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宮位於太原城以北,權臣高歡在東魏孝靜帝武定三年之時,將大丞相府建在晉陽;建城的同時又修晉陽宮作為避暑山莊。

北齊立國後,將太原做為北齊陪都,而晉陽宮也成了北齊王朝重要行宮;此後出於政治、軍事、文化傳統、經濟交通的戰略需要,又對太原城城牆和皇宮進行了多次擴建和改建。

開皇九年,大隋王朝和突厥汗國處於相持的階段,當時的楊堅眼見突厥汗國異常強大,擔心太原失守之後,中原地區失去最為重要屏障,於是令時為晉王、幷州大總管的楊廣擴建晉陽宮,並在晉陽宮外築周七里、高四丈的宮牆,使之成為一道重要的防禦線,以防禦北方之敵;初名“宮城”,楊堅更名為“新城”,以區別於原先的大明城。

到了開皇十六年,大隋王朝國力鼎盛、兵強馬壯,再面對突厥汗國之時,已經處於強勢的進攻地位。

楊堅出於進攻突厥汗國的後勤需要,便讓人在晉陽宮以西建築晉陽倉城,此城周長八里、牆高四丈,其東城牆與“新城”西城牆連城一片,儲存了大量許多武器鎧甲。

而發生在開皇十九年的決定性的戰役,大隋的主力大軍便是從幷州北上這一支,所有軍需物資就是由晉陽倉城所提供。

今年由於北方普遍出現大旱災,哪怕各地官倉開倉售糧,糧食也是供不應求,糧價更是居高不下,楊廣命令幷州刺史獨孤楷擴建晉陽倉。

一旦修建完畢,晉陽倉就是北方最大的糧倉,能夠儲存更多糧食。

如此一來,既能備戰糧荒,也可以在戰爭突然暴發之時,軍隊擁有足夠的軍需物資。

與倉城區域相比,晉陽宮本身並不大,佔地只有數百畝,隨著大量伴駕北巡的官員的湧來,辦公區就不夠用了,楊廣為了讓大家有官署辦公,將“宮城”前半部也劃了出去,而他公辦的御書房也只有“小小”一間。

就在楊廣和楊秀交談之時,一名內侍將高熲和張衡引了進來,兩人向楊廣躬身長施一禮:“老臣參見聖人.”

楊廣有些意外的意外了看了兩人一眼,說道:“高公、張公免禮,請入座!”

“謝聖人.”

高熲和張衡行了禮,又向楊秀拱了拱手,這才入座。

他們見到楊廣和楊秀的臉色都有些難看,心知楊秀已將議事堂會議上發生的事告訴楊廣了。

高熲沉吟片刻,嘆息一聲道:“一項利國利民的建議,卻引來中樞官員群相辭職,不僅讓人措手不及,同也更令人嘆息.”

此時的楊廣已經氣過了、怒過了,顯得比較平靜,聽了高熲這話,他淡淡的說道:“蜀王已經向我說了,不過我認為這不僅僅只是一件事,而是兩件、甚至是三四件.”

“確實是三件事!而且每個人的出發點都不一樣.”

高熲坦然的說道:“一是對衛王擅殺官員而憤怒;二是衛王的作為雖然收穫好名聲,卻也反襯出中樞的無能、不作為,所以大家對於衛王的越庖代俎很不高興;三是他們擔心聖人因為幽州大案的緣故,徹查天下所有義倉,如果朝廷查,肯定也是從幽州以南的冀州開始,畢竟衛王在幽州的作為,此時怕是早已傳遍冀州了,然既得利益者,生恐自己的子弟被朝廷拿下,故而以辭職方式來抗議.”

看了楊廣一眼,高熲接著說道:“一是維護律法尊嚴,維護規矩,此為公,讓人敬佩。

後兩者卻是私人之慾,令人齒冷.”

“高公所言極是!”

