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蛾撲火,就是這樣一回事,明知道那跳躍的炙熱火苗可能將自己焚燒殆盡,卻也依舊控制不住自己。

那股狂熱,從靈魂深處爆發出來。

衛徹現在也是如此。

陸潛第一時間就注意到了衛徹表情的細微變化,看來,衛徹已經被說服了。

但陸潛沒有得意洋洋、欣喜若狂,而是保持著語速和語調,繼續說到,“說服衛徹”,對陸潛來說還是不夠。

“流媒體很好,非常好,未來也將在人們生活裡扮演重要角色,但這並不意味著,流媒體和電影之間是水火不容的.”

“二者,可以並存.”

“就好像電視、電腦、電影,這些不同媒介的影像播放方式,都已經共存瞭如此之久.”

衛徹下意識地就想說,流媒體是不一樣的。

但才剛剛張口,腦海裡的思緒就緊急剎車。

認真想想,衛徹意識到,流媒體真的那麼不同嗎?未必。

短暫的一個欲言又止,然後衛徹就聽到陸潛的話語延續下去。

“一直以來,我們擁有一種偏見,劇集終究是比不上電影的,因為劇集的篇幅就決定了,劇本佔據更多比重,留給導演的發揮空間有限,所以劇集不講究視聽體驗,而應該側重劇情和人物.”

“但現在,我們也慢慢意識到這種想法的傲慢和狹隘.”

“當然,如果製造一套一百集乃至於兩百集的劇集,我們肯定沒有辦法重視視聽,且不說時間的消耗,費用可能就將拖垮一家制作公司,但我們一年拍攝製作一部十集的劇集,為什麼不能重視試聽呢?”

說到這裡,陸潛主動停頓了一下,意味深長地看向衛徹。

衛徹馬上就意識到,陸潛下面應該就要說“紙房子”了,畢竟,入宅當初就是以他的名號宣傳這套劇集的。

衛徹有些無奈,輕輕搖了搖頭,“我就執導了三集,三集!”

陸潛眼底的笑容流淌出來,“所以,衛徹導演以那部作品為恥嗎?”

衛徹:……陸潛撇了撇嘴,“就我個人而言,非常非常喜歡那套劇集來著,我覺得,衛徹導演的剪輯風格依舊犀利.”

衛徹現在意識到了,陸潛這傢伙,信手拈來的調侃就不會停歇,自己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閉上嘴巴。

衛徹無語地看著陸潛,一言不發,那表情就好像在說,“所以呢?你準備跪下來膜拜嗎?”

那表情,繪聲繪色,完全沒有衛徹平時的冷臉模樣,反而有些可愛,這讓陸潛肆無忌憚地歡笑了起來。

“哈哈!”

“衛徹導演,你明白我的意思就好.”

“看,這些年,從’崩壞’到’刑警雙雄’,再到’紙房子’和’王座’,製作越來越精良,試聽語言和鏡頭排程扮演的比重也持續上升。

也許,劇集依舊無法和電影相媲美,但用拍攝電影的方式來拍攝劇集正在成為一種全新文化現象.”

“電視導演和電影導演的界限,正在漸漸模糊化.”

“我們必須承認,劇集的創作空間正在越來越自由、越來越開放,這也使得越來越多導演和演員開始湧入電視行業.”

“流媒體的登場,不應該是世界末日,而應該是將電視與電影雜糅起來的一次全新嘗試.”

這句話,並不是為回聲維護,而是陳述一個事實。

衛徹:滿臉嫌棄。

如此話題,衛徹根本就不想回應——沒有鄙夷劇集的意思,但劇集、戲劇、電影,這根本就是三種不同藝術表現形式,它們都有自己的優點,卻沒有必要將三者擺放在一起比較。

關於陸潛的異想天開,衛徹就連膝蓋都在竭盡全力表示排斥。

衛徹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緊張和焦慮已經完全舒緩下來,連帶著,表情和儀態也都跟著放鬆下來。

不需要太多表情,眼神的一來一往之間,就能夠清晰感受到他的情緒。

如果江澄海在這裡,看到這一幕,應該會下巴脫臼——他認識衛徹這麼多年,也沒有看到衛徹如此放鬆如此鮮活的表情,但在陸潛面前,衛徹卻做到了?他們確定今天才是首次見面嗎?看著衛徹滿臉嫌棄的表情,陸潛不僅沒有抗拒,而且還稍稍靠近一些,神秘兮兮地壓低了自己的聲音。

“衛徹導演,流媒體也就意味著,不需要考慮收視率、不需要考慮廣告收入,只需要考慮訂閱使用者即可.”

不知不覺地,衛徹的身體也跟著前傾,注意力再次集中。

“具體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很簡單,我們什麼作品都能夠製作也敢於製作,因為廣大的訂閱使用者,不同作品總是能夠覆蓋到一小部分群體的.”

“當然,我必須承認,流媒體也需要賺錢,所以點選率高的那些作品型別,後續可能會投入更多製作;同樣,點選率高的作品也應該容易得到開發續集的機會,這都是客觀存在的.”

“但回聲對我來說,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平臺,我期待著更多獨立電影、藝術電影、邪典電影能夠得到機會.”

衛徹瞪圓眼睛,彷彿受到驚嚇的兔子,“你確定?”

陸潛點點頭給予肯定。

“這些電影,即使選擇藝術院線發行上映,他們的覆蓋群眾面依舊非常有限.”

“而且,藝術院線往往都在大城市,那些小地方的影迷們也無法被覆蓋.”

“如果他們能夠登上回聲的平臺,就意味著他們能夠被看到,聽到更多聲音,同時也得到更多機會.”

“另外,對觀眾來說也是好事,因為他們能夠欣賞到更多不同型別的作品,開啟眼界.”

“我認為這不僅僅是雙贏.”

“回聲試圖證明的一件事就是,那些所謂獨立電影,受眾面,真的那麼窄嗎?”

最後一句話,意味深長。

衛徹,一聽就明白,因為他就是此類典型“受害者”之一:從“七”到“格鬥俱樂部”,衛徹一直飽受困擾。

當年,這兩部作品上映的時候,被罵得狗血淋頭,特別是“格鬥俱樂部”,遭遇鋪天蓋地的差評和吐槽。

票房數字,慘不忍睹。

“怪物3”之後,衛徹沉寂了三年;“格鬥俱樂部”之後,衛徹又沉寂了三年。

那麼,後來發生了什麼?“七”和“格鬥俱樂部”進入錄影帶市場,小眾影迷們、資深影迷們漸漸發現這兩部作品,如潮讚譽來襲。

慢慢地、慢慢地,越來越多人為這兩部電影伸冤抗議,作為“黑暗邪典”作品,依靠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播擴散開來。

後來,在整整十年時間裡,這兩部電影備受影迷追捧,並且經過時間沉澱,終於綻放出萬丈光芒。

甚至衛徹的整個職業生涯,都在試圖超越自己這兩部作品的巔峰,一直到“社群”的出現才扭轉了局面。

對於陸潛的話語,衛徹感同身受。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徒兒十八歲,下山即無敵

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