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幫誰?

這個念頭在趙匡胤腦海中一閃而過,但很快就不去想他了。

豁達一笑,趙匡胤說道:“回去告訴石兄弟,某一定準時赴約。”

石守信會幫誰,趙匡胤無法確定,但他清楚當前最重要的是殿前司的穩定。

石守信在殿前司有一定威望,他特地相約,若自己不去,影響不好。

何況就現在的情況,羅幼度必然是自己勁敵。指不定未來會有針鋒相對之日,石守信就算不幫自己,也別幫著對方對付自己。

保持關係,至少能夠令之處於中立地位。

就在送請帖的管家離去不久,趙匡義快步走了進來,一臉興奮。

“兄長!”

趙匡義皺眉問道:“剛剛路上看到了黃管事,石守信找兄長有事?”

他對石守信這個“叛徒”可沒有半點好感。

趙匡胤隨口一說道:“請我去喝酒的,不管他。”

他不願意多說,看著忙前忙後的弟弟,感慨道:“這些天辛苦你了……”

他手下並非沒有謀士,有苗廣義、楚昭輔,但楚昭輔不敢深信,而苗廣義重陽謀而不是權謀,反倒是自己這個年紀輕輕的弟弟,辦起事來遊刃有餘,手段老辣,好似混跡官場多年的老油條一樣,給了自己莫大的幫助。

趙匡義說道:“你我兄弟,貧富一體,何分彼此?”

趙匡胤頷首道:“說的是,陛下多日未出文德殿,情況不容樂觀。你我兄弟,拼搏一把,就算走不到想象中的那一步,搏個王位也好。到時候,我正你副,去個富饒的地方稱王稱霸,也好過在這京中聽婦人、孩童以及文人的臉色。”

趙匡義聽趙匡胤這麼一說,心知自己這位兄長,對於即將回師的羅幼度還是有幾分忌憚的,已經想過後路了。

趙匡義道:“兄長何必懼那羅幼度,弟先前與母親閒聊,意外得到啟發。兄長不是說,範質有些反常?”

相比趙匡義的自信,趙匡胤多了幾分理性。

他分析過自己手上的力量,除非義社的兄弟以及他趙家這些年累積下來的人脈都選擇站他這邊,他才有一定的把握搞定羅幼度。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在自己沒有獲得一定優勢之前,人脈的存在,只能作為威勢而用,並不能依賴指望。

可就算明知對上羅幼度的勝算不大,趙匡胤依舊不甘心屈居他之下,不想當第二個張永德,怎麼樣也得搏一搏。

實在不行外放去當一個小諸侯也好,也比在京師膈應人。

趙匡胤回應道:“我派人去調查過,範質、王著兩人多次因為意見不合爭論不止。我聽王德均說,陛下有心多添一位輔宰,多半就是這個王著。”

“也難怪範質會做小人樣,就王著這個脾氣。一個翰林學士都敢跟範質這兩朝輔宰吵得不可開交,真讓他當上這宰相,那可有的吵了。本以為是個有用的訊息,結果不過是文人間的鉤心鬥角罷了。”

現在樞密院改制,範質又掌議政廳又掌樞密院。

範質、王溥的地位一下子就上來了。

趙匡胤想著若有機會,結個善緣,不想就是兩個文人的互看不順眼,他也不便於摻和,總不能去將王著打一頓吧。

趙匡義搖頭道:“兄長這麼想就錯了,王著是翰林學士,他跟範質針鋒相對。世人會說,範質有宰相度量,對他的名聲不會有任何損害。可一旦王著也當了宰相,兩個宰相爭得面紅耳赤,那就是對範質這個首相權威的一種挑釁。”

趙匡胤眼睛一亮,說道:“這個王著嗜酒如命,我們安排幾個地痞,跟他大鬧一場,弄出一個醜事來。想必官家也不會讓這樣的人當一國之相吧?我們幫著範質解決這後患!也許能夠與之交好,共同進退。”

趙匡義神秘笑著道:“兄長可又錯了!”

趙匡胤皺眉道:“好了,三郎,別賣關子了。為兄才智確實比不上你,快快說來,錯在哪了。”

趙匡義道:“這也是母親提醒我的,我們都忽視了一點。我們一直將羅幼度視為對手,但其實最忌憚羅幼度的,不是我們,而是範質……”

“今時不同往日了,兄長!在官家的安排下,宰相的地位有了實質性的提升。”

“範質這位文臣之首,不但統領著文官,還擁有調命禁軍的權力。”

“而羅幼度呢?”

