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屬下知道錯了,以後,以後再也不喝了……”丘福訕訕的道。

“你呀,要是真能記住也不會有今日之事了!但願這軍棍沒白挨吧……”朱棣搖了搖頭,知道自己就算是勸說也沒有多少的果效,又看到他這副慘樣,也不能多加責備,便不再多說。

以前自己也並非沒有勸過,可是他一直不改,還沾沾自喜說什麼酒給虎膽,喝了酒更加厲害等等混賬話……朱棣道:“你好生養著吧,軍營裡的事務,由大將軍交給朱能暫且處置,所以你也不用心急,等把傷養好了再說.”

丘福不由得眉頭微皺,神情也有些複雜,動了動嘴唇,試探的道:“殿下,有一句話,不知道該說不該說……”“有什麼話說吧!藏著掖著可不是你的性子!本王要是不讓你說,還得擔心會把你給憋壞了!”

本是一句輕鬆的話,可丘福卻笑不出來,嚥了一口唾沫艱難的說道:“殿下,朱能……殿下有沒有覺得他,與以往有些不同?”

“哪裡不同了,不是和以前一樣嗎.”

朱棣說完了話,便把眼睛轉向了一邊。

“殿下……”這件事藏在丘福心裡多日,今日也有些憋不住了,便說道:“自從朱能從京城回來之後,也不知道中了什麼邪,對我也客客氣氣的,雖然沒說什麼可總覺得不像從前那樣親近……”朱棣笑道:“經歷了這件事,他也成長了許多,不再像以前那樣輕跳飛揚,這是一位武將轉向成熟的標誌,屬於再正常不過了.”

“可我總覺得他心裡有什麼事,藏著掖著的讓人看不透,問他他也不說,我是實在沒有辦法了,只好稟報給殿下……”“行了,你不要多想,安心養傷吧,王府裡有上好的金瘡藥,回頭我讓人給你送過來一些,我先走了.”

朱棣說完,便轉身出了房間。

丘福懊惱的一巴掌拍在床沿上,不知道是因為自己沒有把話說清楚,還是因為對朱能的事無能為力。

只是他不知道,燕王朱棣坐上馬車之後,在簾子放下的那一刻,臉上不由得泛起幾許愁思。

朱能與自己的疏遠他又如何感覺不到!先不說朱能回來的時候沒有稟報自己,也不挑他沒有來拜見自己的禮,可丘福帶著他來到燕王府稟報“軍務”的時候,他就發現朱能臉上就再也沒有了往日的笑容,也失去了對自己的親熱,起初朱棣還覺得他是在京城受到了什麼挫折,所以人可能有一些消沉,或者在性格上有些磨礪,可後來丘福帶他來了兩次,又想方設法讓他和自己見了兩次,朱能都謹守禮儀,在說完了正事之後便低頭不語,自己等人的閒談,和親近的話他也不摻合了,這種疏離的感覺太明顯了,不僅僅是朱棣,甚至就連朱棣的兒子們都感覺得到,也曾經為此詢問過他是何原因。

朱棣為此專門詢問過底下的人,得到的反饋也只是他平常在講武堂里正常受訓,除了剛開始與張輔有些不痛快,二人打了一架,並且因此受到責罰之外,便一切如常。

偶爾也會有瞿陶找他談一談話,但這也算正常,因為瞿陶對其他學員也是如此,經常會找他們談心,會聽聽他們的疑惑和為難等等。

“殿下似乎有心事?莫非與大將軍有些不痛快?”

回到北平燕王府,朱棣便把姚廣孝請到了自己的書房。

姚廣孝見朱棣有些悶悶不樂,還有些愁緒,邊開口問道。

朱棣搖搖頭道:“不痛快是肯定的,與他相見定然痛快不了!不過卻非為他……”看著姚廣孝,朱棣問道:“大師,朱能的事你也知道,唉,他……這麼長時間了,他與本王總是若即若離,讓人難以捉摸,唉……”“他去京城只不過半年而已,卻產生了這麼大的變化,從講武堂裡出來的幾位將士,也都對我那侄兒忠心耿耿……“講武堂竟有那麼大的魔力?”

