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黑色的防暴服,帶有皮靴、護腿、防刺服、肩甲、臂甲、防刺手套和頭盔,左手是一面直徑兩尺的鋁合金防暴盾牌,右手是一把兩尺長的手斧。

所有元件上還有一個白色的圓圈,裡面寫著繁體“張”字。

三十五個渾身黑色裝備的人,分成五排整齊的站在院子裡,讓張守言感到萬分的滿意。

拼夕夕上一套防暴服才560,戴頭盔的話700,鋁合金防暴盾牌才50塊一面,手斧70,加上水壺、揹包和匕首,裝備一名家丁只需要八百八十塊。

在明末時期養一些家丁無所謂,但是私藏甲胃卻是大罪。

張守言之所以敢讓家丁們這麼裝備起來,就是在因為進入十一月下旬之後,楊嗣昌對包圍圈裡的流民軍展開了圍剿,同時下令讓各縣籌集軍資和人員自守,避免被漏網之魚突襲。

而負責興山縣流民事務的張守言也得到了指令,讓他在流民中組織民壯,以彈壓可能存在的暴動,為了照顧老鄉,還特意給他分配了三十多副半舊的紙甲。

這些紙甲在各軍中是緊俏的硬通貨,楊嗣昌的老家人只是讓人帶了個話,張守言就痛快的在簽收單上按了手印,那些紙甲剛出襄陽的庫房就進了楊嗣昌老家人的私庫。

反正張守言是看不上這些紙甲的,他索性給家丁們換上在拼夕夕上買來的裝備。

至於民壯的事,張守言早有準備。

他準備將每一千個流民劃作一個流民營,按照他劃分的區域在縣城外居住,但凡願意進入流民營的人,每日可得兩碗稀粥。

最後一共劃出了二十一個流民營。

而每個流民營裡,他準備選出五十個聲譽好的良家子弟來充做民壯隊,每人每日可吃兩碗稠粥和兩個饅頭,每三日還有一塊肥肉。

每個民壯隊的隊長都由他手下的家丁來充當,每個民壯都將配備一根八尺長的實木棍子,除了日常巡視流民營之外,還必須接受一定的訓練。

完成這一切工作,張守言只花了十一天,這讓前輩廖宗卿對張守言大加讚賞,多次向東主寫信說張守言有大才云云。

張守言在魏驢子的護衛下陪著廖宗卿在一處流民營裡巡視。

天氣漸冷,流民們挖了無數的地穴窩棚來居住,興山縣附近的樹木幾乎被採伐一空,全部被用來燒火取暖。

“幸而一直天旱無雨,否則這些窩棚根本住不下人,”張守言看了看天色,顯得有些憂心忡忡。

廖宗卿卻搖頭嘆氣:“信之你是希望不要有雨雪到來,免得這些流民遭災。可我卻是盼雨雪如斷秋水啊!半年來無雨無雪,今年本就欠收,到了來年也定然是荒年,這全縣上下都快沒個活路了!”

兩人正談著,遠遠看見一隊民壯挑著從山間砍伐的木柴進了營地。

廖宗卿笑著對著張守言拱拱手:“多虧信之弄來如此多的斧頭,不然這兩萬多人早凍傷了一半。我聽督師幕中友人說起,這諸縣之中僅我興山一縣死人最少,督師對此大為感慨啊。”

張守言有楊嗣昌的老家人通風報信,訊息比廖宗卿還要靈通幾分。

他拱手對廖宗卿笑道:“廖兄莫要謙虛,督師舉薦廖兄為官的摺子都已經寫好了。只等諸將拿下獻賊,便會一起遞入京中,我這裡先行給廖兄道賀了!”

“哈哈哈哈,”提到這一點廖宗卿也忍不住樂了起來,他與張守言都是舉人出身,這一次經楊嗣昌舉薦,八成會被委為中縣甚至上縣的縣令,他也算是在楊嗣昌的幕府裡熬出了頭。

“信之莫要說我,你捐幾萬兩銀子的事上達天聽,這加封承事郎的旨意怕是這幾天就要縣中,為兄也先向信之道賀了!”

兩人互相恭維了一番,這才離開了流民營。

張守言離開時,微笑的回頭看了一眼那些腰懸木柄生鐵斧頭的民壯和曬在營地裡的各種竹子。

他要求民壯們每人每日要砍一捆柴,不僅僅是為了給流民們取暖,更是為了讓民壯們熟悉如何使用斧頭,一個砍慣柴的人自然也知道該怎麼用斧頭砍人。

流民營裡只准燒木頭和樹枝,至於那些竹子,他只讓各營的人曬著,然後切成小塊留下。

如今在流民營裡施粥的人早就換成了張家的僕人,也就是那些家丁的家人。

每天施粥的時候,他們都會向流民們宣導:“朝廷的粗糧早放完了,這一個月來你們吃的都是張老爺施展的米!”

