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他!打死他!為太子報仇!”

“打死這個禍害!不能讓太子爺冤死!”

-“我們現在就為太子爺報仇雪恨!”

不等侍衛押著茫然失措的詹徽走到刑場,擁擠的百姓就競相開始對詹徽動手。

拳頭重重的打在身上,詹徽這時猛然清醒過來,急忙高聲叫道:“不是我!我冤枉,不是我害了太子,我是冤枉的,陛下臣是冤枉的,請陛下……”可還沒說完,就已經淹沒在人潮之中的……百姓像發了瘋一樣對他拳打腳踢,有的直接抓起他的胳膊就用牙撕咬……人們竟以毒打,以撕咬血肉為榮……不過片刻功夫,地上就留下一灘猩紅的血跡……後來《明史》記載:徽欺太子標,至標病重而薨,京師百姓齊聚宮門,悲憤請願殺徽,證據確鑿,百官請誅,太祖許之。

武帝親見徽沒於百姓,血骨無存。

當日,京城百姓以啖徽血肉為榮,取之生食,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竟價溢黃金.”

朱允熥看著詹徽一點點被拳打,被撕咬,直到肢體分離,血肉飛濺。

他就在那裡靜靜的看著,淚水這才敢肆無忌憚的流下。

父親,孩兒終於為您報仇了……朱元璋看了一眼站在城邊上,默不作聲的朱允熥。

突然有種挫敗感,真讓這個混賬小子得逞了!“詹徽非死不可,皇帝也保不住他!”

想起這句話,還真被他實現了!同時又感到渾身輕鬆不少,很是欣慰,兒子大仇得報,做父親的可以安心,不用再內疚了。

標兒,你有個好兒子啊……朱允熥看著城外詹徽一點一點被打死,被撕碎,任由眼淚流下來溼了臉龐。

父親,孩兒終於為你報仇了!願你在天之靈能夠得到安息。

朱允熥現在明白了,朱標之所以在他臨終的時候說乃是詹徽殺了他,固然惱怒詹徽挑撥離間是有一部分的原因。

可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害怕朱元璋內疚,不管怎麼說,在太子的死裡面朱元璋都要負一部分的責任。

而一個父親間接害死自己的兒子,這是任誰也接受不了的事實,更何況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

儘管他是皇上,儘管他殺伐果斷,儘管他心底剛硬、手段兇殘,可他也是一個父親哪……父子二人雖然有時候並不像尋常人家那樣親親熱熱,可父子畢竟是父子。

朱元璋在他的身上傾注了太多的心血,如果最後醒悟過來是自己間接害死了自己的兒子,那將是何等殘忍的事實啊!朱標可能明白,一旦自己死了,就必須給朱元璋一個發洩的出口,否則這份內疚壓在心裡能把人逼瘋!所以無論如何詹徽都必須死!只有他死了,朱標才能死而無憾,朱元璋才能夠心中稍安。

對於朱允熥來說,可能明白這個事實,但是在原來的歷史中他畢竟心智還不成熟,空有一腔的悲憤,卻沒有好的辦法。

但是現在的朱允熥就不一樣了,他知道要扳倒、要打死一個位高權重的六部尚書就必須一擊而中!絕對不能夠給他任何反擊的機會!因為吏部乃是天下官員之首,如果引起他的警覺,他肯定會想方設法為自己脫身的。

畢竟是一個在官場多年的老油條,把自己撇開、讓對方抓不住把柄還是能夠辦到的。

如果給他機會報復,即便自己是郡王也拿他沒辦法,甚至還會被他安上一個挾私報復的罪名。

所以朱允熥率先就是藉著宣傳攻勢,在底層的百姓中建立起太子仁德愛民的威望,因為越是在底層的百姓,越是渴望庇護、渴望平安。

他們渴望一位愛民的君王,而朱允熥宣傳的朱標形象,正好迎合了他們的心願。

不要小看這種宣傳在古代的影響力,想想太祖時期那些狂熱的崇拜者就知道了。

而這一層的百姓更加沒有見過世面,是很容易被欺騙而相信的。

就像那些年代,一些現在看來無腦的騙局,竟然能夠把一些高階知識分子,還有一些高官騙住一樣。

再加上說書人口燦蓮花、盡力誇大,叫一個光輝的形象樹立在百姓的心中那就非常容易了。

把太子的形象建立好了,然後突然放出有人謀害太子而導致太子死亡的訊息,百姓的反應肯定爆發。

這就是第一步,建立起沸騰的民怨!第二步,就是朱允熥命令做宦官多年的太監李福,查詢出詹徽有哪些對頭。

詹徽身為吏部尚書,不管因為什麼原因,罷免、下獄甚至殺頭的的官吏肯定不在少數。

這些官員難道不恨他嗎?而李福也確實找到了一位,就是那個藏在詹徽府中的青年家丁,當李福找到他的時候,他正準備在詹徽的飯菜裡面下毒報仇。

當聽到李福有一個讓詹徽身敗名裂、滿門抄斬的辦法之後,立刻就選擇了配合。

而由他吏部尚書府的人放出的訊息,就會被百官相信。

否則這些官員也不是傻子,怎麼就隨便相信一條訊息呢。

接下來就是第三步,在這一步棋裡面,朱允熥就是要讓文武百官相信詹徽確實要整頓吏治,為眾人墳墓!這個時候只要詹徽有一絲一毫的破綻,文武百官就會齊齊的撲上去將他撕碎!接下來就是第四步,讓自己的三舅常森打聽詹徽的破綻,故意在眾人面前樹立那位陳公子不懼權貴的形象,並且出重金讓詹徽兒子的相好服侍那位陳公子。

接下來的衝突就是自然而然的了,這也是詹徽的兒子仗著自己父親的權勢囂張跋扈慣了,而且私下裡聽到父親多次看不起太子。

在耳聽目染之下,說出一些狂妄的話就不是什麼難事了,就算當日他沒有主動的提到太子,也會有人把他往坑裡帶,以此便拿到了確鑿的證據!接下來就要有人彈劾,這時候舅舅常森就要把自己摘出去,不能夠參與到這件事裡面。

所以常森在當日的宴請之中,就有一位御史言官的兒子。

作為官宦之家裡出來的人,自然明白誹謗太子是什麼罪名,他為了使自己撇出去,就肯定會率先鼓動自己的父親彈劾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皇帝是我三伯,爺乃紅樓頂級二代

半畝方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