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可能,在隔壁行星上安排個什麼顯眼的地標,把魔力根源的線索指回流放地,並且幾千年不會自然消失。”

“隔壁不行,要遠一點。”

“隔壁不會是主世界吧……”

“看出來了還問。”

“我無法確定,那邊的太陽色溫不一樣,我又不專業。”

索拉里斯爆了個驚天大瓜:“你想要地質環境穩定,最好沒有大氣,還會被人類注意到的世界吧。這個行星系都沒有你要的。”

這一組前置條件確實很重要。

地質變化,以百年為跨度,很容易破壞掉人為留下的遺蹟,如果是冰川型行星,過程會更快。大氣主要關係到風蝕,這個倒是不快,但有風蝕環境,就會存在可移動的沙丘,遺蹟可能被覆蓋掉。

而一個沒有大氣的環境,要被未來的人類注意到,只有兩個條件,其一是上面的資源具有稀缺性,其二是在跨行星飛行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中繼站作用。

很多資源在可呼吸大氣內很稀缺,但在宇宙範圍內,卻屬於常見資源,例如氦3,它的形成主要依賴宇宙射線對物質的改造,而地磁與大氣則會遮蔽宇宙射線。

即使是氦3,一旦上了太空,也屬於遍地都是的聚變燃料,隨便找顆沒有大氣的行星都能開採到。

總之一顆沒有大氣的行星,依賴資源成為“必須被關注”的物件,條件過於苛刻。

“一個能建立中繼站的地點?有嗎?”

“有,你做好準備了我給你開個門,注意,沒有大氣哦。”

“……不會把這裡大氣吸走吧。”

“不會,但你要給我存點魔力。”

“沒問題。重力什麼的能不能透露下?”

“沒去過,應該很小,人可能落不回地面。”

“那裡魔法效果和這裡一樣嗎?”

“你們的魔法可能有一些用不了。”

“這樣得花不少時間準備呢。”

“加油。”索拉里斯的蘿莉給個鼓勵,直接消失掉。

雖然還有不少問題沒來得及問,得到的資訊量也不小。

剛剛那段對話再回味,就很容易意識到,索拉里斯見過更高等級的文明!

中繼這個概念,對索拉里斯本身沒有意義,祂的意識依賴寄核體之間的聯動,不同行星上的寄核體雖然都是索拉里斯,但又不是唯一的祂。

……說人話就是寄核體之間過大的距離,會導致索拉里斯分裂出不能與本體同步的意識。

所以祂沒有理由探索與理解中繼這個概念,只能來源於其他文明。

是礦裡挖出來的超古代著陸器所代表的文明嗎?

現在沒發展出同位素年代測定法,不過那個從地層深度與礦化程度推測,年代過於久遠,不是八十萬年前的東西,在那之前,索拉里斯都沒有關注到這個世界。

但也不一定,說不定索拉里斯就是跟著當年某個文明的腳步,才追蹤到這裡的。

畢竟索拉里斯把本體全部調動起來,也就相當於一個行星大小的全向望遠鏡,對於宇宙尺度,這個大小還是差點意思。

至今都未找到那個年代的遺蹟,也容易解釋,流放地這地方動不動就浮島化,什麼遺蹟頂得住反覆氣候變化。能頂住的都在地下不知道多深埋著,還得運氣好沒被歷代地質變化暴露,不然一頓溫度、溼度變化,遺蹟也會變成礦石。

對於不知道存在了多少年,還要繼續存在多久的索拉里斯,胡亂猜測祂的經歷沒什麼意思,對此時此刻也沒幫助,王齊還是把心思拉到正事上。

本行星系內沒有合適的行星,而在外部,有著“必然被發現,且一定被注意的天體”,它本身就含有足夠多資訊。

突破行星系這個範圍,中繼可以引申為航行中繼與通訊中繼,其中後者的重要性更大。

現在知道主世界就在流放地同一個行星系內,魔界大機率也是。

包括流放地在內,三方都無法進行跨世界的“魔法傳送”,只能在單一世界裡進行長距離傳送。

據說神隕王朝有幾個領主能依賴“依斯帕斯蟲卵”,將單體轉移到主世界,但因為缺乏更具體的過程,難以判斷它是否是一種跨行星移動手段,也可能單純是因為三個世界都受到本地世界意志影響,才能實現類似的移動。

假設此路不通,迴歸古典的跨行星方式,那麼航行中繼在各種情況下,都缺乏實際幫助。

情況一,人類無法進行重力躍遷,那麼星際旅行就是拼飛船速度上限,按兩個星系間平均四光年算,5%光速80年,1%光速400年,即使10%光速也要40年。

長時間超過10%光速,王齊雖然沒見過類似的文明,僅從基礎物理來看,做不到,因為這個速度下,幾近於無的星際塵埃與飛船的碰撞,會變成經常撞擊,萬一中間有一顆稍微大一點的沒被技術手段攔住,就是核爆。

意思是直接航行必然要面對超長航行期的困擾,解決方式要麼是休眠,要麼是飛船行星化,至少裝一個城市進去。

休眠自然不考慮半路補充物資了,有那個西北時間加速減速,不如早幾年到站。

行星化飛船考慮到生態圈長時間執行後,或許會產生迴圈缺陷,確實有必要補給,但這種情況肯定在建造飛船前就要考慮,排除掉複雜流程後,補給的物資一定是宇宙裡遍佈的重要資源——冰。這也不需要站點補給,因為在遠離恆星的地方,冰質天體不要太多,有個工程飛船出去拉回來就行,就算拉一趟幾個月也無所謂,一個城市的人在飛船裡總得有點事做。

情況二,重力躍遷技術在駛離行星系之前就意外獲得,那就更不需要考慮航行中繼了。

與之對比,通訊中繼更重要。

沒有跨星系實時傳輸手段之前,動輒按年算的資訊都不能算舊聞,只能算傳聞,考慮到電磁波傳輸特徵和宇宙射線對其影響,沒有中繼通訊站,影片都難以跨星系旅行,只能是圖片甚至音訊的方式,更離譜。

就算有了跨星系通訊,大家也需要“對時”、“通訊資料糾錯”,以確保一些自動化的東西不出問題,數量比較多的通訊站,還能幫忙實時追蹤各行星的位置。

所以不管發展到哪條技術分支,資訊類中繼站在很長時間裡都難以被淘汰。

“必然被發現,且一定被注意的天體”,一定是個適合做通訊中繼的天體,它最好的位置,應該在兩顆恆星之間一個相對固定的位置,類似於恆星間的拉格朗日點。

只有位置的特殊性,才能讓這個非人造天體顯得足夠特殊,並引出未來人的關注。

可這樣的位置,恆星光照能量幾乎能忽略,考慮到索拉里斯說天體小到人可能落不回地面,基本排除地質活動和天體變形(摩擦)產生溫度,溫度低於零下200度都很正常。

在那樣的位置放置點什麼東西,任務充滿挑戰啊。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王林的合成系統

使用者17544274

雲蒼傳

一劍生繁

砸鍋同人之10年之前

與下行

天道令

純愛戰神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