流民們每次聽到都會附和念一聲“張老爺公侯萬代”。

這話還不是虛情假意的,雖然每天只能喝個小半飽,但是張老爺施的粥卻是香甜的大白粥,只要不亂動彈,一天倒是好熬過去。

張守言施粥的米是從網上批發的碎陳米,一般是用來製作飼料用。

他一口氣批發了一百五十噸,單價才3000塊一噸,足夠繼續供應這兩萬人到明年二月份。

進入十二月,張獻忠與羅汝才愈發缺糧,運動也愈發頻繁,急於跳出包圍圈。

一些流賊的小股隊伍紛紛離開張羅兩人的大隊,意圖穿過官軍封鎖的薄弱處。

官軍包圍圈周邊各縣接連出現了好幾起小股流賊翻山越嶺衝入縣中劫掠的事件,一時間各地風聲鶴唳。

十二月十八,與流賊隔著整整一個神農架地區的興山縣也接到了來自襄陽行營的命令。

廖宗卿即刻起封閉四門,組織縣中百姓協防縣城。

而新晉承事郎張守言,即刻率興山縣中所有流民往東南夷陵方向轉移,斷不可為流賊所乘藉機壯大軍勢。

其實襄陽行營的命令來的有點晚,按照興山縣縣誌的記載,一股“近乎千人”的流賊正在穿越神農架,並會在十二月二十日夜間襲擊興山縣。

在歷史上這股流賊襲擊興山縣未果,但是卻成功裹挾了城外的萬餘流民,一直衝到了夷陵的附近才掉頭向四川進發,最終在巴東附近潰散。

張守言沒有提前告訴廖宗卿,而是藉著流民拔營的機會,把所有的民壯都聚集了起來。

經過一個多月的訓練,在家丁們的棍棒教導下,民壯們的佇列總算有了點看頭。

張守言讓上千民壯聚集在一起,演練了一回如何應對賊軍襲擊流民隊伍。

廖宗卿看的津津有味:“不想信之還會練軍?!”

“一群手持長棍的民夫而已,徒具其型罷了。”

民壯們分散回營,張守言陪著廖宗卿正準備回縣城。

就在這個時候,張守言派到北方山中“狩獵”的幾個獵戶飛一般的逃了回來。

“大事不好,有上千賊軍正在開出神農架,向縣城方向殺來。”

廖宗卿聞訊一時面如土色,只把眼睛看著張守言。

“廖兄!請立即組織縣民上城據守,我帶民壯去攔一攔,所有流民營會立即拔營東去!”

“信之定要小心在意!”廖宗卿帶著一眾魂不守舍的衙役立即離去。

待廖宗卿走後,張守言反而笑了起來,他對家丁們吩咐道。

“告訴各流民營全部按營不動,按照我之前的吩咐準備起來!”

二十一名家丁立即領命而去。

各民壯隊隊長回到流民營內,立即讓婦人們把早就準備好的竹片穿起來,組成一套套竹片甲背心,給每位民壯披上,五十個圓木帶柄鍋蓋分到了每個民壯的手裡,加上每人一把木柄生鐵斧頭,民壯們立即完成了從民壯到民兵的轉變。

雖然都有些慌亂,但是上千民壯都依照命令再次聚集了起來。

這也是張守言選擇有家有口、身家清白的青壯充當民壯的原因,只要流民營按營不動,這些民壯為了身後的家人只能死戰。

早在幾個月前,張守言就選好了交戰的地點。

這是一處狹窄的谷地,是從神農架進入興山縣平原地區的必經之路,名叫檀木灣。

民壯們列隊經過潮水河上的木橋,背對潮水河在檀木灣的草地上列陣,二百五十人為一列,一共四列,緩緩的開到了檀木灣中段的山坡頂部。

然後在坡頂的反斜面開始戰前修整。

張守言站在山坡上用望遠鏡看著遠方,山林裡稀稀拉拉的湧出了一些蓬頭垢面的人,有的手裡拿著大刀片子,有的拿著長槍,更多的是拿著木棍和菜刀,領頭的是一個披著半身甲的大漢,揮舞著一把大刀。

當一千多號人亂哄哄的都走出了林子,張守言這才放下了心來。

對方只有兩個弓手!其中一個還是獵戶用的土弓。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盜墓:我與妹妹一同穿越

寞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