同樣存在重複統計);戰場失蹤25,621人。加上參戰人員中傷病和其他原因的死亡,中國人民志願軍方面在戰爭中共死亡183,108人[234]。2014年10月29日,民政部、總政治部清查確認,將盡可能多計程車兵列入烈士後,得到抗美援朝烈士為197,653名,包含戰爭期間犧牲和失蹤的志願軍官兵、支前民兵民工、支前工作人員,以及停戰後至志願軍回國前幫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生產建設犧牲和因傷復發犧牲的人員[48]。勤務保障戰線共救治傷病員838,417名,其中傷員383,218名,治癒歸隊217,149名。

聯合國軍方面,美軍傷亡約142,091人,其中陣亡美軍33,629人,負傷103,284人,被俘或失蹤5,178人[70]:724。扣除多次負傷後的負傷人數不詳。“美國戰役紀念碑委員會”在美國華盛頓“朝鮮戰爭老兵紀念碑”上刻有54,246的總死亡數字,包含因車禍等原因死亡的1萬餘人,現在這組數字依舊刻在紀念碑上。聯合國軍總共死亡628,833人,受傷1,064,453人,失蹤470,267人。其中美軍死亡54,246人,受傷103,284人,失蹤8,177人[235][注 36][注 37]據1955年美國國防部報告,美軍7,190人被俘,其中93%(6,656人)是陸軍。[236]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資料,運動戰時期志願軍斃傷美軍91,503人,俘6,319人,降149人;其它聯合國軍6,136人,俘1,238人;韓國國軍50,654人,俘29,278人。陣地戰時期志願軍斃傷美軍198,352人,俘749人,降1人;其它聯合國軍20,343人,俘250人,降2人;韓國國軍304,966人,俘8,254人,降283人[237]。志願軍共擊毀擊傷坦克2,006輛,汽車3,165輛,裝甲車44輛,飛機10,629架,各種炮583門。繳獲坦克245輛,汽車5,256輛,裝甲車51輛,飛機11架,各種炮4,037門,各種槍73,262支。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全職業修士

白兒壞

總裁的幸運妻

琉璃雪

保安員

胖子輝

我始皇帝!打錢,給你當官

陸總七

我有一座玄黃塔

劍化萬千

末世路上

華胥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