楊廣點了點頭,他對李子權用辭職來要挾自己想法雖然極為不滿,但是也知道還須借山東士族之力抗衡越來越不安分的關隴貴族,所以他不能為了出一時之氣而罷了李子權。

他沉吟一會兒,說道:“冀州名門失去中樞的決定大權,本來就朝廷不太滿意,楊諒叛亂被平定後,他們又是最大的受損者,其不滿之心更勝以往。

此時,天下局勢異常微妙,我認為朝廷還不能對冀州進行大規模清洗,但如果聽之任之、如果沒有順應民意去徹查義倉,又會失去民心。

不知高公、張公有沒有既不用傷筋動骨,又能梳理冀州官場之策!”

聞言,高熲和張衡有些汗顏。

楊廣現在是什麼心態?

簡而言之,楊廣的意思就是“錢我不想付,貨我又想要,你們告訴我該怎麼辦呢?”

不過高熲畢竟是久經沙場的開國元勳之一,他所遇到兩難選擇多不勝數,楊廣這個問題還難不了他,他僅僅只是思忖片刻,便有了主意。

他向楊廣拱手一禮,說道:“聖人,其實此事也不難,聖人不妨分兩步來走.”

“哦?”

楊廣頓時精神一振,忙問道:“高公說說看,是哪兩步?”

“第一步是聖人下道命令,說是朝廷將在一個月內徹查天下義倉;有了這道命令,既能給百姓一個交待,又能給各地官員一個緩衝的時間.”

高熲說完第一步,又詳加解釋道:“此舉這看似是向貪官汙吏妥協,實則並不然,因為幽州義倉的問題在天下各地都普遍存在,朝廷的命令一旦下達,那些盜取糧食的官員必然都想盡一切辦法買來糧食、填補虧空;人皆如此,市面上哪有這麼多糧食填補?他們沒辦法,只能紛紛抬高價錢,拼命從民間搶購,最終,朝廷的糧食回來了,百姓也賺了錢,而在限期之內補不上的,朝廷大可將之拿下.”

“此外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各個派系、各個世家門閥都有親疏之別;他們率先填補的義倉,一定是嫡系子弟、重要人物所掌控的義倉,此後才是旁系、親戚、外圍勢力。

如此一來,就能從內部分化他們的關係.”

“若是朝廷能夠利用那些被拋棄的官員,並製造一些輿情,天下人就能看清各個派系、各個世家門閥的真面目,也許不能取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也能消減加入其中的人數.”

“果真是高明之極,那麼第二步呢?又怎麼走?”

高熲話音剛落,楊廣便忍不住拍案稱讚。

高熲此法直指人心,他要是依法而為、定了期限,那些倒賣義倉糧食的官員定然人心惶惶,定然當派系首腦當成救命稻草,可派系首腦有輕重緩急之分,一旦他們先顧自己的親信,那麼其他人肯定失望、絕望之極,就算最後自己設想補齊了,但也對派系首腦心生芥蒂,再也不像之前那般相信、忠誠了。

再加運作的話,就能分化他們的關係。

高熲說道:“聖人,先帝在世之時,吸取了前朝官員與家族狼狽為奸、為禍鄉里的教訓,定下了官員規避本郡制和輪換制。

然而因為種種歷史原因、現實原因,導致此法在很多地方無法執行。

尤其是冀州,至今還有很多官員在本郡為官,而且一任就是十多年時間,這就能讓他們與家族、與當地豪門勾結一起,形成利益一體的同盟!山東士族之所以能夠控制冀州官場、冀州官場之所以固若金湯、李相之所以不怕聖辭退,也是這個原因.”

說完因由,高熲這才講起了自己的第二步戰略:“糧食又多又重,各地官員在採購糧食填補虧空之時,即便他們隱瞞得再嚴實,也被人知道,巡查御史見糧食齊了,或許無法治他們的罪,但是朝廷卻能根據他們購糧的舉動,將他們警告一番,並調離他鄉,然後以防止類似案件為由,正式將替避本郡制和輪換制推向冀州。

百姓擔心類似案件發生,一定擁護朝廷的政策.”

