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銅率領的奇襲隊伍是九月二十九日一早出動的,因為他們要趕在十月初一的傍晚對天柱山發動總攻。

後人提起十月一這一天,第一印象便是國慶節,瞭解農曆的或許能知道農曆十月初一是傳統“鬼節”。但實際上在漢武帝之前,十月初一做了數百年的春節。

十月初一也叫寒衣節,授衣節,祭祖節,雖然不再是元旦之日,可是仍要在這一天添置衣服,祭祀祖先,其重要性仍是不可替代。

在張遼看來,賊人困守潛山,缺衣少食,必然難以安穩,因此在佳節之時,便最可能人心動盪。

而且既是過節,必然會牽制守軍的精力,到時候再出兵,便事半功倍了。

不過因為對山中具體情況不瞭解,張遼也很難確定眾人要在路上花費多少時間,只得以三日來估算。

二十九日一大早,天尚未完全亮,東方欲曉,馬銅一行人便飽食一頓,藏於船隻之中,逆皖水而上。

船行十多里,入了山區,地勢轉高,船隻行動不便,馬銅又下令眾人棄船登岸,步行前進。

因是要走山路,行動不便,鐵鎧自是不能穿,每人只得換上皮甲,腰跨環首刀,身背弓箭。

而且為了減輕行軍的困難,馬銅早就下令,所有人除了武器裝備和三日的隨身食物,其他物品,一概不許攜帶。

入山沒多久,到了一個叫水映山的地方,對面是一處山谷。

王升說道:“從此地一路往南,便可直通天柱山,不過這條路並不算太隱秘,當地有不少人都知道。”

馬銅得知後,立刻派人從此地向南探查,沒過多久,幾個斥候便回報道:“往南數里,有賊軍當道下營,再往南不知道還有多少賊人。”

很顯然此路走不通。

馬銅便問王升道:“除此之外,可有其他道路?”

王升有些為難,可也不敢說謊,只得說道:“再往前走,就要繞到西面去了,實在太遠了,你們怕是走不過。”

“你只管帶路,不管多遠,我們都能到達。”

王升其實不想去,道路難行,九死一生,搞不好便將命丟在這大山之中,只是他實在沒有膽子拒絕這些提刀之人。

眾人又一路向前走了二三十里,來回折了數個道,翻山越嶺,終於走到沒路的地方。

這時王升才說道:“馬將軍,這個地方叫鐵鎖嶺,老人們說此地如鐵鎖一般,鎖住山河,鷹愁猿懼,再無道路。

再想前進,只得用命趟出一條道了。”

“從這裡能夠過去嗎?”

“應該可以吧?”

馬銅猛地回頭看向王升,不怒自威。

“走到這裡了,你現在跟我說‘應該’?”

王升心中大懼,只得說道:“我自己沒有走過,但是聽別人說起過。”

馬銅沒有說什麼,而是遙望東南,緊盯著南面的山峰。從這裡的確可以看到天柱山,峻拔高聳,直插雲霄,勢如擎天之柱。

“既然有人走過,我們就能走。”

馬銅還要用王升,也沒多說什麼。

此時已值傍晚,眾人今日行了數十里山路,已經疲憊不堪。馬銅於是命人就地安營,歇息一日,再行前進。

這山路白日走都困難,想連夜趕路,幾乎是去送死。

這一夜過得很平靜,天還未亮,馬銅便起了。今日是三日之期的第二日,最是關鍵,若是沒有大的突破,則一切皆休。

很快眾人向著鐵鎖嶺攀登。

鐵鎖嶺海拔陡高,為了安全,馬銅不得不讓人攀著繩子前進。爬到一半,迎面便是一道二十多丈高的絕壁。

此地光禿禿的,沒有樹木,間或有一塊塊石尖凸出來。

馬銅見狀,便讓幾個登山好手,背好大繩,用竹竿頭上的鐵鉤鉤住突出的石頭尖,然後一點一點往上挪。

待幾人到了壁頂,用繩子栓住大樹,然後將繩子甩下,眾人便一個一個順著繩子攀登上去。

站在鐵鎖嶺上,馬銅仍心有餘悸,同時又對突襲多了幾番信心。如此險峻之地,任誰也不會想到有人突襲而來。

過了鐵鎖嶺,又走了不知多久。道路艱險,沿途有數人不慎失足,每走一步,都讓人心驚膽戰。

差不多到了中午,眾人為一道深溝所阻。

這溝有至少三四丈,深約數十丈,如刀劈一般,四面陡峭,想繞路都困難。

而且周邊連棵樹木都沒有,也沒法伐木為橋。

馬銅有些後悔沒有攜帶一具床弩,也可臨時架橋。現在這數丈寬的深溝,怕是隻有典韋能過,旁人皆無力也。

這時馬銅發現對面的石縫之中,竟然神奇地生長著一棵松樹,他頓時喜上眉梢。

馬銅命人用竹竿挑著大繩,靠近巖壁,套住了那棵伸出來的松樹,然後用力拽緊繩子。

這人倒是靈巧,他將繩子綁在腰上,一個鷂子翻身將自己蕩了過去。

這時有人建議眾人如同他一般蕩過去,但為馬銅拒絕。

蕩過去技術難度太大,最關鍵的是這麼一顆小樹,如何能支援數百人蕩過去,怕是用不了十人八人,就會斷了。

最後還是蕩過去幾人,然後將幾條大繩分別固定兩端,再用繩子分別綁在身上和大繩之上,攀繩而過。

眾人足足用了一下午才過了此地,等到過去之後,無不心有餘悸,一時難安。

過了此地,眾人休息了半個多時辰。雖然夜晚將至,但馬銅還是下令連夜趕路。

前面不知道還有多少阻礙,他們若是等到明日天亮,時間便未必夠了。

雖然連夜行軍,必然會增加傷亡,但馬銅也顧不得了。

之後眾人又數次經過絕壁,因為有之前鐵鎖嶺的經驗,倒也順利透過。但一路上有十幾人墜崖而亡,讓人心情難安。

到了快四更天,眾人趕到銅鑼尖。

此地是一條橫槽,是一處懸在絕壁之上的凸起,下面是斜坡,而斜坡下面便是不見底的深溝,極其危險。

站在上面,便讓人手腳發軟,眾人只得緊貼著懸崖,彎著腰,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從此地向前挪動,如橫行的螃蟹一般。

好在一切順利,過了銅鑼尖,天柱山已經在望。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一百金

王草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