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是朱元璋的忌日,朱棣為了防備朝廷借祭拜之機囚禁宰殺自己,他就裝病不去京城。

而是派自己的三個兒子作為代表,前去朝廷參加太祖祭拜活動。

朱家三兄弟一入京城,兵部尚書齊泰就建議建文帝將三兄弟作為人質扣押,以便在接下來的削藩中扼制朱棣,讓他投鼠忌器,不敢輕舉妄動。

但作為建文帝的心腹黃子澄卻偏偏不這麼認為!“黃子澄曰:不可。

事覺則彼先發有名,且得為備;莫若遣歸,使坦懷無疑也。

遂遣歸。

尋悔,遣人追之不及。

“《明太宗實錄》這意思是如果扣押了他們,燕王就有了反叛理由,不如放他們回去,不使燕王產生懷疑。

於是就順順利利的放三兄弟回去了,可是緊接著他就後悔了,立刻派人去追,可人家早就跑的無影無蹤了。

而帶來的結果就是兩個月後,朱棣正式起兵反叛,無所顧忌,肆無忌憚。

就這智商,很難懷疑黃子澄不是內奸間諜!而且黃子澄的眼光也不行,當時耿炳文戰場上失利,立馬就戰場臨陣換將,推舉曹國公李景隆為主帥。

臨陣換將,這可是兵家大忌呀!你以為李景隆真的就厲害了?那可是有超級間諜,運輸隊長之稱的人物!朱棣聽說朝廷任命李景隆為平叛大將軍時,不懼反喜。

笑著對眾將說道:“李景隆少謀又自負,看著強硬其實膽小,刻薄善妒自以為是,朝廷將統兵大權交給他,真是天助我也!“事實也正如朱棣所說,李景隆雖手握五十萬大軍,但治軍無方,膽怯畏戰。

朝廷軍隊上下離心,屢戰屢敗,接連喪師失地,之後李景隆濟南潰敗後,朝廷和燕軍的勢力已經發生了逆轉,朝廷局勢岌岌可危,只好撤掉李景隆。

但建文帝一陣騷操作,簡直讓人看不懂。

他根本就沒有治罪李景隆!結果等到燕軍攻到南京時,李景隆率先開門投降,迎燕軍入城,給了建文帝致命一擊。

不過黃子澄倒也有忠烈的一面。

他被押到南京後,朱棣親自審問他,斥責他鼓動朝廷削藩,與自己作對。

黃子澄不知道是真不怕死,還是知道自己絕對逃不了被殺的下場,想要留一個好名聲。

就慷慨陳詞,怒罵朱棣造反篡位。

朱棣被他罵的大怒,下令將其肢解殺害,並誅滅九族。

“子澄至,成祖親詰之。

抗辨不屈,磔死。

族人無少長皆斬,姻黨悉戍邊.”

所以這個人就算有點血性,也難以掩蓋他是個無能廢物的本質!那時候自己的朋友說朱允炆其實就是個刻薄寡恩的陰險之人,自己那時候竟然還不相信!後來經過講解之後才知道,北伐失敗之後,朱棣給朝廷的書信裡面說是要清君側。

這明眼人一看就是藉口。

結果仁弱的性格使朱允炆天真的認為,只要除去朱棣興師問罪的藉口,就能實行緩兵之計。

於是他就按照朱棣上書的要求,對外名義上“罷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以說於燕人”。

建文帝在關鍵時刻罷了齊、黃二人,實在是有百弊而無一利。

這不是讓文武百官離心離德嗎!第三次北伐取得一定勝利,特別是東昌大捷之後,朱允炆立刻又將他們二人官復原職。

然後就是建文三年在戰場上又失敗了,於是朱允炆又讓他們二人光榮下崗。

而且這次出手太狠了,“有司已薄錄其家”,就是齊、黃二人被“抄家”了!懦弱的建文帝在軍事上略顯吃力,只好拿政敵指斥的“奸臣”“開刀”,以此來討好逆賊朱棣,以此來達到緩兵的目的。

看一看,這是何等刻薄寡恩的皇帝呀!關鍵是齊泰就這樣了,還去募兵要去解救他。

太坑了!既然知道了黃子澄在歷史上是個什麼樣子,朱允熥怎麼可能還會有把他收入賬下來的想法?怎麼可能不想方設法跳出坑去?這種人簡直能坑死自己!就這樣,朱允炆還能在老朱面前保持一個很好的印象,不得不說,這演技妥妥的影帝級別啊!連朱元璋都被他給矇住了!想到那些太監宮女站得遠遠的,這才明白,如果演得好,是容易騙過朱元璋耳目的。

畢竟在他認為東宮裡是自己的家人,防備心太小了。

結果就讓人鑽了空子!算了,現在要緊的是要撇清關係!然後再留一個大坑!哥哥,別怪弟弟坑你,我也是迫不得已,真不想被你坑死啊!放心,咱心裡仁慈,坑不死你的!於是朱允熥氣鼓鼓的跑到謹身殿求見朱元璋,一路上路過的太監宮女小心翼翼,唯恐觸了黴頭。

朱元璋聽太監通報,說是三皇孫求見,也是一頭霧水,這個皇孫沒事兒可不來。

經過通報進去之後,朱允熥急匆匆的行了個禮,就迫不及待的說道:“皇爺爺,皇孫要有個自己的伴讀!”

朱元璋見他氣得雙臉通紅,不由得笑了,好笑的說道:“這是誰惹咱的皇孫生氣了?能把咱的皇孫惹生氣也不容易,咱得好好賞賜他!”

朱允熥沒好氣的說道:“皇爺爺,孫兒是認真的!孫兒要換個伴讀,翰林院裡那麼多編俢,隨便找一位都可以.”

朱元璋依然含著笑意說道:“怎麼了,東宮的伴讀惹你生氣了?還是和你兄長在置氣呀.”

朱元璋明白,東宮的伴讀雖然指的是太子的伴讀,可是他們還負責教授皇孫讀書,學習儒家經典。

而東宮的伴讀又主要負責教授朱允炆,朱允熥只是一同學習,他們的重心肯定沒在他身上。

現在朱允要自己的“伴讀”,那麼要麼就是和東宮伴讀有了矛盾,要麼就是與朱允炆不和了。

朱允熥說道:“不是生氣不生氣的事,而是黃……”說到這裡趕緊止住,嘴唇動了動,躊躇一番,把要說的話強嚥下去。

改嘴說道:“反正一點都不關兄長的事,這事和他沒有關係!是孫兒也想好好學習課業,想要……皇爺爺您就答應我吧!”

朱元璋何等精明之人,察覺到他話中有異,可是他沒有說,朱元璋也就不再多問。

而是說道:“好啊,咱的皇孫也知道用功了,這是好事,回頭咱就派個伴讀進東宮給你講學可好?”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宋崛起,從暗殺開始

牛肉蘑菇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