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現象,從什麼時候開始,大眾媒體甚至比專業媒體還要嚴格?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正義曙光”沒有能夠滿足人們對這部電影任何形式的期待,不同需求不同審美不同定位,全方位都沒有能夠滿足。

於是,美味佳餚的分數難得一見地低於媒體綜評,而且是全方位崩盤。

於是,青竹評分基本就依靠狂熱粉絲刷分,“正義曙光”一秒變成流量藝人作品,施文勳也贏得了流量導演第一人的“美稱”,但也還是沒有控制住分數雪崩的趨勢。

於是,影院分數如同預期般地,成為一個笑話,但認真想想,比起其他分數來說,反而是影院分數在預料之中——本來,施文勳的作品就不是快節奏的爆米花,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吸引力有限,影院分數必然不高。

目前為止,施文勳的作品序列裡,“守望塵世”、“三佰”等等,影院分數都表現平平,基本和爆米花無緣。

但關鍵就在於,一部電影想要在票房方面迎來井噴,影院分數恰恰是最重要的參考資料,比起其他資料都更加重要,因為這代表觀眾走進電影院觀看的意願,同時也代表最基礎最廣大觀眾的喜好。

一般來說,影院分數“a-”是票房大爆的最低下限,但偶爾,“b+”評分的電影也同樣能夠取得不俗成績。

而這就是全部了。

普羅大眾是最寬容也最平和的了,他們沒有影評人的刁鑽,也沒有資深影迷的狂熱,只要電影不糟糕、只要看得開心,就願意手下留情,所以,影院分數低於“b”的話,這就說明電影質量可能真的有問題。

橫向比較,“騎士聯盟”的影院評分是滿分a+。

流光影業將“正義曙光”對標“騎士聯盟”,這也意味著,即使拿不到a+或a,至少也應該a-,最低最低也就是b+。

最終——“正義曙光”,b-。

實慘。

分數,著實太過悽慘,以至於不少人都已經不忍心幾乎落井下石了,那種感覺就好像自己在摧殘施文勳一般。

……所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正義曙光”終於揭開神秘面紗,各方評論火熱出爐:一片哀嚎,一片罵聲,一片扼腕。

電影上映之前,多麼期待多麼浩大;電影上映之後,就多麼轟動多麼痛心。

狂熱粉絲們聲嘶力竭的搖旗吶喊,反而越發凸顯出電影的尷尬和空虛——好,就是好,並不會因為一群黑子破口大罵而有所損失。

差,就是差,也不會因為一群粉絲奮不顧身地刷好評就原地變身。

當然,觀看電影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有人喜歡就必然有人討厭,所有電影都是如此,沒有一部電影能夠討所有人喜歡,同樣,即使是差評漫天的電影也可能有人偏偏喜歡,所謂評分,只是一個量化的趨勢而已。

喜歡,可以繼續喜歡;討厭,也可以繼續討厭。

真正的關鍵在於,不能不該也不可能將自己的喜好強加到他人身上。

“正義曙光”的支持者們,肯定存在,百分之百,但遺憾的是,不喜歡乃至於討厭憎恨排斥這部電影的觀眾更多。

那麼,然後呢?按照正常規律來看,接下來,“正義曙光”就將迎來票房雪崩,流光影業上上下下都需要檢討這次失利。

但超級英雄電影稍稍有些不同。

現在已經不是十年前了——十年前,超級英雄電影市場是沒有形成,人們普遍更加喜歡科幻型別電影,所以,一部口碑崩盤的超級英雄電影,也就崩盤了;但十年後,市場基礎已經形成,再加上兩家漫畫的支持者們打擂臺,吃瓜群眾們也難免好奇,這也意味著,即使是爛片也擁有一定觀眾基礎。

這就是型別電影的連鎖效應:因為喜歡“突襲”,所以就連帶著喜歡復古動作型別電影,購買其他作品門票的可能性也就直線上升。

更何況!流光影業鋪天蓋地的宣傳造勢,前前後後持續了將近一年,觀眾們的好奇和期待已經被高高吊了起來,首映週末早早買票進場,也許看到了前期評論也許沒有看到,但這些都無法阻止他們親眼觀看——即使是爛片,也要自己親眼看看,然後再做判斷。

所以,“正義曙光”的首映週末,票房爆了!居然爆了。

在一片差評和罵聲之中,電影首映週末票房重新整理記錄,摧枯拉朽地席捲十二億,以無與倫比的霸主姿態,登頂全球週末票房排行榜冠軍寶座。

不畏艱險!逆流而上!“正義曙光”徹底扭轉首映式之後口碑災難的頹勢,在春季檔點燃一把熊熊烈火。

轟!轟轟轟!果然,巨鱷就是巨鱷!整個姿態和級別都非同凡響,哪怕罵聲鋪天蓋地,也依舊能夠輕輕鬆鬆書寫記錄。

十二億,這一成績也直接超越“突襲2”上個月剛剛書寫的春季檔首映票房記錄,更進一步提升到全新高度。

從“夢幻世界”到“突襲2”再到“正義曙光”,藍鯨影業手中的春季檔首映票房記錄還沒有來得及捂熱,就再次回到流光影業手中。

此時此刻,就能夠看出流光影業的財大氣粗,全面鋪陳開來的宣傳模式,為電影製造足夠的話題效應。

然後,引爆!媒體,一個兩個全部都亢奮了。

最近兩年時間,好評如潮卻票房遇冷的作品著實太多,不止一部兩部那麼簡單,這也讓人們對電影市場充滿擔憂。

但現在,“正義曙光”遭遇全面差評卻在首映週末創造記錄,這到底意味著什麼呢?是超級英雄電影的市場佔有率進一步上升?還是電影公司宣傳發行公司的全新啟示?亦或者是春季檔的異軍突起?同時,這也再次驗證了一個蘭川電影行業的信念:高成本高製作代表著高風險,但也意味著高回報。

“商業大片”也好,“a級製作”也罷,這些投資動則十億以上的作品,依舊是市場主流,七大電影公司裡也就只有七洋傳媒是一個另類,其他六家公司包括大門影業在內,注意力還是放在了這些大片身上。

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然而,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藍鯨影業做到了七洋傳媒和大門影業都沒有能夠做到的事情,以b級電影的製作規模打造出a級質量和票房,這是一次兩次的偶然,還是能夠複製黏貼地成為流水線製作?媒體們紛紛展開深入剖析,特別是“突襲2”和“正義曙光”一前一後重新整理記錄,這就更加值得大書特書了。

“流光影業vs藍鯨影業”,這次是雙贏!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都市:從被命理選中開始

彩色流星

擺攤賣盒飯,火爆一條街

先生的貓

都市至尊狂龍

翱翔的燒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