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再怎麼樣,“張大勺”在原料上的追求,也比不上他在製作環節所下的功夫。

說句實話,儘管做菜的大廚灶臺前站定,宛如名角登臺一樣操弄鍋鏟的高光時刻,是屬於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精彩。

但這十年功才能練就的精彩一分鐘,在一道菜餚的成功因素裡,也只佔極少的一部分。

因為一個真正的名廚,除了懂得極為高超的灶上技巧之外,更懂得怎麼妥善得法的處理原材料。

像“張大勺”把原材料拿到手之後,隨後要認真去做的事兒就多了去了。

應該怎麼拾掇,怎麼洗,怎麼擇,怎麼切,怎麼做,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在製作過程中是煮還是蒸,是抄還是炸,要求什麼火候。

用旺火還是微火,又或是微火旺火交替。

甚至用什麼鍋,用什麼刀,用柴火還是煤火,幾乎全是有關細節的處理。

那都是常人既不懂得,也看不到的學問。

舉個例子來說,因為寧衛民和張士慧總是“每週一蹭”。

時間久了,他們難免不好意思。

有時候也會主動張羅,要幫“張大勺”乾點雜活,充當個廚工幫幫忙什麼的。

萬萬沒想到,他們的好意卻每一次都碰了軟釘子。

老爺子就一個態度,說他們只需把買菜的錢出了就行。

甚至連菜都不讓他們洗,連碗都不讓他們刷。

開始寧衛民和張士慧還覺得挺美的,認為老爺子挺拿他們當回事,不願勞動他們的大駕。

可時間長了,他們慢慢才搞明白。

原來這老爺子居然是嫌棄他們用香胰子洗過的手去洗菜,會讓菜沾染上不該有的味道。

外加也看不上他們的手耐不得熱鹼水,擔心溫度不夠刷出的來的碗盤,油膩無法盡去。

這些可是“張大勺”萬萬忍受不了的。

瞧瞧,都能苛刻到這個份兒上。

要按張士慧私下裡的話說,“這“張大勺”肯定有潔癖。

一個廚子對待衛生問題,居然比當大夫的都過分,那不是有毛病嗎?”

