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方法,哪怕是滅宋,問鼎中原的匈奴人也是在使用的,雖然從端平元年匈奴滅金,到延右元年元朝開科舉,元朝統治區域內曾歷經了一次長達八十年的停廢科舉。到元仁宗延右二年重開科舉後,元朝沿用了宋朝的三級考試製度。

元朝的科舉考試與宋朝極為類似,但同時也體現出了一定元朝的獨有特點,其中最為典型的特點,便是對於不同人群的區別對待。

元朝的鄉試其實就是唐宋的發解試,主要於各省舉辦,通常於八月舉辦,其中匈奴人、色目人只試經義、對策二場,漢人則加試一場,為賦與雜文各一篇,考試透過者被稱為舉人。

鄉試後,透過考試的三百名舉人,於次年二月前往京城參加會試,內容跟鄉試一樣,取進士百名,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各佔二十五名。

會試後,同年三月會舉行殿試,試策一道,蒙古、色目人的題目與漢人、南人不同。與宋朝不同的是,元朝後的殿試不再黜落,只是排定名次。殿試結果分左、右兩榜公佈,匈奴人、色目人五十名列右榜,元代以右為尊,漢人、南人五十名列左榜。其目的自然是保護匈奴、色目人的民族特權地位。

明太祖朱元章建立明朝後,於洪武三年開始科舉,後認為所取舉人進士少實才,又宣佈停罷科舉,直到洪武十五年才重新恢復,並於兩年後公佈了(科舉成式),就此奠定了明清長達五百多年的科舉制度。

明朝的科舉制度自下而上一共分為了分為五個等級。

童試。最為初級的考試,包括縣試和府試兩個階段的考試。縣試在各縣舉行,由知縣主持,一般在每年二月進行,連考五場。縣試透過後,四月參加由各府官員主持的府試,連考三場。透過了縣、府考試者,便可稱為“童生”。透過童試後,便表明你已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

院試。通常在府、州的“學院”舉行,又分為“歲試”、“科試”兩級。歲試是每年舉行的童生“入學”考試,錄取後即為“生員”,通稱“秀才”。科試則是對已在學校的秀才進行考試,成績優者方可參加下一級考選舉人的鄉試,成績劣者要受處罰甚至取消生員資格。只要考取了生員,也就是成為秀才,就算脫離了平民階層,可以擁有一些特權,例如受免丁糧,免役稅,又如司法特權,上堂不必下跪等等。

鄉試。又稱大比、秋闈,每三年舉行一次。鄉試三場,分別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明清鄉試錄取舉人名額由朝廷規定下達,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別為數十名到一百數十名不等,全國錄取總額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鄉試可以說是明清科舉最為重要也最為艱難的一關,畢竟透過之後便具有了做官資格。透過考試者被稱為舉人,舉人第一名則被稱為“解元”。

會試。通常在鄉試後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舉行,由京師禮部主持,因而又稱春闈、禮闈。會試三場的內容與鄉試一樣,明清每科會試錄取進士約二三百人。明清會試正榜以外一般還有副榜。錄入副榜的舉人雖不算進士,但可以授予學校教官或其他較低階官職,或吸收入國子監為監生,獲得國家一定的俸祿。

殿試。通常在會試後的一個月,即三月十五日舉行。殿試內容試時務策一道,試題由內閣大臣預擬數種,臨時呈皇帝圈定。明清殿試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狀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為一甲,算是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進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進士出身。三月二十五日,新進士和殿試官員在禮部享受御賜“恩榮宴”。宴後陸續進入封官任用階段。一甲的三名進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編修等清要之職,其餘進士往往還要進行一次館選或朝考,然後結合殿試名次,分別授予官職,優者亦進入翰林院。

而百里秀為何只要透過第一等級考試的童生,而不要秀才或者舉人,進士這樣的看似高知識人才呢!

這自然也是有百里秀的道理的,要知道,童生只是具備最基本的文化知識,也就是達到識字能看的懂文章的地步。

但是對於儒家的那一套聖人理論還是沒有學,這樣對於百里秀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這意味著其思想還沒有定型,沒有被儒家的那一套之乎者也給弄暈,因此他百里秀還能給其灌輸墨家的思想了。

在百里秀看來,這童生的文化程度充其量也就相當於現在小學畢業的程度,因此在看待問題的思想上還是能夠很好的改造成為墨家思想的。

當然了,百里秀也不會所有的童生都要的而是會進行一場入學考試的,只有透過了入學考試才會被百里秀收入墨家學院,最開始的時候百里秀也只打算收取金陵城內以及周邊不遠的童生。

當然百里秀的入學考試自然是靠一些簡單的數學,以及物理現象的題目,以此來觀察這些童生的觀察和判斷能力。

比如,百里秀給童生們準備的入學考試的一道物理題,其中的內容就是假如你站在一輛勻速行駛的馬車最後面的邊緣上。

然後你在這輛勻速行駛的馬車上面跳起來,自己落下來是會落在原地,還是會掉下馬車,如果掉下來請說出理由,如果沒有掉下來請說出理由。

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道而已,剩下的還有算數,或者在這個時代叫做術數。

當然在術數的題目當中自然也有比較麻煩的雞兔同籠子,只能看腳的這道古代經典的數學題了。

不過除了這些之外,百里秀還詢問了這些童生們是否願意做木匠的活,比如百里秀會讓這些童生每個人都用刀把木棍的一頭給削尖,雖然看著很簡單,可是意義卻是非凡。

百里秀之所以這樣做的目的自然是篩選掉那些自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童生。

之後,在經歷了三天的考試選拔當中,百里秀總算是比較高興的從一千個童生裡面選出了一百來個讓自己比較滿意的童生。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山河社稷圖【南瓶竹絮】

瓶佳佳

倚天屠龍記續

為伊畫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