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李文侯的隱忍,曹昂也是佩服,他還真希望李文侯能不管不顧地向漢軍發起攻擊,那曹昂絕對能利用工事和裝備,狠狠地教訓一下這些不可一世的涼州騎兵。

可惜李文侯沒有動,倒讓曹昂的安排無用武之地。

回到營中,曹昂便招來郭嘉和陳端、班英三人議事。

曹昂一見三人,便向郭嘉問道:“奉孝覺得,透過今日之事,李文侯會不會跟李參翻臉?”

郭嘉略一沉思,然後言道:“明公計策雖妙,尚未能足間二人。李文侯此人素來狡詐,單憑今日之事,或許會讓他對李參忌憚,但絕不會讓他對李參動手。畢竟李文侯麾下由多部組成,動了李參,又沒有正當理由,旁人怎麼想?”

陳端和班英也是點頭同意。

口口563743675

曹昂聽了,也沉思下來。

這時陳端獻計道:“不若給李參下招降書一封,但這書信下到李文侯手裡。李文侯本就對李參懷疑,有了這封招降書,必對李參動手。”

曹昂聽了,沉吟了片刻,然後說道:“我有一策,你們且聽聽合不合適?李文侯此人,素來多疑,卻又是一匹夫,空有疑心,卻少謀寡智。我亦準備給李參下一封勸降信,但這勸降信又與尋常勸降信不同,中間朦朧字樣,於要害處,自行塗抹改易,然後送到李參處,再故意使李文侯知之。

李文侯一直懷疑李參,知道此事,必會前去質問李參,並索要此信。李參若不給,二人自然難以善了;可若是給了,看見上面要緊之處,盡皆改抹,定會猜疑是李參恐李文侯知甚機密事,自行改抹,正合著今日我與李參會語之疑。

疑則必生亂,二人就算不火併,相互提防起來,咱們就方便動手了。”

此計策是曹昂早就想好的,要不也不會有今日這一戰。

郭嘉三人聽了,紛紛贊同曹昂計策的精妙。

這時郭嘉又言道:“還可將明公與子正的計策,聯絡到一起。明公這邊給李參送招降書,同時要李參回信一封。

等到咱們拿到李參這信之後,模仿其筆跡,再寫一封李參給明公的回書。同時遣信使故意誤入李文侯營中,讓李文侯搜到這封信。到時兩相對比,李文侯絕對不會輕易放過李參。”

曹昂聽了,看著郭嘉。

口口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這段時間,郭嘉成長的也太快了,自己就已經心黑,這郭嘉比自己更黑啊。

不過曹昂不得不承認,郭嘉的計策簡直是上了雙保險,以李文侯和李參的關係,二人就是當夜進行火併,他也不感到意外。

於是曹昂隨即寫信一封,於緊要處盡皆改抹,然後用火漆封好。郭嘉、陳松、班英三人又詳細籌劃了具體細節,這才遣人將信送往李參寨中。

······

計劃如曹昂幾人預想的那般,信送到李參手中,李參也回了信,而訊息也傳遞到李文侯那裡。

其實不用信使故意露出破綻,這事也瞞不住李文侯,畢竟李文侯早就派人嚴密監視李參了。

到了晚上,李文侯尚未休息,便有人秘密進入李文侯的大帳,呈上了此訊息。

李文侯聽得此事,便是大怒。

好你個李參,露出狐狸尾巴了,終於拿到你私通曹昂的證據,於是李文侯便帶人氣勢洶洶地趕往李參的大帳。

李文侯火冒三丈,來者不善,殊不知李參正拿著曹昂給他那封信,滿是懷疑,又莫名其妙。

這封信只是一封普通的問候信,可正是如此李參才狐疑,今日該說的話都講了,曹昂費那麼大周折,送這麼一封沒多大意義的信,豈不是多此一舉。

而且使者希望帶回李參的回信,李參當時沒多想,隨手寫了一封,交給信使,但當漢軍信使走後,李參便覺得有些不妥當了。

有些事落於紙上,即使他問心無愧,也容易引得一身騷來。

李參拿起信又放下,始終猜不透曹昂目的,就在這時有人來報,李文侯來了。

聽到李文侯到來,心中本就有鬼的李參李參趕忙去迎,便見李文侯已經闖入營中。

李文侯見到李參,便直接問道:“李太守,聽說曹昂給你送了一封信,不知可是真的?”

一句話便說得李參發懵。

李參不知道李文侯怎麼知道此事,但看李文侯來勢洶洶的樣子,知道若是不能解釋此事,李文侯怕是要對他動手了。

雙方實力相差巨大,李參當然要忍讓。

於是李參說道:“是有此事,我也剛看到,沒想到李將軍亦知曉了。既然李將軍來了,你我便一同觀之。”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李參說完,便讓人取來信,遞給李文侯。

李文侯沒想到李參如此坦蕩,可是看過這信,卻是更憤怒了。

“李太守,這信上如何都改抹糊塗了?”

李參答道:“原書如此,不知何故,怕是曹昂誤將草稿裝入信中。”

李文侯聽了,忍不住怒極反笑。

“這話李太守自己信嗎?曹昂是何等精細之人,豈有以草稿送與人?”說到這裡,李文侯鄙夷地問道,“是不是李太守怕我知了信中詳細,先改抹了。昔日李太守盟誓,與我等併力除奸,這才幾日,奈何忽生異心?”

李參聽到這話,終於忍不住怒了起來。

“李將軍是心中疑我,既然不信李參之言,何必來問?”

“李太守是要惱羞成怒了嗎?”

眼看二人將要生出衝突,左右之人,趕忙來勸。尤其是李文侯的部下,畢竟此時尚在李參營中。

密碼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這時一人說道:“既然明日還要與曹昂大戰,不若李太守在陣前賺曹昂說話,我等派善射之人跟隨,到時趁曹昂不備,一箭將其射死,豈不省事。”

眾人聽了,紛紛讚歎此計“妙哉”!

這時李文侯看著李參說得:“李太守,如此絕妙計策,你敢不敢行之?”

李參被言語擠兌的沒有辦法,只得說道:“那我便依此計。”

眼看李參答應了,而李文侯手中畢竟沒有什麼證據,只得說道:“若真能如此,方

見李太守真心,到時候我再向李太守賠罪。”

雙方遂定下此事。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成太子,你都退婚了還哭啥?

墨染風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