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御司。

一排裝有冰塊的銅甕鋪列在朱翊鈞和執政公卿們中間,而朱翊鈞本人這時則拿著鵝毛扇一邊自扇著徐徐清風,一邊問著方逢時和戚繼光:

“你們到底議出了什麼樣的邊防之策?”

“啟奏陛下,按照鄭部堂之意,如今要想避免胡虜進犯,可與三娘子合作,開礦取利,以利鎖胡!”

“蓋因如今邊鎮胡地胡人多貧困者,尤其是和貢通邊貿以後。”

方逢時先稟說道。

朱翊鈞聽後點了點頭:“難道是普通胡民受其貴族盤剝更重?”

“陛下聖明!”

方逢時接著就繼續回答說:“和貢通邊貿後,胡人馬匹和黃羊等雖可以更多的賣入中土,但這些馬匹黃羊也更多的被胡人諸部貴族控制,使普通胡人能私自交換的馬匹和羊群大減!”

“正因為此,很多時候,我朝督撫官還不得不限制胡人諸部賣馬等數量,為的就是避免他們的貴族盤剝自己牧民太狠,而造成遊掠散騎增多,乃至逃入我大明境內為流民,平白增加我中土安民的壓力!”

方逢時在調進京前是宣大總督,所以他對邊貿的事一直是很清楚的。

朱翊鈞這時也跟著繼續說道:“因而,他鄭洛便認為,朝廷可以以與胡虜貴族合夥開採礦利的方式,達到讓這些越發困頓的普通胡人成為有工可做的定居胡人,進而既不易被貴族挑唆著寇邊,也因為定居於礦區而容易被監控,還讓胡人貴族也得了好處,使其也放棄為新禮挑釁皇明的心思?”

“是這樣的。”

“按照鄭部堂的意思,如此一來,即便還是有胡人貴族要鬧事,也難以再糾合起大規模的胡人寇邊,最多不過百餘騎千餘騎。”

“恰好,如今關內的石炭價格年年高升,皆因陛下即位以來,大蘇小民之困,故殷實之民大增,再加上天越來越冷,所以石炭需求一直不減!”

“何況,本朝冶煉之業大增,所以石炭之需求也大增,進而造成石炭也跟著大增。”

“偏偏關外胡人聚居之地,所採石之佳地,故鄭部堂意以生利之法息干戈之事。”

方逢時回道。

石炭便是煤炭。

明朝自景泰後,便開始出現用篩選處理過的煤炭鍊鐵的技術。

所以,方逢時這裡才提到因為大明鍊鐵需求增加而導致煤炭需求增加。

“這倒是個辦法。”

“或可有奇效。”

“鄭洛算是能臣,居然能想到這種互利共贏的法子。”

朱翊鈞點頭說後就看向申時行等執政公卿說:“總的來說,只要富了本國之民,使國無內憂,外部存在的隱患就不是問題,就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甚至完全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

“陛下說的是,將惠民視為治國之本,便使天下之財不再是定數,如此自可衍皇恩於外夷,施仁義之道,達王化之果。”

申時行笑著說了一句。

其他公卿也跟著附和。

朱翊鈞則在這之後問:“你們樞密院可還商議出了什麼辦法?”

接著,戚繼光則道:“啟奏陛下,還有就是編練邊民!”

“蓋因邊民多為軍戶,他們雖大多已同農民,但大多數守邊抗虜的底子還在,至少能騎馬的還是不少,故朝廷完全可以編練他們為民兵,令其半耕半戰,或者替營兵預警。”

“而因他們大多已失去土地,所以同樣困頓窮苦,編練他們也花費不了多少銀錢,反而可以藉此機會補貼邊民,畢竟因邊鎮生計日益艱難之故,即便陛下即位以來,軍餉發的足,但還是存在軍戶往南遷徙的現象,使邊防人口一年比一年少。”

“這個倒是,邊鎮歷年人口的確在減少,以至於考成邊臣,吏部都不再嚴格考成其增加多少邊鎮戶口。”

吏部尚書張學顏跟著說道。

朱翊鈞聽後頷首。

他也知道,因為小冰河氣候影響,北方糧食減產是越來越嚴重的,北方邊民往南遷已不僅僅是吏治是否清廉的問題,而是氣候因素造成的大勢,甚至連許多蒙古人都因為遊牧經濟被小冰河氣候破壞嚴重,而大量逃入內地,或成為京畿流民,乃至有接著明朝開始推行營兵制的機會應募成為大明邊軍的。

“那就編練。”

“對參加編練且執行邊防安保之事的邊民,在編練與預警巡防期間發給補貼,若戰死,也給予撫卹。”

“你們議一下,制定一下補貼和撫卹標準。”

朱翊鈞說道。

“遵旨!”

這時,戚繼光又道:“啟奏陛下,剛才所提只是在加強邊備方面,對民、對夷的方略,對於邊軍還沒提,以臣之見,對於邊軍,需要一位能征善戰之將,能以主動出擊的方式,隨時對依舊有吞我中土野心、而不願接受新禮、接受漢化的個別虜酋進行鎮壓。”

“此將,你們樞密院推誰?”

朱翊鈞問道。

方逢時回道:“臣等推現已回京的徵蠻將軍李如松,他是北兵系邊將,又知北邊邊民軍戶內情,也常與夷丁接觸,其家族更是有不少人在韃靼瓦剌各部經商,有足夠的眼線,比南兵邊將更適合擔當此任。”

“眼下還沒有需要十萬大軍以上的大戰要打,讓他去做這事倒也適合。”

朱翊鈞說道。

“陛下說的是,李如松在緬甸機謀有餘,但明顯統籌不足,以至於讓莽應裡有機會撤到西邊,他完全可以都不用本人去攻達貢,而是策動暹羅揮兵數萬由其指揮,深入洞烏西部結寨斷其後路為妥,臣在其出京前讓其多思如何遠謀,但其明顯胸中韜略還是侷限在求一時大功,而忘為帥當謀大略!”

戚繼光這時言道。

朱翊鈞笑道:“那卿當在其進京後仔細再與他說說此事,天生就有大略的人少,還是需要人帶的。”

戚繼光拱手稱是。

……

李如松此時已在返京的路上,且已到了湖廣嶽州府境內。

而讓李如松為了完成朱翊鈞交待給他的要行到哪裡就要採風到哪裡,然後寫進密奏裡,也就在嶽州府城停靠時,而微服四處閒逛起來。

也因此,李如松得以看見有嶽州府城外有府衙兵丁在摧毀河邊溺嬰塔的一幕,進而問著一渡船船伕:“貴地也溺女嬰?”

“是的呢,不但溺女,還溺男!”

“沒辦法,養不活那麼多人。”

“但現在不一樣了,按兒女多寡決定要不要免役,結果大家不但不溺,反而去四處買嬰回來養!畢竟比起免役帶來的好處,養活幾個孩子算不了什麼。”

這船伕回後就笑道:“我兒媳現在又生了個女兒,我就沒捨得扔。”

李如松聽後便在回驛站後,給朱翊鈞寫密奏說:“朝廷以免役正民風,果有奇效,溺嬰之事大減,嶽州府衙已開始集中拆毀溺嬰之塔……”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時代

命中

雪狐計劃

金色的瓜and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