“而冀州境內的山東士族即便再反對,也無濟於事,因為一來有錯有先,怕朝廷待查到底;二來得不到百姓擁護,所以他們也只能默然以對.”

“此後,聖人再把忠誠於朝廷、忠誠於聖人官員安排進去,就能稀釋山東士族的影響力,也能打破他們對冀州地方官場的控制.”

說到這裡,高熲又建議道:“當然了,其他州也要如此。

這樣全面推廣,既能打破規避制和輪換制難以推行的壁壘,也不顯得朝廷刻意在針對某個派系、某個勢力.”

高熲連在一起的兩步戰略,給了楊廣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他知道各大政治派系、各大世家門閥之所以強大,很大程度上就在於他們以傳統勢力範圍為中心,逐步吸納四周的官員為己用,當這些人進入中樞、或者調去他方,其勢力就會更加強大、能夠帶動更多人。

楊堅創立規避制和輪換制的原因,就是想打破為個規則。

只要成功把世家子弟調去遠方,就能利用通訊不便的限制,削弱各大世家對於當地的控制;緊接而來的輪換制,既能剪除各大世家門閥的外圍勢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他們收買“來歷不明、立場不明”的新官。

與此同時,再輔以明經科、秀才科,以及普及天下的教育,就能在源頭上,打破世家門閥官員對官員、對文化教育的壟斷。

如此堅持十多二十年,世家門閥就會慢慢走下坡路。

只不過楊堅的想法雖然好,可是開皇年間,他一切都以打敗突厥汗國為重,而仁壽年間又以平穩過度為重,所以他不得不向現實妥協,這也是高熲之前所說的“種種歷史原因、現實原因”,

和楊堅相比,楊廣現在既沒有強大的外敵,而且還很年輕,再加上他對天下的掌控力極強,完全可以藉著楊集創造出來的大勢將規避制和輪換制執行下去。

“此法極好,就這麼辦!”

楊廣心中已經有了決定,想著自己是皇帝,不宜親自下場,於是說道:“此事就由高公、張公負責,蜀王從旁協助.”

“臣遵命!”

三人起身應命。

楊秀與楊廣利益一體,榮辱與共;高熲自絕天下世家門閥,已成楊廣的人了;而張衡在發跡之前,就是楊廣的心腹親信了。

所以三人都沒有絲毫退路可言,只能與楊廣共進退。

議定這件大事,楊廣又想到了違法違規、倍受攻訐的楊集。

他沉吟半晌,心中立刻有了主意,抬眸向張衡說道:“張公,在此事之前,你先要做兩件事.”

張衡聞言,立刻抱拳一禮,神情肅然的說道:“請聖人示下!”

“衛王現在是河北行臺尚書令、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雖然有先斬後奏之權,可他所殺的幽州官員實在是太多了,在法理上,怎麼說都說不過去.”

楊廣很是嚴肅的說道:“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發動御史三臺的御史言官,給我拼命彈劾他.”

“啊?”

張衡一下子愣住了,在殺官這件事上,楊集雖然殺紅了眼,可他這一殺,既是解決了後患、安定了民心,而幽州百姓對朝廷和皇族的信任感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更上一層樓。

此外,他還包括高建武在內的高句麗細作一網打盡、一禍端走。

從內部紛爭上說,楊集消滅了楊廣視為心腹之憂的元家漁陽系、元家幽州勢力,令元家和元派進入了非常危險的困境。

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楊集都是有大功而無過。

然而楊廣沒有獎賞也就罷了,反而還要讓自己發動御史三臺彈劾楊集。

這怎麼可能?

“張公,依法而為即可.”

高熲卻是明白了楊廣的良苦用心,同時也對楊廣的遠見深感佩服。

這是因為楊集不管對錯與否、用意何在,他那違法違規行為都是不可抹除的。

如果作為皇帝的楊廣不聞不問,置律法何在?日後又如何治國?