看著明顯有些氣餒的朱棣,姚廣孝知道他這是受到了打擊,一方面來自藍玉的隱隱針對,一方面是這位新君做的確實不錯,接著微服私訪,威望在百姓當中進一步提升。

這第三方面就是因為朱能的轉變了。

不是說朱能這個副千戶有多麼的重要,多麼不可或缺,好像失去了他大業就難以成就一樣,而是因為朱能本是燕王朱棣的人,現在明顯疏遠,這燕王有些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沒了氣運,懷疑這是否是大勢所趨,也懷疑自己有沒有那個天命……人在望而不得,求而不能,費盡心機多方籌謀,卻始終得不到的時候,這時候信心已經消磨的差不多了,任何一點頹勢就會讓人陷入自我懷疑當中。

姚廣孝端坐在椅子上,雙手輕輕的念動著佛珠,兩眼微閉一言不發。

在爭奪大位的事上,還會遇到許多挫折,許多為難的事,這些都需要朱棣自己去經歷,經過這些歷練之後,就不會再患得患失,會因為一些事情而產生動搖,然後信念才能越發堅定……所以在書房裡,當真是落枕可聞,聽不見任何聲響,也沒有任何人說話,甚至就連動作也沒有,時間在那一刻彷彿靜止了一般,靜謐的有些可怕……藍玉又接著去了幾個衛所,視察那裡的軍務,詢問檢查士卒的操練情況。

張輔的父親張玉過完年之後就回到了任上,所以也見到了大將軍藍玉這位自己的“老上司”,自然少不得款待一番。

又過了幾日,藍玉幾乎把所有的衛所巡查完畢之後,才把各衛所的主將聚在一起,商討對敵的策論。

……“皇爺爺,孩子的名字您給取好了沒有?這都滿月了,所不能還“娃兒娃兒”的叫著吧?”

大善殿裡,朱允熥一邊剝著花生往自己嘴裡放,一邊向翻看詩經想要找個好字,給自己的重孫子起名的朱元璋問道。

“快了快了!急什麼!”

朱元璋翻看著書頁,不耐煩的道:“催催催,整天就知道催!咱都不急,你急什麼!”

“皇爺爺,要給我兒子起名字,我這個做父親的能不急嗎!好像我比您急才對吧,怎麼顛倒了?”

朱允熥有些好笑道。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理直氣壯道:“是你說讓咱給重孫子起名字的,既然你把這任務交給了咱,那你還操什麼心?”

“我不應該操心嗎?”

朱元璋一本正經道:“做皇帝的,既然把差事拖給了別人,那就要有充分的信任!信任你懂不懂?就是別人把活幹成什麼樣……在沒結果之前你都別問!”

“那要是把活給幹砸了呢?”

朱允熥帶著一抹壞笑道。

“呃,這個……嗯……”朱元璋頓時有些語塞,一時之間想不出什麼合適的詞回答,便臉一板,眼一瞪,語氣粗壯了三分:“都說了還沒有結果,你怎麼知道把活給幹砸了?!”

“你這是不信任咱啊!那好!咱也不管了,起什麼名字你去想吧!你會起,你起一個給咱瞧瞧!”

說罷,就把一合,再往朱允熥懷裡一推,接著就把臉轉到了一邊,氣的吹鬍子瞪眼。

朱允熥見狀,趕緊起身賠罪:“瞧您說的,孫兒對皇爺爺那是十成十二分的相信!之所以問一問,那不是害怕累著皇爺爺您嘛……”說著就來到他身後,雙手捏著他的肩膀給他放鬆身體,道:“皇爺爺,當年您給各位王叔制定子孫後代的行輩字派,哎呀,這麼多王叔,這麼多行輩字派,硬是沒有重複的,並且不落俗套,意義深遠,這份兒才學能耐,一般人那就比不了!”

“您也說了,這孩子是您的嫡親重孫,意義重大,這起名字的事更不能馬虎,所以還得由您來,孫兒可幹不了……”“哼!你知道就好!”

