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班英,曹昂心中滿是思緒,一時也安靜不下來。

這件事表面上看是皆大歡喜的事情,團結了舊部和徐州世家,打擊了徐州豪強,增強了內部向心力和曹昂的實力。可對於曹昂來說,這件事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徐州世家支援曹昂是希望從中獲利,可曹昂卻不能讓他們獲這個利。

曹昂不可能翦除一批蛀蟲,再養一批蛀蟲,至少短期內不行。

歷史已經證明,擁有土地、人口的文化人,比豪強更可怕。

在曹昂的計劃中,這次清理徐州豪強宗賊的收穫,除了一部分用作封賞,分給舊部將領,剩下的要儘可能的用作屯田。

曹昂幾乎要獨佔九成以上的蛋糕。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可徐州世家還等著飽餐一頓,這些人雖然目前支援自己,可一旦發現打擊豪強不能獲利,態度勢必會有變化。

人都是趨利的,別指望這些世家名士會以國家為重。一個個看似淡泊名利,為國為民,可若是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翻臉是分分鐘的事情。

可人家敢翻臉,曹昂卻不敢。

徐州上層統治階級,曹昂已經要對地主豪強動手,若是再得罪了世家大族,則相當於跟徐州的統治階級徹底鬧翻。

那後果是難以想象的。

再強大的武力也需要統治階級的支援,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李自成、洪秀全這些人就是不懂這個道理才最終滅亡的,曹昂可沒準備來一場新民主主義革命。

所以曹昂決不能因為此事讓雙方的友誼破裂。

曹昂有些為難了。

這件事就相當於又要讓人家給自己幹活,又不想給人家草吃,就有些強人所難啊。

曹昂苦思而無果,

關鍵時候,還是郭嘉給曹昂出了一個主意。

郭嘉不主動參與班英的事,並不意味著他對此事不上心。相反他比班英更早發現此事,只是因為身份原因不好提而已。

對於統治者來說,既要使用豪門大族,又要抑制豪門大族,關鍵在於平衡。

於是郭嘉便建議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多好利,既然明公無法給徐州世家在物資上的利,那唯一能做的,便是在權利、官職上滿足他們的利益了。”

曹昂聽了,有些皺眉。

在曹昂看來,郭嘉這是出了一個餿主意。現在自己身邊一個蘿蔔一個坑,哪有官職給這些人。

再說自己身邊都是徐州世家的人,不久讓對方給架空了嗎?

“現在幕府都已經安排好了,再分薄權利、官職給他們,他們倒是願意,但我真成他們的傀儡了。”

再說這件事同樣涉及到利益劃分,哪怕曹昂願意,以班英為首的元老派們也不會願意的。

郭嘉卻是笑道:“我可沒說是給他們明公身邊的官職。按大漢律,‘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明公就任徐州牧已數月,不知可為朝廷選材乎?”

曹昂聽了恍然。

他身邊沒官位,可朝廷有啊。

不喜歡的,不想留的,威脅大的,可以通通送往董卓手裡,剩下的小魚小蝦,就翻不起浪花來。

此釜底抽薪之計也。

······

曹昂定下計來,立刻下令各郡國舉孝廉、茂才。

此時徐州上下剛被關東諸州郡討伐董卓的訊息震得一時譁然,還未緩口氣,這注意力又很快被舉孝廉、茂才之事給吸引了過去。

相對於前者,大家還是更在意後者。

畢竟討伐朝廷的事雖不常見,但那是別人的事,大家也就是聽個樂子,而舉孝廉、茂才之事,則事關眾人自身的利益。

去年整個徐州局勢動盪,混亂不休,各郡國國相、太守多有空缺,舉孝廉、茂才之事便被耽擱,誰料到今年春天,曹昂直接下令,各郡國舉四人為孝廉,四人為茂才。

大漢二十萬戶以上郡國舉孝廉的標準是每年兩人,舉孝一人,察廉一人,茂才也差不多。這一次數量足足多了一倍。

但曹昂也有理由,去年徐州各郡國舉孝廉、茂才之事因戰事耽擱,今年多出的是補去年的。

這冠冕堂皇而又理所當然的理由,誰來了都反駁不得。

曹昂命令一下,爭著做孝廉的都擠破頭了,二十個名額,不知道有多少人眼巴巴地看著,為了得一個孝廉的身份,幾乎是無所不用其極。

這兩日,各種各樣身份的人拐著彎地向曹昂打聽情況,走關係。

看到眾人這個態度,曹昂滿意了許多,不枉他丟出這麼多肉骨頭來。

在大漢當官的方式,主要就是舉孝廉、茂才、徵辟、明四科、特科、軍功這幾種,不提最後一條,前幾者是有優劣之分的。

剛開始大家最喜歡受徵辟,畢竟在大佬手下做官,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脫穎而出,但這種機會並不多,且極其吃關係,大多數人只能被郡裡、縣裡徵為吏。

而之後更大規模、惠及更多人的舉孝廉制便後來居上。

因為舉孝廉之後,並不直接授官,而是擔任郎官,做天子的近臣。這郎官雖無品級,可跟在天子身邊,機會自然最多。

塔讀小說,無廣>告^線上免。費閱&讀!

這年頭,誰不想當天子身邊的官。

因此到了東漢中後期,很多人當官便是非“舉孝廉”不行。其與其他方式當官的區別,有些類似後世進士和同進士。

曹操、袁紹、袁術、楊彪等人,都是舉孝廉出身。像是孫權都當了縣長,還得讓朱治將他舉為孝廉。

所以眾人爭孝廉身份才會如此急迫。

眾人心急,曹昂便不急。

雖然孝廉是由郡國舉薦,可曹昂卻是將這一權利收到州府,然後慢慢跟徐州的世家大族、名士高門來磨。

想得到孝廉、茂才身份的,除了真的要有些名望,就要跟著曹昂的指揮棒走了。

於此同時,曹昂又催促各郡縣、官曹儘快推薦向州府官吏,以補不足。這更是一塊大蛋糕,雖然不如孝廉、茂才的身份珍貴,但在曹昂身邊為吏,前途也差不到哪去。

於是在曹昂一套組合拳下,徐州上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官員舉薦上,眾人對於曹昂的態度,也越發親近起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十歲當攝政王輔佐女帝,裂了啊!

月下買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