更何況在接下來的徹查義倉、推行規避制和輪換制等等大動作之中,朝廷必將拿下很多不法官員、必將造成天下一片譁然;很多勢力很多世家門閥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維護派系官員,必然拿楊集來說事。

如果楊集沒有被罰過,那麼楊廣無法向天下人交待、無法秉公執法,他為了重新塑造一個公正的形象,只能將處於風口浪尖楊集從重處罰,但是這時候不管罰得有多重,都沒有說服力,都給人一種掩耳盜鈴、欲蓋彌彰之感。

但是楊廣要在此之前、在第一時間就懲罰了楊集,別人日後無論怎麼說,都沒用。

之所以讓張衡發動御史三臺一起彈劾,就是營造出一種聲勢,讓天下人都知道他楊廣是個“鐵面無私”的皇帝、讓天下人都知道御史臺的確是個不畏強權的機構。

最張,皇帝和御史臺的權威立了起來,而楊集也只是受到輕飄飄的責罰,而那些受損嚴重的政治勢力和世家門閥也無錯可抓。

可謂是一舉多得。

“臣照辦!明天就彈劾衛王。

請聖人吩咐下一件.”

張衡才智雖然不如高熲高,但也不是簡單的人物,一經高熲這麼微微提醒,立刻明白了楊廣的深意。

“第二件,與高句麗有關.”

楊廣停頓了一下,說道:“高建武乃是高元的弟弟,現在被關押在涿郡大牢之中,此外還有兩千多戶人家是高句麗慢慢向我大隋滲透的細作.”

“考慮此案重大,涉及人員眾多,我決定讓御史臺、大理寺、刑部聯合會審,然後將一切的一切真相,都公示天下,也讓天下人知曉高句麗的野心、賣國賊的真面目.”

一時間,便是高熲也是大吃一驚,暗道一聲“元家完了”!

翌日早朝,張衡發動御史三臺御史官員,對楊集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彈劾:彈劾楊集濫用權力、擅自殺官、誅人滿門;此外還彈劾楊集動用軍隊緝捕幽州七郡諸縣官員,大有以軍事幹政之嫌……若不嚴懲,國將不國。

御史臺這場聲勢浩大的彈劾,震驚太原上下,無數人為張衡‘不畏強權’的行為叫好的同時,也為他捏了一把冷汗。

楊集不但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第一人,而且他的做法在情理上也沒錯,此外還是東路軍的主帥,皇帝無論是從哪個方面考慮,都不可能懲罰楊集,搞不好還因為戰爭的原因,以懲罰張衡方式來安撫。

可是結果卻出人意料——

楊秀和蕭瑒等人雖然在朝堂之上為楊集奮力爭辯,到最後,便是楊廣也親自下場了,但張衡就是不聽,就是一力堅持自己的主張。

而不明底細的薛道衡更是引經據典、振振有辭。

高熲也勸楊廣也大局為重、以律法為重。

無奈,楊廣只好含著淚,忍痛免去楊集檢校兵部侍郎、檢校左翊衛上將軍之職,其武散官從從二品鎮軍大將軍降為正三品的冠軍大將軍、文散官從從二品右光祿大夫降為正三品金紫光祿大夫。

此外,罰俸五年。

這個懲罰不謂不重。

張衡和薛道衡、高熲等等諍臣這才心滿意足的罷休了。

然而這份重罰對於楊集的實權來說,有影響嗎?半點都沒有!

頂多就是少了一些俸祿。

不過楊集窮得只剩下錢了,又怎麼可能在意這些?

儘管如此,可是擔心楊集有所誤會的楊廣還是專門寫了一封密信,說明了自己重罰他的用意,然後讓楊集派遣過來的信使帶回去給楊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假太監:我從後宮開始權傾朝野

閃爍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