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位於天下之心,楊廣之所以決定遷都於此:一是加強帝國南北的聯絡,增進帝國對於南北的控制;二是削弱關隴貴族對皇權的過度干涉;三是南糧北運,解決了文帝時期因為糧食短缺所帶來糧食危機。

當都城遷移於此,立馬成了連線東西南北的樞紐城市,各地客商往來於此,客流川流不息,繁榮的商貿令洛陽城繁華無比,平日車水馬龍,絡繹不絕,南方的物資源源不斷的透過通濟渠運集於此。

為了儲存北上的稅糧,楊廣在營建東都時,令宇文愷在宮城東、東城北建造含嘉倉。

含嘉倉城東西約615米、南北725米,倉城中有糧窖300座,每口窖儲糧高達2600石,總容納量約有78萬石。

此外,又在宮城東北角和西北角外,各有小型倉城一座,東隔城南北約275米,東西約520米;西隔城南北約275米,東西約180米。

到了今年五月,楊廣又令在洛水入河的鞏縣東南處興建洛口倉,把從江南經大運河運來的糧食囤積於此。

洛口倉在大運河新興的龐大水運網中,恰好成為三岔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個糧倉按照宇文愷的設計,僅是倉城的城周就有二十餘里,裡面的糧窖計有三千口,每窖容納糧食八千石,此倉一旦竣工,那麼洛口倉可容納糧食約有2400萬石,誓必成為帝國最大的糧倉。

楊集一行人到了洛陽都城之外時,已是夕陽西下,西方的晚霞將天際映的一片通紅,城外的樹林似乎披上了一層薄薄的彩色輕紗。

“大王,京城到了!”

旁邊的宗羅睺指著前方的雄城,以一種震撼的口吻說道。

楊集自然也看到了,他遠眺洛陽城外城牆,它猶如連綿不絕的長城那般氣勢磅礴、雄偉壯觀,點綴其上的一座座城樓規模宏偉壯麗,在晚霞之下,更加顯得大氣壯麗、氣象萬千。

隨著離洛陽城越來越近,楊集心中越來越震撼了,洛陽城城牆高足有五丈,頂寬十二米,比史上只有短垣的洛陽城無疑要完善完美得多。

而且牆面用青磚條石包砌,厚重堅實、雄壯深厚。

正南門建國門三門道過樑式建築結構,系以城門樓為主體,兩側輔以一字型闕樓,其間以城垣相連線的建築群箭樓、閘樓,巍峨凌空,氣勢雄渾、磅礴。

城牆外又有寬達九十多尺護城河,護城河內碧波盪漾、輕舟點點……

楊集被洛陽城宏偉的氣勢深深地震撼了。

洛陽新城他還是第一次來,比之他所見過的最為高大恢弘的大興城,尤要雄偉壯麗很多倍。

“衛王,蕭相國奉聖命來迎接您了!”

就在眾人歎為觀止之際,頭戴官帽、身穿紫袍的蕭琮早已在護城河以南的官道等候多時;他身後的儀仗隊、禮部官員在楊集一行人露面後,一人上前宣告一聲。

楊集知道蕭琮此刻代表的是朝廷、楊廣,當即準備縱身下馬,卻聽到那名禮部官員又宣了一聲,特許楊集著甲聽命。

說是著甲聽命,其實就是不用楊集下馬接旨,以示此戰之榮耀。

而其他人可沒這麼大面子,於是紛紛下馬。

不過這樣的特立獨行,絕非楊集之所願,毫不猶豫的縱身下馬,然後帶著一干將領向穩如泰山的蕭琮走去。

蕭琮向楊集遙行一禮,緩緩的從禮部官員手中的覆明黃綢盤子裡拿起了聖旨,臉上的笑容倏然一斂,肅然道:“衛王聽詔!”

“末將在!”

