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來人往,川流不息。

“……洪師傅他們正在重新設計路線,改動可能比較大,我們暫時先按兵不動……”“那我們總不能什麼事情都不做吧?”

“當然不是,我們需要和燈光組、特效組確認一下色彩渲染,導演說了……”亂中有序,生機勃勃。

“……線條,導演強調應該突出線條,曹笙,你動作延伸感再明顯一些,柔和太極的感覺.”

“可是,再延伸的話,動作就不夠乾脆利落.”

“沒有關係,導演說這裡中景和全景的視角會更多,特寫相對少一些……”專心致志,熱火朝天。

“蘭川白天的光線是散開來的,我覺得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樣的效果,開啟視野,和‘突襲’系列劃清界限.”

“但是,蘭川城市的基礎色調是淺色,如果我們的調色可以增加色彩對比度,畫面可能就會顯得廉價.”

全情投入,腳不沾地。

整個攝影棚,角角落落都能夠感受到繁忙的工作氣息,靈感的碰撞在腦海裡形成風暴,整個世界都變得斑斕起來。

江士奇,大開眼界。

倒不是說“第一次”,在今天以前,江士奇也參觀過數不勝數的劇組,甚至還旁觀過電影的拍攝工作。

人人都說,電影是魔法,灑下魔法粉末就能夠將平平無奇的東西組建在一起,最後演變成為一個全新世界。

真正親眼見證電影拍攝現場的時候,江士奇卻很難形容自己的心情:一方面,所有想法和概念全部都被打破,因為揭開魔法面紗之後的真相,往往顯得樸素,乃至於簡陋。

另一方面,也正是因為見證了那些平平無奇的現場,電影上映時的成品所帶來的衝擊力也是更強勁的。

也許,一半一半?就好像魔術揭秘一樣。

有些人看破魔術背後的秘密之後,也就失去了興趣,似乎認為“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有些人看破之後,卻反而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因為魔術就是一個表演藝術,解密並不是關鍵,魔術師的表演才是。

參觀片場,總是一次充滿無數可能的探險。

今天,真正讓江士奇無法抑制好奇和亢奮的,是陸潛的片場——對!這是“死侍”的彩排片場。

當然,江士奇已經提前知曉,這裡只是彩排現場,“死侍”的真正拍攝將盡可能實地完成。

儘管如此,江士奇依舊充滿期待。

果然!江士奇沒有失望,哪怕只是進入攝影棚的一小段路走過來,就能夠感受到各個部門靈感碰撞的洶湧。

宛若煙花朵朵盛開!連帶著,江士奇也跟著一起雀躍起來——名不虛傳!一直以來,陸潛始終披著神秘面紗,即使成名之後,“突襲2”和“愛人”劇組也始終低調,沒有任何物料,以至於人們對陸潛的劇組產生諸多猜測,去年年末的連續事件更是讓陸潛渾身上下充滿了光環。

“陸潛神話”到底是如何鑄就的?低成本作品在陸潛手中是如何閃閃發光的?那些奇思妙想的鏡頭是如何誕生的?陸潛是如何調教演員的?為什麼不同演員在陸潛的電影裡總是能夠找到最合適的形象?劇組其他部分呢?陸潛又是如何將不同部門整合起來,碰撞出驚豔火花的呢?人人都說陸潛是天才,又到底如何體現呢?劇組,是否隱藏著什麼秘密?現在,神秘面紗終於在眼前揭開,江士奇很難很難壓制自己的情緒,心臟的跳動幾乎就要炸裂開來。

時間,往回撥動二十四個小時——藍鯨影業和雷鳴經紀一前一後展開動作,訊息轉眼之間就在行業內部傳播開來:“突襲2”的宣傳,陸潛準備親自上陣。

轟!整個蘭川頓時炸鍋,方方面面看來,藍鯨影業準備放手一搏了,進一步將“突襲2”的票房熱潮引爆,甚至出動陸潛登場。

從前期宣傳到首映式再到後續宣傳全部缺席的陸潛,專心致志潛心製作“死侍”的陸潛,居然被說動了。

沒有人願意錯過。

一番刺刀見紅的激烈競爭,“娛樂週刊”脫穎而出。

一陣譁然。

但認真想想,卻並不意外。

也許,“娛樂週刊”並不是最權威最大牌的媒體,但是沒有人應該忘記,當初譚蕭事件裡,正是江士奇勇敢地打破封鎖,和陸潛展開一次直播,讓陸潛坦然誠懇地面對窮兇極惡的網友,這才扭轉了局面。

而且,在那之後,“娛樂週刊”和陸潛的關係就一直保持得不錯,難得一見地,他們對陸潛的報道都是正面的。

江士奇親自出馬,說服喻劭,爭取到了機會,這才打破群雄爭霸的混戰局面。

在其他競爭者看來,“娛樂週刊”完全就是憑藉著江士奇和陸潛的私人交情拿到採訪機會的——抱怨,不斷。

既然已經內定“娛樂週刊”,那麼藍鯨影業和雷鳴經紀又為什麼要放出訊息?直接和江士奇聯絡就好了,不是嗎?結果導致他們空歡喜白忙碌一場,這不是瞎折騰嗎?喻劭方面始終沒有解釋。

一直到後來,“八毫米”爆料,“娛樂週刊”能夠拿到這次採訪機會,並不是依靠交情,他們制定了一個詳細提案,並且先後向喻劭和修仲鈞做了兩次報告展示,兩次都透過之後,這才拿到了這次採訪機會。

參與報告展示的,一共就只有三家媒體。

至於其他人?他們從一開始就認為,這件事應該是“人脈之爭”,畢竟也就是一次宣傳活動而已,何必花費心思重新擬定宣傳方案呢?全部紛紛試圖透過私人交情打通脈絡,根本就沒有在“工作”本身上花費太多功夫。

然而,根據“八毫米”的內線訊息來看,陸潛對於宣傳活動制定了嚴格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事情就不會發生,這也是最後三家報告展示的媒體能夠進入視線的原因,同樣也是“娛樂週刊”脫穎而出的原因。

出局,不應該責怪江士奇和陸潛的私人交情,而應該檢討自己的工作態度和誠意——從一開始,雷鳴經紀和藍鯨影業聯絡媒體的時候,就已經提出嚴格要求,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真讀題的。

後來,“娛樂週刊”刊登專訪內容的時候,也證實了“八毫米”的爆料,方方面面都能夠看出來:他們真正做了功課的。

那麼,“娛樂週刊”到底制定了什麼策略,說服了雷鳴經紀和藍鯨影業呢?關鍵詞:幕後花絮。

看似簡單,實則內藏心思,顯然“娛樂週刊”確確實實經過頭腦風暴構思了整個方案。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好錢途

唐家四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