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宋石輪的問話,第九兵團的副兵團長則是立即回答道:

“按照原定計劃距離古土裡外圍一百公里!”

宋石輪聽到這個距離之後覺得還是有些太遠了,不太利於發會做為預備隊的能力,所以就命令道:

“命令二十六軍火速向長津湖挺近五十公里!”

下達完這些軍的具體部署之後宋石輪就繼續說道:

“二十軍,二十七軍立刻進入戰鬥準備,於西線配合同時行動,二十七號下午四點三十分發動總攻!”

宋石輪的這番具體作戰部置自然會由電報向大渝洞的前線最高指揮部上報了。

然後再結果前線最高指揮部的檢查推敲,覺得沒有問題之後,才會讓宋石輪的這番部置實行下去,畢竟這可是十幾萬人的戰鬥,一個不好其傷亡都是數以萬計啊!

然而這些作戰命令的檢查本來應該是前線指揮部高層的事情,可是讓百里秀沒有想到的是他本來因為劉秘書在這路口等著他只是為了感謝一番他的救命之恩,但是劉i秘書之後居然說出了前線最高指揮讓他去指揮室。

於是百里秀就帶著一些疑惑再次來到了前線指揮室,當然這次的指揮室則是剛剛搭建好的簡陋的指揮室了,之前的指揮室在兩個多小時之前就已經變成一堆廢墟和木炭了。

百里秀來到新的指揮室之後,前線最高指揮就遞給了他有關於宋石輪對第九兵團的作戰佈置命令的電報。

百里秀接過來之後就帶著疑惑的表情看了一下,說實話,穿越之前本來就是一個有著超級精準天賦的普通人,那裡能看的明白這樣佈置的具體意思啊!

畢竟百里秀穿越之前又沒有專門的學過有關於大兵團作戰指揮的課程。

不過還好的是百里秀看不太懂也沒有關係,因為百里奚前世看過長津湖電影之後,為了瞭解長津湖之戰的整場戰鬥經過還專門在網上搜尋了一下相關的文章,全面瞭解了整個長津湖之戰當中的米軍和援潮軍的具體佈置以及作戰方向,可以說是從上帝視角觀看了長津湖之戰。

從歷史資料上面顯示,長津湖戰役從戰鬥層面上來講,打得並不算好,只能是戰略層面上的勝利。

至於是為什麼會導致這樣,這主要還是在援潮軍當中,有一個獅沒有完成目標作戰任務而導致最終只是達成戰略層面上的勝利。

而這個獅就是二十六軍的八十八獅了,所以這個獅在戰後就直接被撤銷了八十八獅的編號,並且還把獅長都直接撤職了。

那麼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使得二十六軍的八十八師卻被取消番號,獅長,甚至是團長,營長都受到處分了呢!

首先就得了解長津湖戰役發生在第二次戰役的東線,而最能體現第二次戰役的主戰場和援潮軍戰績的戰場是西線那一部分。對於米軍來說,西線才是他們的埋骨地。

一,米軍的部署:

米軍麥克阿澀發動鉗形攻勢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讓阿爾蒙德的美第十軍從東線長津湖西進【包括:美陸戰一師,三師,七師和南潮鮮偽第一軍(偽首都師和偽三師),約十萬人】;讓沃克的米第八集團軍從西線由清川江北進【包括:美第一軍(美第1師,軍27旅,南朝鮮偽1師),第9軍(美騎1師,美2師,美25師,土耳其旅),南朝鮮偽第2軍(偽6師、偽7師、偽9師),預備隊(英軍29旅,美空降187團),約22萬人】,最後在鴨綠江以南的武坪裡兩路合擊,圍殲援潮軍。

二,援潮軍部署

前線最高指揮根據情況,讓所有部隊放棄一切形式的阻擊和反擊,主動後撤三十公里,給米軍造成假象,好誘敵深入,然後再突然發起反擊,逐個擊破。

東線:由緊急入潮的第九兵團三個軍(20軍,26軍,27軍)12個獅約15萬人,在長津湖一帶利用地勢將東線敵人切成數段後全部殲滅。

西線:原東線42軍兩個獅調往西線,集中六個軍(38軍,39軍,40軍,42軍,50軍,66軍)18個獅,約23萬人,以運動戰痛擊美第八集團軍,迂迴穿插,逐個擊破,最大範圍地殲滅敵人。

潮鮮軍在敵後鐵源一帶破敵交通,配合正面作戰。

三,戰果及影響

這次戰役共殲敵萬人,其中美軍萬人,徹底粉碎了“聖誕節攻勢”,將敵人從鴨路江邊打回三八線,徹底扭轉了潮鮮戰局,贏得了抗米援潮戰爭戰略意義至為重大的一次勝利,在米國朝野上下引起劇烈震動。米國輿論界把米軍在潮鮮的失敗稱作“噩夢”“悲劇”,驚呼“這是米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

接下來我們就重點看看東線長津湖的情況:

志願軍第九兵團從冬南沿海急調入潮,向長津湖區域發起攻擊。兵團長宋石輪,更是一員身經百戰的老將,有豐富的作戰指揮經驗,在內戰中所率領的第十縱隊有著“排炮不動,必是十縱”的美譽,尤其擅長打阻擊戰。

第九兵團的20軍首先將古土裡、柳潭裡的敵軍和下碣隅裡的敵軍隔離,保障27軍殲滅柳潭裡,新興裡敵軍,堅決阻敵北援。同時,軍主力對下碣隅裡之敵實施突擊並殲滅之,另以一部分兵力攻殲倉裡之敵。27軍首先殲滅柳潭裡,新興裡敵軍,爾後協同20軍殲滅下碣隅裡的敵軍,並以一部分於西於水裡,小漢岱地區向赴戰嶺方向警戒,保障右翼安全。26軍位於臨江地區,為兵團預備隊,隨時準備向惠山鎮方向機動。

透過以上部署可以看出,就是讓20軍打穿插,27軍打攻堅,26軍作為預備隊。

顯然,當時的宋石輪等兵團高層,對於戰場形勢及戰略部署都胸有成竹,認為用兩個軍(20軍、27軍)10萬人打對手米陸戰一師為主的2、3萬人,完全沒有問題,符合我軍“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擊破”的一貫打法。

只不過想法是美好的,但是宋石輪卻是因為情報的原因誤判了對手的兵力數量。

前面說過,東線的“聯合米軍”是以米第十軍為主的兵團,包括南潮鮮偽軍兩個獅在內的5個獅,兵力在10萬人左右,比九兵團預計的兵力多出3倍還不止。

這就造成在整個長津湖區域內的多個戰場,我軍的兵力優勢不復存在,往往要面對更多的敵人。

比如:在柳潭裡是米陸戰一獅的2個團(約8000人)駐紮,而援潮軍情報認為只有一個團。隨後在79獅(約1萬人)的攻擊時,兵力比變成1:,兵力上完全沒了優勢,更何況米軍的裝備比援潮軍好太多了,飛機、坦克、大炮及重機槍簡直是數不勝數。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革命軍委員會

遊厲江湖的小生

穿越大秦:我靠手機逆轉國運

三個土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