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在從張鯨這裡得知處置武清伯一家的聖旨下達後不久,李太后就派人來叫他過去。

朱翊鈞則來了李太后這裡:“母后!”

李太后道:“你外公的事,你可已知道了?”

朱翊鈞點首。

李太后道:“雖然他是皇親國戚,但也不能不有所懲處,但這畢竟關係到皇家威嚴,告訴內閣一聲,只罰俸吧。”

朱翊鈞直接回道:“母后,已經來不及了!”

李太后聽後眉頭一擰:“怎麼回事?聖旨已經下達了?”

朱翊鈞點首。

李太后聽後道:“內閣怎麼處理的?”

“外公被削爵,降為南京錦衣衛都指揮同知,帶俸回原籍閒住。大舅舅充軍發配去薊州,更赦放逐。”

朱翊鈞回道。

李太后當即站起身來,一臉怒容。

半晌後,李太后才又笑了起來:“這考成法推行後,彈章批覆的還真是快呢。”

李太后說後就厲聲問道:“誰批紅的?!”

張鯨這時忙跪了下來:“回娘娘,是老奴。”

“為什麼不先將此事稟告給你們皇爺?先問問你們皇爺的意思,再決定要不要按照內閣的票擬來?”

李太后嚴肅地問道。

張鯨回道:“因娘娘早有諭旨,要皇爺知道尊重內閣和司禮監的意見,尤其是要尊重元輔張先生的意見,所以只要是內閣的票擬,司禮監都是直接批紅的。”

“你倒是很聽話!”

李太后怒極反笑起來,道:“也不知道變通變通,這可是你們皇爺的外公,你就讓他內閣就這麼從嚴處置了?!”

“太后息怒!老奴甘願領罪!”

張鯨顫聲回道。

李太后倒是沒有明確表示要如何處置張鯨,因為她也不想落個直接干政的名聲,也就只是說道:“你倒是比當年的馮保還要聽他張居正的話!”

這時,朱翊鈞則問道:“母后,那要不要收回旨意,讓內閣重新擬旨。”

“那怎麼能行!君無戲言,聖旨豈有朝令夕改的道理,別人本來都還在孩視你呢,再這樣做,豈不更讓人輕視?!”

李太后夾槍帶棒地說後,就又道:“何況,讓你外公回原籍也好,省得在京城裡被人利用,你舅舅去邊鎮吃點苦也好,也省得在京裡被人帶壞,只是吩咐地方官員多看顧著些就行。”

接著,李太后又冷笑起來:“內閣還真是考慮得周全,他張先生也比霍光會處理國事呢。”

李太后說著又看向張鯨:“還有你們司禮監的人!也都頗賢明呢,一點也不擅權,只是別忘了自己的根在哪兒!”

“老奴謹記!”

張鯨故作懼怕地問道。

“我乏了!你們都離開吧。”

李太后說著就揮了揮手,然後就對自己身邊的人吩咐道:“準備些衣物吃食,給充軍的國舅爺帶去!”

朱翊鈞和張鯨回了乾清宮。

在朱翊鈞看來,李太后已經算是開始對司禮監和內閣不信任了,尤其是對內閣的張居正,都把張居正比喻成霍光了。

朱翊鈞現在就等著兩人的裂隙越來越大,以便於讓張居正更加的依賴自己來推行改革。

“你先回司禮監吧。”

朱翊鈞對張鯨吩咐一聲後就先回了自己的書房。

朱翊鈞的書房無召是不能隨便進來的,而也因此,朱翊鈞在書房的桉桌裡放了個小箱子,用鎖鎖了起來,鑰匙只有他自己有。

朱翊鈞現在趁著沒人開啟了這箱子,且取出了一個小本子,在有徐階、張四維等人名的一頁寫下了朱南雍的名字。

當晚。

從邊鎮回來的御史朱南雍進入了京師某深宅大院內。

朱南雍在進來後就來到了一著猩紅官袍常服的大員面前,拱手道:“閣老。”

這大員道:“陛下是仁德明君啊,相信張江陵是真的相信,為了表現自己的公允,讓張江陵決定如何處置武清伯。不過,張江陵到底是張江陵,還真的在踐行自己致君以堯舜、為社稷蒼生謀福祉這些聖人道理,竟連天子的人情也不考慮,想必這次的事,應該能在天子心裡種下將來清算他的因吧。”

朱南雍這時點了點頭道:“但武清伯被削爵勒令回原籍了,就不能再拿他做文章了。”

“而且,太后似也沒說什麼,就這麼雲澹風輕地接受了,陛下那裡更是沒什麼新的旨意。”

“江陵的權勢似乎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似乎太后和陛下還是沒有對他產生不滿,依舊很信任他。”

“有道是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登高必跌重,一個人權勢最大的時候就是最危險的時候。”

“當年嚴分宜倒臺前也是權勢最大的時候,大到連世廟都敢瞞了。結果沒等到先帝即位,就驟然被老先生取代了。”

“去告訴他們!越是這個時候越不要怕,最好鬧大些,讓太后和陛下看見,外朝不是都跟張居正一條心。”

這大員說道。

朱南雍聽後點頭稱是。

……

“先生,外公的事,內閣處理的很好,讓他回原籍待著是最好的安排。但母后本來的意思只是罰俸,不過在聽到說內閣已經讓他貶官爵回原籍後,倒也接受了,說這樣也好。”

次日文華殿。

朱翊鈞見到張居正後就與之說起武清伯的事來,以及李太后對這事的態度。

張居正聽後忙道:“太后處事分明,陛下亦不願因私廢公,是社稷蒼生之幸。”

朱翊鈞則又道:“朕有先生也是朕之幸,當然,朕能有兩位慈愛善教且明理的母后,更是朕之幸。”

“生母,朕要對事之以孝,嫡母也當如此;故朕想問問先生,可知道朕的嫡母仁聖太后之母族可有當褒獎之處,如有當奏來,予以封賞!”

“雖如今有皇戚犯事,但朕也不能就此真的冷落了皇戚。”

“陳家人倒安分守己,事國以忠,頗有可稱道之處,臣遵旨照辦,為其請封。”

張居正果斷地應了下來。

朱翊鈞點頭。

他讓這個時候讓張居正照顧陳家人,自然是為了讓陳太后喜歡,而避免將來因為改革進一步深入,兩宮太后一起來干預他靠張居正推行改制的事,讓兩宮太后先因各自孃家不同的命運產生不同的感受,進而才能產生對新政不同的觀感,使其最終不能聯合起來。

甚至,朱翊鈞可以靠嫡母壓制生母,畢竟生母比嫡母的權力控制慾要強得多。

有兩個太后其實比只有一個太后要好。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時代

命中

雪狐計劃

金色的瓜and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