朱允熥順勢把那本詩經挪到朱元璋面前,又陪著說好聽話,過了一陣子,朱元璋這才恢復笑容,有津津有味的翻開詩經,仔仔細細的找了起來,那勁頭,任誰看了都佩服!畢竟一個多月了,老朱光是翻過的書都不知道有多少了!好傢伙,誰家給孩子起名會下這麼大的功夫!看到朱元璋那認真的模樣,朱允熥也不由得心中一笑。

人老了,有時候就像個小孩子一樣,動不動就鬧脾氣,只要哄一鬨就好了。

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總之做晚輩的能夠和顏悅色,能夠綵衣娛親,讓他們心情舒暢就好,這也充分說明老人家心中寂寞,需要家人的陪伴……起名這件事自己當然也能做,可畢竟要給老人家找個活幹幹嘛……所以在大善店裡就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一位老人家低頭翻書,年輕皇帝坐在桌子旁邊,面前擺了幾盤乾果,正在悠閒自得,不緊不慢的享用……“陛下……”王忠湊到了正在撥松子吃的朱允熥身邊,小聲道。

“何事?”

王忠低聲稟報道:“啟稟陛下,馬和上了奏章,下面的人送上來之後奴婢不得敢耽擱……”因為馬和出海都快一年了,朱允熥也十分關心他們的狀況,所以吩咐王忠只要有馬和等人的訊息或者奏章、書信,都要呈送上來,不可耽擱,所以王忠才敢在這個時候打擾。

朱允熥雙手輕輕來回拍了拍,打落手上的渣子,接過奏章便看了起來。

“嗯,好,很好!”

看著奏章,朱允熥不由得眼冒金光,臉上的笑容極為燦爛,口中連連稱好,這樣的表情自然也吸引了朱元璋的目光,“看什麼呢這麼高興,不知道了還以為你撿了金子!”

“皇爺爺您說對了,孫兒就是撿了金子!而且還撿了一座金山!”

“以前咱怎麼沒發現,你還是個吹大氣的呢?嘖嘖……”對於這樣的揶揄,朱允熥絲毫沒放在心上,非常喜悅的道:“皇爺爺,您要是知道這座金山有多大,肯定也會和孫兒這樣高興的!馬和回來了!”

“馬和?”

朱元璋回想了一下,才從自己的記憶里拉出一個名字,眨了眨眼睛道:“就是你搶老四的那個太監?哦,對了,你還力排眾議任命他為正使,出海巡洋,並且出使西洋各國……”“對!皇爺爺的記性真好!”

朱允熥誇讚了一句道:“之前他給孫兒就來過書信,說他要起身返航了,現在又上了這份奏章,呵呵呵,再過一陣子就能回到京城了!”

“這次出海聽說帶了是四五百萬兩銀子的貨物,看你這麼高興,應該是大賺了一筆?”

朱元璋問道。

“皇爺爺您可以猜猜!”

“哼!又和咱打馬虎眼!”

朱元璋道:“這麼大的本錢,這麼多人,沒有兩倍的利算什麼大賺!哼,還能賺取一千萬兩?”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大明國庫一年的收入也沒有太多。

據《明史》記載,明朝每年的財政收入大約為三百萬兩白銀,這只是單從貨幣上來講的,因為明朝有很大一部分收入是以納糧的形式進行徵收的。

如果把這些糧食也兌換成錢財來計算的話,明朝每年財政收入在兩千萬兩左右,最高一年是萬曆三十年總收入達到了兩千兩百九十五萬兩。

馬和勞師動眾出海一趟,帶來國庫一半的收益,在朱元璋看來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了。

他之所以說有兩倍的利,也是想打擊一下自己的孫兒,哼,誰叫他這麼高興!朱允熥感嘆道:“貧窮限制了您的想象啊……”“你說什麼?這不是一句好話吧?”

朱元璋立即警覺地盯著他。

朱允熥趕緊轉移話題道:“皇爺爺,您可以盡情發揮想象力,高一點……”“三倍利,一千五百萬兩?”

“再高一點……”“嘶,兩千萬兩?”

“還可以再高一點兒?”

“兩千五……總不能一次就賺三千萬兩吧!嗯……好啊,臭小子,拿咱尋開心呢!”

朱元璋明顯有些急了,以為自己的孫兒“調戲”自己,頓時上手就想去打!“皇爺爺饒命!”

看著沙包大的拳頭就要落到身上,朱允熥趕緊喊道。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宋王朝那些事兒

邊塞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