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郡下轄五縣,除了原有的位於遼水乾流西岸的東山縣,另外四個縣建立於契丹的地盤之上,此四縣以河流走向為界,遼水上游的弱洛水北岸為大安縣,弱洛水以南、濫真水以東為黃龍縣,濫真水和託紇臣水之間是朝陽縣,而託紇臣水以西則赤峰縣。

隨著高句麗重兵壓境,戰爭的緊張氣息籠罩了整個遼東郡,東山縣和黃龍縣與高句麗隔著遼水乾流這條天然防禦線,安全自是無憂,而赤峰縣、朝陽縣又處於內地,安全也有保障,而大安縣位於弱洛水以北,其北部是南室韋、西部是霫族,東方則是“粟末靺鞨獻給”大隋的漠州郡了。

遼東大安縣和漠州中北部地區共享遼東平原北部大地,其東邊沒有什麼天險可守,所以郡守令大安縣百姓、牧民遷往南方的黃龍縣。

至於大安縣以東的漠州郡繼續向南延伸數十里之後,才與高句麗全面接壤,而兩國的陸上邊界線也都在漠州;現在兩國以“南夫餘城—金山城—銀城—多伐嶽”為準,不過這條線以南的二十里戰爭之前分屬四城管轄,而且還被“粟末靺鞨攻克”並獻給大隋王朝了,所以兩國的正式邊境線是在四座城池南方二十里外,並不是城池邊緣,只不過為了便於記載,才以此為名。

裴矩當初奉命與高句麗和談之時,約定雙方軍隊各退十里,高句麗軍隊是遵守了,其兵力也主要部署在這條邊界線南十里,可是喬裝成賊寇的高句麗軍可管不了這麼多,他們時不時入侵北方的大隋國土。

這也就是說,大隋王朝的壓力主要集中在宇文述為首的漠州都護府,不過隨著來援的隋軍“主力”都集中在東山縣通定城之後,高元做出了相應的改變,他為了防止隋軍渡河,便緊急調走十萬大軍,這才使宇文述壓力大減。

時間到了大業三年五月下旬,遼東天空一碧如洗、晴空萬里,一望無垠的草原上翠色盎然,鮮嫩的百草叢中綻放著一朵朵、一叢叢五顏六色的朵花朵,使草原彷彿是一張色彩鮮豔的毯子似的。

清風吹過,散見牛羊。

在弱洛水以北的草原上,分佈著一座一望無際的大營,大營依河而建,浩大營盤綿延十多里,旌旗林立、格外宏偉。

軍營以西,則是一座座巨大的糧倉和軍資大營。

接連兩岸的是一架架寬闊的浮橋,楊集在浮橋上遠眺軍營,眼前的軍營就如同一棟城堡一樣。

想著這城堡裡的精兵精兵猛都歸他指揮、想著史上四代皇帝才能殲滅高句麗將在自己手中灰飛煙滅,楊集只是想想就覺得豪氣萬丈、意氣風發。

“大王!宇文述副總管等人前來迎接了!”

騎馬跟在楊集身邊的內史侍郎韋津。

韋津是名將韋孝寬第六子,今年四十五歲,他長得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同時也是一名文武雙全的儒將,既文才出眾、也能帶兵打仗,而且十分正直,除了內史侍郎這個實職,還有武陽郡公之爵。

他以前是兗州州牧府司馬、楊綸的得力干將,等到楊綸調往冀州,在軍改期間,楊廣任命韋津為弘農太守,讓他守住出入關中這個十分重要的門戶,之後不到兩年時間,又提拔他為內史侍郎。

從某種程度上說,楊廣是準備將韋津培養成蘇威的接班人、即是代表關中士族利益那個相位;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蘇威今年已經六十六歲了,精力大不如以往;二是蘇威竊居高位,但是他卻佔著茅坑不拉屎,無論做什麼都抱著和稀泥、不願承擔的態度,當他與高熲、楊雄、裴矩、張衡、蕭瑒、長孫熾等人一比,顯得格外耀眼、格外讓楊廣不滿。

不過蘇威雖然滑不溜手,可他終究是從宇文護時代一直混到現在的精明的不倒翁;自打韋津被任命為內史侍郎以後,便意識到楊廣的用意,他好像擔心楊廣立刻把他撤換,於是一掃以往懶政庸政怠政之風,變得異常勤快和負責起來。