“他是武臣之首,戰功卓越,我朝無人可比。”

趙匡胤聽自己弟弟如此說羅幼度,心底有些酸澀,卻也不得不承認,確實如此。

趙匡義繼續道:“除了這些,羅幼度還是皇后的妹婿,未來天子的姨父。羅幼度並非純粹的武將,他文武兼之,文事幹的半點不差。出仕開封府時,在廬州管三州百姓時,都展現了非凡的能力。”

“這種允文允武的外戚,必然會得到符皇后的重用。”

“符皇后會如陛下一樣,不讓全才的羅幼度插手文事嗎?”

“一旦羅幼度插手文事,範質這個百官之首,能坐得穩?”

“範質現在是手握文武事的百官之首了,面對能夠威脅他地位的羅幼度,兄長說,他會無動於衷嗎?”

“兄長髮現沒有,已經有不少的武臣受到範質地邀約了。”

“如果弟所料不差,範質是想趁著羅幼度未至,拉攏一些武臣,可以防備外戚為禍。”

趙匡胤眼睛越來越亮,拍掌笑道:“我懂了,範質是文官之首,羅幼度是武官之首。他們才是一級,為兄嘛,低人一等。不能與範質談條件,直接依附在他的庇佑之下。讓他去跟羅幼度爭,他有調兵權,咱們手上有兵。這老王八在官家的庇佑下,有了一點地位,便分不清主次了?也罷,就讓他猖狂一段時間。”

趙匡義道:“我也是這個意思。”

**********

議政廳。

範質坐在上首,皺眉沉思。

王溥說道:“李昉此人如何?此人是前朝進士及第,在我朝出任屯田郎中、翰林學士,政績斐然。薊州那邊為契丹侵佔多年,不服王化,需要遣一德才兼備之士教化百姓。李昉寬厚溫和,有君子之風,可擔此重任。”

一般而言,刺史大多是武將擔任的,只有極少個人才讓文臣擔此重擔。

不過隨著文臣的地位提升,尤其是他們三宰相權兼文武,一致認為可以嘗試讓文臣擔任刺史。

畢竟武夫哪裡會治理州府?

這動腦子的活,還得他們文人來幹。

這一次正好利用幽燕百姓不服王化為理由,試探一下武臣的反應。

然後一步步的提高文臣擔任刺史的頻率,漸漸地在新朝取得主動權。

魏仁浦說道:“我覺得可以!此人之名,我聽說過,確實是個幹吏。”

王溥看向上首的範質。

見他在發呆,王溥叫了一聲:“文素兄?文素兄……”

王溥提高了分貝。

“啊!”範質反應了過來:“怎麼了?”

王溥道:“我們在商討薊州刺史的人選呢,我提議李昉,道濟也覺得合適。”

“哦!”範質應道:“你們覺得合適,自然沒有問題,就他吧。”

王溥皺眉道:“文素兄這是怎麼了?最近見你魂不守舍的?可是身體不適?”

範質一臉肅容,微微搖頭說道:“不是,是聖人最近批閱的奏章,讓某有了一種不祥的感覺。”

王溥臉色一沉,沒有說話。

魏仁浦向來正直,訝然道:“某覺得很好啊!聖人不愧賢后之名,她批閱奏章,給出的看法很有見地,讓人欣喜。”

範質反問道:“道濟不覺得聖人過於主見了?”

魏仁浦嚴肅道:“範相公,這是什麼意思?”

範質揮了揮手道:“道濟不用動怒,你聽我慢慢說來。聖人還未垂簾聽政,只是陛下暫時處理不了政務,她從旁協助。然而她對我們審批的奏章,多有看法。尤其是安排文臣為刺史,很不情願。”

魏仁浦道:“這也合乎情理吧!”

範質道:“可若此時羅統軍在此,道濟以為聖人還會向我們妥協?”

魏仁浦聽明白了,說道:“文素兄是擔心重蹈外戚獨大的覆轍?”

範質一臉正義凜然地說道:“然也,聖人過於主見,想必會是一代賢后。由她垂簾聽政,教導晉王,確實是我大周之幸。可若聖人背景過於強勢,上有父親魏王,下有功勳卓著的羅統軍,這份外戚之力。即便是漢朝也難找出第二例了,確實可怖。”

魏仁浦搖頭道:“不會的,文素兄多慮了。魏王未奉詔不得入京,天雄軍也不比以往。萬餘兵馬,焉能是十數萬禁軍之敵?至於羅統軍,那是何等人物,豈會做出危害朝廷之事?”

範質緊皺著眉頭長嘆道:“或許是我多慮了。某就怕我朝也出現一個梁冀、王莽……”

魏仁浦怒道:“文素兄慎言,羅統軍無論如何也不至於跟梁冀、王莽之流相提並論。”

範質見一時說服不了魏仁浦,也不再說了,暗暗焦慮。

就符皇后當前的表現,明顯不會對自己言聽計從,自己才是百官之首,真要讓一個武臣踩到頭上?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我孟獲不想被七擒七縱

糊糊味的糊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