楊集躬身一禮。

蕭琮開始宣讀旨意。

“制曰……”蕭琮唸完‘制曰’二字,抑揚頓挫的唸了一段錦繡華章,才步入正題。

正題內容也沒多少,就是代表朝廷、代表皇帝,宣讀有功將士的封賞標準。

至於不能受官受爵的將領拿到什麼樣的賞賜,也一併當眾宣讀。

楊集和眾將領旨謝恩以後,大軍再次啟程,朝著建國門走去。

蕭琮帶著一眾禮部官員,也匯入大軍當中。

一行人約行三里,便踏過吊橋,正式進入洛陽城建國門大街。

筆直的建國門大街又名天街,自正南門建國門延伸到皇城洛水南岸,整條大街寬有五十丈,街道和大興城的主街一樣分為左中右三條大道,高出左右兩側的主官道有三十丈寬,是文武百官、信使、軍隊平日專用的通道,而平常百姓只能透過左右兩側各寬十丈的大道進入城中,且是左出右進,非常有秩序。

此時的建國門大街兩側,一名名士兵筆直的站在街道的兩旁,百姓們站在左右兩側翹首以望,只因就在今天,楊集帶領凱旋之軍歸來。

大軍在洛陽百姓的歡呼聲中,進了建國門;浩大的鐘鼓樂聲瞬間響徹在前方。

循聲看去,就看到太子楊昭和一眾文武,在聲勢浩大的華麗儀仗隊之前,靜靜地等候大軍。

楊集也不知楊廣搞什麼鬼,竟然再一次派人迎接自己,而且楊昭身為西京留守,怎麼逗留在洛陽?

不過此刻,諸多疑惑只能留在心中;到了近處,楊集無奈的帶著所有人再次下馬,一起走向前方的楊昭,向他拱手行禮。

楊昭笑容和煦的受了楊集一禮,先是扶起了楊集,又反過來鞠躬再三,嘴裡說著什麼‘王叔此次北征,勞苦功高’云云。

對於這種場面話,楊集也就面上應付了一下,公式化的說著什麼“託聖人洪福,我等才能取得如此勝利”等話。

搞得後面站著的“涼二代”、“皇二代”們大眼瞪小眼;便是楊暕也不可思議的看著楊集,心說我們在前方浴血奮戰,所取得的戰果,與父親有何關係?

和楊集客套完畢,楊昭走到恢復真面目的楊暕的面前時,臉上的笑容就有點僵硬了。

楊昭知道父親在立儲之前,曾一度在自己和楊昭之間搖擺過,母親更是十分直接的偏向楊暕,只不過在關鍵時刻,楊暕屬官搶馬搶到了楊集身上,此事鬧到楊廣面前以後,楊暕以往的諸多不端品行也一一暴露了出來,這才使楊暕徹底失去上位的機會。

然而這一次,父親竟然讓楊暕跟著楊集出征,固然,楊暕沒有什麼耀眼的表現,可透過楊集寄來信件來看,楊暕真的變了很多。

如果楊暕紈絝氣一掃而空、後起發力,未必不會成為第二個“晉王楊廣”。

楊暕要是成為了第二個“晉王”,恐怕會楊勇時期的比“晉王楊廣”更麻煩。

只因父親楊廣雖然厲害,但成為太子之前,一直遠離中樞、坐鎮於揚州,使他接觸不到許多中樞大臣,若不是祖父全力支援、全力打壓前太子勢力,大隋天下必將再生波折。

如今,情況卻反著來了。

他楊昭雖然是太子,但卻身兼西京留守之職,日後主要駐守於大興城;而楊暕這個次子如果沒有就藩的話,那他就會一直在東京逗留。

從私德方面來比較的話,父親多多少少是愛惜羽毛的,做事之時既沒有無所不用其極,也不會沒臉沒皮、沒底限;但楊暕就不同了,他做人做事完全是由著性子來,不僅不愛惜羽毛,而且非常不要臉、非常極端。

如此年長日久的呆在父親身邊,這儲君之位說不得又會再起風雲。

“阿孩你此次隨王叔北征的所作所為,當真讓為兄刮目相看啊!”

楊昭攙扶起楊暕,神情複雜的說道。

楊暕卻是冷冷一笑,他注視著楊昭,一字一頓的說道:“兄長在大興城的所作所為,也讓小弟我深刻的明白了什麼叫做兄友弟恭!小弟我,謝謝兄長了!”

楊暕麾下有四名出身不凡、能力出眾的大將,他們分別是劉霸道、劉武周、張金稱、梁師都;其中的劉霸道、張金稱隨他從軍,今日方才一道回來;而劉武周、梁師都在他推薦之下,于軍改之時進入大隋軍事系統。

這本來是一件大好事,可是楊昭卻趁他遠在北方之際,竟然把劉武周和梁師都挖走了,這令楊暕異常憤怒、異常惱火。

楊昭笑容更僵了,他尷尬的說道:“阿孩啊,我這也是為你好.”