而韋津這一次是楊廣派給楊集的河北行臺左僕射、遼東道行軍長史,專門負責東路軍的糧草後勤、軍務等事宜。

簡而言之,東路軍的吃喝拉撒,軍功、傷亡、獎勵、撫卹等事都要由他負責登記、核實。

楊集目光眺望前方,果然看到宇文述正領著數十名文武向他們這邊迎來,連忙策馬走下了浮橋,向對岸走去。

這些文武多數是是熟悉面孔,除了宇文述、楊義臣、崔弘升、於仲文五名行軍副總管,還有陰世師、王行本、幽州軍司馬韓洪、漠州副都護達奚景、遼東司馬段德操、遼東長史皇甫無逸、黃龍縣令楊元弘、粟末靺鞨首領突地稽、奚族度稽部酋長度稽邊、奚族處和酋長處和洛、奚族奧失部酋長木托爾、奚族元俟折部酋長賀比柯等等;而楊集帶來的涼州系將領就更多了。

“末將參見大王!”

宇文述縱身下馬,向已然下馬的楊集行了一禮,他是漠州大都護,而漠州都護府包括了漠州和遼東兩郡,所以他是這裡的東道主;一定程度上說,他在這場戰役中的的地位比楊綸、李景、楊義臣、崔弘升、於仲文高。

“宇文將軍無需多禮、無須多禮!”

楊集一手將宇文述扶了起來,笑著說道:“營盤水陸相通、井然有序、壘壘相互、可攻可守。

只看如同城堡一樣的營盤,便知宇文將軍胸中韜略尤勝以往吶!”

宇文述面色帶喜意的作揖道:“大王過獎了!”

宇文述這個人無比貪婪,身上有著諸多毛病,可他的確是一員智勇兼備的名將,打仗的水平毋庸置疑。

只不過大隋王朝名將輩出,使他在楊堅時代只是一個小人物,幾乎沒有什麼地位,而到了大業朝,又因為與楊集鬥來鬥去的緣故,致使遠不如史上那般輝煌。

在宇文述身邊是一名頭髮花蒼、精神抖擻的大將,楊集主動拱手道:“有韓將軍相助,諒那高句麗賊子不日便可破去.”

老將名叫韓洪,乃是韓擒虎的三弟、李靖的舅舅,亦是一名智勇雙全的名將,楊堅還是北周丞相的時候,他隨韋孝寬大破尉遲迥,加上開府,封甘棠縣侯,大隋王朝立國後,進爵為甘棠開國郡公。

平陳之戰時,以行軍總管之職立下赫赫功勳。

及陳平,楊廣為了向陳朝降將、降臣示威,便率從在蔣山辦了一場大型狩獵活動,時有猛虎受驚發威,陳朝諸將盡皆畏懼,當老虎衝向淡然的楊廣之時,身邊的韓洪十分淡定的上去殺死那頭猛虎,觀看的陳朝諸將盡皆歎服。

戰後,楊堅以功加封他為柱國,拜蔣州刺史。

開皇末,突厥屢為邊患,朝廷任命韓洪為馬邑總管,督並北諸軍事。

有一次步迦可汗揮十五萬大軍來犯,韓洪和劉隆、李靖的兄長李端率領一萬步騎拒之。

隋軍在恆安道寡不敵眾,陷入突厥重重包圍之中,韓洪和劉隆、李端四面搏戰、身被重創、殺出重圍,突厥大軍畏之如虎,泣而退之。

然而這名大將亦是一個生不逢時的人,他在家,被光芒萬丈的長兄韓擒虎、二兄韓僧壽壓制得星光暗淡;在國,更是活生生被眾多名帥、名將反襯成一個普普通通、籍籍無名的人物。

韓洪雖已頭髮花白,看著比保養得宜的宇文述老,但是他的實際年紀只有五十六歲,比他那個左驍衛大將軍二兄韓僧壽還小三歲;他精神熠熠、氣勢凌人,一雙目光更是精芒閃爍,聞言立刻抱拳道:“大王客氣了,末將此番便是奉李刺史之命前來北方助戰,但凡大王有令,末將定然竭盡全力助大王蕩平賊寇.”

“好!改日就要讓那高句麗賊子見識韓將軍本事.”

楊集知道老將一般都不服老,對於“老將軍”之類的敬稱特別敏感、反感,便沒有稱呼他為“韓老將軍”;不過韓洪身材魁梧,精氣神也一點都不像一個老人,顯然他從未放下武藝。

楊集下一步來到粟末靺鞨大酋長突地稽面前,笑著說道:“突地將軍,我們一別已是兩年之久,今日再見,又將並肩作戰,著實是不勝之喜,我聽說你與宇文將軍、奚達將軍多次殲滅入境賊子,可喜可賀!”