可問題是,還恰恰就得是這種一心要走極端,把事情非要做到極致的怪人,才能創造出令人驚歎的美味啊。

就在今年的四月間,“張大勺”曾求了寧衛民一件事,要他幫忙從天壇公園緊急弄批松枝來燒火用,多多益善。

老爺子難得開口一次,寧衛民當然要幫這個忙。

於是跟天壇園方管園丁的人知會了一聲,兩天之內就從園內運來了堆積如山的松枝,把黃化門的小院空間填充了四分之一。

寧衛民原以為“張大勺”是為了做什麼吃食,填入灶內烈焰蒸騰地猛燒。

卻沒想到只猜對了一半,“張大勺”竟然是在當院只冒煙不出火地慢燃。

而他製作的食物也有些出乎人的意料。

是松樹枝上架鐵箅子,箅子上擺著他灌製的肉腸。

跟街上賣的香腸完全不同,“張大勺”灌的腸是在鍋裡煮熟以後才上箅子燻的,並且只能用純粹的松枝燻。

按時間算,一批腸至少要慢慢熏製三四天才能入味。

這活兒說起來可麻煩極了,熬人熬大發了。

雖說不用怎麼管它們,腸在煙中,順其自然。

但因為一次性要做五十公斤的肉腸。

看火,添枝,晝夜不間斷的燻,都得要人看著盯著。

結果這位張大勺啊,一個性如烈火急脾氣的人。

居然就這麼溜溜的坐在院裡守著日月,耐著性子挨著煙燻火烤,眼睜睜的看著他的松腸完成。

近百個鐘頭的嫋嫋青煙,完全讓松枝的清香與肉腸融合在一起。

為答謝人情,“張大勺”送了寧衛民和喬萬林一人兩斤松腸。

他們食之如天上珍饈。

就連康術德嚐了寧衛民帶回去的都說好,認為是人間難得的至味。

這樣的手段又豈能讓人不服啊?很快寧衛民更是吃驚的得知,“張大勺”還憑藉這批肉腸為“北極熊”立了大功,幫了廠裡的大忙。

敢情這事起因都在“北極熊”的公事上了。

廠裡想要增加生產車間,買更先進的冷飲裝置,就需要不菲的外匯額度。

偏偏“北極熊”的申請與兄弟單位義利食品廠的外匯申請撞了車。

那上頭只能批一個,另一個就只能委屈點用國產裝置。

於是兩個廠就開始了公關的角逐。

私下送送禮,拉拉關係,當然免不了,可難也就難在這兒了。

禮重了,上級怕擔責不敢收。

興許還會認為底下搞不正之風,妄圖腐蝕領導。

可禮輕了呢,又有點拿不出手。

底下人也擔心會不會讓上級心裡怪罪。

而且送誰多,送誰少,也是很講究的,弄不好就要開罪人。

所以“北極熊”的廠長簡直愁壞了。

多虧有“張大勺”主動請纓,出了這麼個好主意,他才有了這批松腸去送人。

不用說啊,這玩意送禮當然是再合適不過的。

外面買不到,還是肉製品,既顯得有情有義,價值也恰到好處。

關鍵是味道絕倫啊,就沒有人吃過之後不說好的。

以至於不少品嚐過的領導都主動打來電話,想再要一些。

甚至還有無意中沾了點光,品嚐過後慕名而來的人。

為此“張大勺”不得不又再次勞作了幾天,熏製了一批出來替廠子送人情。

幸好松枝倒是管夠。

就這樣,“北極熊”最終如願以償的新增了生產線,而義利廠就只能看著眼紅了。

“北極熊”連廠裡的宣傳口號都改了,現在廠裡宣傳的方向,是產值向億元大關衝刺。

這不能不說,“張大勺”自制的松腸就是“北極熊”的公關神器啊。

義利廠怕是做夢也想不到,他們其實是敗在了一個廚子的手下。

然而最絕的是,作為一名廚師,“張大勺”並不僅僅只會動手,他還會動口呢。

每當做完菜之後落座的一刻起,“張大勺”的魅力可不會就此消失,反倒會加倍的增加。

因為老爺子對飲食文化體會至深,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

他對各地的名廚名館瞭如指掌,對美味佳餚品評頭頭是道。

對於各種名菜的由來和歷史淵源,都能說出個一二三。

這些肚子裡的真東西,的確能讓人聽了長學問,長見識。

甚至連人生的哲理,這老頭都能借助食物,用逗悶子的俏皮話給點出來。

比方說油條,他就會說,不受煎熬,就不會成熟。

總受煎熬,會成為老油條。

饅頭呢?渺小時,比較充實。

偉大後,就變得空虛。

麵條?想成功,總得靠人拉你一把。

餃子?臉皮太厚就不是好東西。

汽水?得多鎮鎮,到時候了,總歸有讓你冒泡的時侯。

蒸螃蟹?大紅之日,便是大悲之時。

豆腐?關鍵階段,需要點化。

窩頭?做人還是留個心眼好……說真的,這些調侃可不光聽著可樂,細一琢磨,還挺符合世情百態的。

那想想看吧,這麼一位廚師,哪怕沒親眼見他做過名貴的山珍海味。

可誰還能說他不是廚行裡的高人?沒有一派宗師的大家風範?但話又說回來了,最大的問題是說動這樣的高人,出山相助也難啊。

因為成就其技藝的性情決定了這樣的人,必定執拗,認死理,脾氣大,對自己的手藝自信且驕傲的。

說白了,也就是有自己的主心骨,認準了就會一條道走到黑,而且不大容易為金錢所動。

那麼假如老爺子心甘情願,當然一切都好說。

可要是不樂意,絕對是給軟釘子碰,怕是八匹馬也拉不回,說破了大天去也沒用。

到底怎麼才能這尊神搬動呢?寧衛民的心裡也是真沒底啊。

要知道,悟一個人如同蹚一條河,都蹚到了,才知道水性。

“張大勺”身上的藏著的事兒肯定不少。

可他既不敢問,也沒法問,自然沒法做針對性的有效應對。

唯一的可行之計,也就是動之以情了,待之以誠了。

寧衛民只有盼著自己的誠心誠意,盼著彼此相處這麼久的交情,能軟化這個怪老頭。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離婚後,她成了大佬心尖寵

點點蘭

全球遊戲:我是優雅的謎語人

老陰陽人了

不科學的御靈使

煤灶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