楊暕呵呵一笑,冷言冷語、陰陽怪氣的說道:“所以兄長就趁我不在,把劉武周和梁師都挖走了?”

楊昭有點繃不住了,他沒有再接楊暕的話,而是衝著四方朗聲說道:“諸位,契丹小國悍然入寇營州、殺我大隋數萬百姓;此恥此仇,傾盡黃河之水也洗刷不清。

衛王臨危受命,率領大軍旦夕之間滅契丹國祚,大漲了我大隋雄風.”

他深吸一口氣,接著說道:“奚族、粟末靺鞨懾我大隋雄風,爭相降隋,使我大隋疆土再增加千餘里;試問大隋兵威如此,天地之間何人敢與爭雄?”

“大隋萬歲!”

“衛王萬歲!”

一眾文武紛紛高喝,回應著楊昭的話,左右圍觀的百姓在他們的帶領之下,神情激動的跟著發出了驚天動地咆哮。

在文武官員和百姓的高喝聲中,楊昭臉上的笑容變得更為燦爛了,他為大隋取得大勝而感到高興、也為楊集再次取得無上功勳而高興;但更多的,卻是因為他壓制了楊暕一頭。

接下來,他又大聲的當眾誇讚了楊暕幾句,然後走向隨軍出征的楊續、楊縯、楊鋼、楊知慶、楊知運、楊知亮、宇文協、宇文皛等人面前,狠狠地“慰問”了一番。

尤其是在楊知慶、宇文協面前,特地駐足了好一會功夫,十分熱情的當眾請述兩人在北征期間的表現。

楊知慶是納言楊達的長孫,同時也是楊達重點培養的孫子,本來就深詣自保之道,此時又見楊昭和楊暕那明爭暗鬥,於是對楊昭所表現出來的熱情,僅僅只是向楊昭描述了一下自己參與的戰鬥,便不復多言。

即便楊昭鍥而不捨的誇他英勇,他也沒太大反應。

宇文協是駙馬宇文靜禮長子,與楊昭是同一輩,他對楊昭的熱情感激涕零,嘴皮哆嗦的講述了一番他帶兵上陣的過程。

楊昭似乎十分滿意宇文協的的態度,不但再次誇讚,還解下腰間玉佩,大方的賜給了宇文協。

“卑職多謝太子厚賜!”

宇文協高高興興的接過玉佩,恭恭敬敬的躬身道謝。

趁著楊昭誇讚“皇二代”的契機,楊暕撇著嘴向楊集道:“王叔,你的人可要被拐走咯!”

在楊暕看來,宇文協就是楊集的人,可他對楊昭表現得這般熱切,而且還收楊昭的玉佩,這分明就是意志不堅的表現,想到自己兩員大將被楊昭拉攏走,便憤然的“挑撥離間”了。

“這些將領與我的家將、親兵有著本質的區別!他們不是皇族成員,就是外戚、將臣子弟,此番隨軍出征,不過是歷練而已,既然完成任務歸來,日後他們不管是從政還是從軍,都與我沒有關係了.”

楊集又不是傻子,豈能不知楊暕的用意?可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把“皇二代”放在心上,而楊昭又沒有拉攏涼二代,於是對楊暕的“挑撥離間”裝作不知。

而楊知慶對楊昭的“冷漠”,也使楊集猜到楊達同樣不想摻合到楊昭和楊暕的紛爭之中,一來是因為楊廣四十不到,還有大把陽壽,在他謝幕之前,儲君之位仍然充滿很多變數;如果貿然支援楊昭或楊暕,日後不僅得罪楊廣,還容易落裡外不是人的下場。

二來是皇族子弟已經處於權力框架的巔峰,並不需要以站隊的方式撈取政治資本;所以此時忠誠楊廣、遵從楊廣的意志行事,才是上上之策。

不過楊昭這麼做,倒是告訴楊集一件事,那就是“雅性謹重,有君人之量”的楊昭終究進入太子這個角色了,他生怕楊暕成為第二個楊廣、第二個楊諒,開始有意識的拉攏文武百官、有意識的打壓楊暕了。

眾人寒暄過後,繼續向北方的皇宮行去。

——————

(家母做了一個大手術,恢復狀況良好,多謝諸位兄弟關心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黨魂

劍氣

大唐:我最強戰神!

青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