突地稽率眾內附後,楊廣授予他為金紫光祿大夫、漠州太守、漠州副都護,封扶余侯,不久前更是因為多次擊敗高句麗軍,於是楊廣又封他為右翊衛將軍,這算是晉升得相當快的人物了。

當然了,這固然與他個人的功績有關,但更多的卻是楊廣以他為楷模,給其他異族豎立一個榜樣。

“大王過獎了,末將微末之功,實不足論。

當年若無大王,早已身死族滅,又哪有今天之功?”

突地稽聞言連忙拱手道:“然末將當初在漠州坐鎮,而大王又因為新任務離開,至今還沒來得及當面感激大王之恩,末將煞是慚愧!”

當年楊集攻伐契丹之時,淵子游為了給高句麗擴充套件戰略縱深,便打算進佔現在的大安縣境,將大隋攔在弱洛水南岸,然而粟末靺鞨成了這個戰略的攔路虎,便讓他的兒子淵太祚率領大軍對粟末靺鞨展開了雷霆萬鈞一般的猛攻,然而粟末靺鞨韌勁十足,淵太祚又用兵不當,遲遲攻克不下北夫餘城,這才有了後來之戰。

對於當時粟末靺鞨而言,差點就被高句麗滅族,所以在突地稽看來,若無楊集率軍解救,他們早就滅種了。

更讓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是楊集幾乎沒有用什麼兵,僅只一招烈火焚城,都把高句麗主力大軍燒了個乾淨,而後更是舉重若輕的拿下了遼東平原北部。

在那場戰役中,楊集所表現出來的軍事素養、文治武功,令他仰慕至極。

楊集哈哈一笑,又向達奚景走去。

在場的數十名大小將領、文官,沒有一人是廢物,幾乎每個人經歷過戰場的磨礪,都在自己的職務上立下了軍功,便是楊元弘這樣的文官,他與在與高句麗軍對峙期間,也立下了軍功。

楊集挨個叫出了他們的名字,並一一肯定了他們為大隋王朝所立之功;一番寒暄下來,每個人都是容光煥發,倍感榮耀。

見狀,便是行軍司馬裴矩也是大為歎服,在朝堂之上,人人都說他裴矩八面玲瓏、老奸巨滑,誰能想到剛在幽州大開殺戒、無比剛硬的楊集到了軍中之後,其所表現出來圓滑,竟然比他裴矩有過之而無不及。

若不是親眼所風、親耳聽見,誰信?

與每個人打了個照面之後,楊集來到眾人之前,朗聲說道:“高句麗確實勢大,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絕對比他們更強!為何?因為諸位將軍都有有流傳後世、青史留名的赫赫戰功;比起龜縮一隅、東拼西湊出來的高句麗將軍們,諸位更懂戰爭、更會打仗、更知道如何隨機應變的打贏對方,我軍百戰之師有了諸位的率領勢必如虎添翼……在接下來戰役之中,能否繼續譜寫榮耀、能否再創輝煌、能否以微小的代價殲滅敵軍,全看我們每個人的表現。

所以我希望大家同心協力、群策群力、一同對敵.”

數十名將領轟然道:“末將願聽大王號令!”

看著意氣飛揚、豪氣干雲的楊集,韓洪心中歎服“果真是英雄出少年,看來聖人是多慮了!”

楊廣雖然知道楊集有足夠的軍功、有足夠的地位和權力,可是楊集畢竟年紀小,以前率領的將軍,多數得他自己一手提拔出來的人,自然不存在將帥不和、將不遵帥命問題。

而這一次,卻有一個與他關係非常僵硬的宇文述,而宇文述要功績有功績、要資歷有資歷,如果他藉機為難楊集,導致將帥失和,必然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

為了避免這種發生,楊廣特地給韓洪寫了封書信,讓韓洪居中配合、居中調和,勸說同為平陳大將的宇文述以大局為重。

然而楊集初來乍到,便以和風細雨的手段得到眾將認可和支援。

他在感嘆之餘,亦是佩服之極,心說衛王年紀輕輕就能取得如此戰功戰績,除了會打、能打之外,還有著常人莫及人格魅力,這也難怪外甥推崇倍至。

眾人又與裴矩、韋津一一見禮後,宇文述肅然拱手道:“大王、裴相、韋長史,請入營再敘!”

“請!”

楊集笑著點頭。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李達浪客傳

秋天的每次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