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都之前,楊廣透過楊集,以官府的名義從獨孤敏手中買回了許多地段好的土地;楊廣想到花的又不是自己的錢,而是國庫,索性本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思,開出了遠高市價的價錢,使獨孤敏大賺一筆。

買到了土地,楊廣又令讓工部、將作監修建許多大小不等、精緻不等的府邸,好讓他賞賜王公大臣。

遷都之後,楊廣便將這座恢弘華麗的府邸賜予楊素,以作楊家“總部”。

整座楚國公佔據勸善坊北曲一半,府內亭臺樓宇華美奢靡,只是比照獨孤敏自建的衛王府,卻是稍遜一籌。

由於楊氏子弟、奴僕都是府前幫忙了,寬闊的府內顯得冷清。

楊集、高熲給楊素靈位上香後,便在楊約、楊慎、楊玄感、楊玄縱四人的陪同下,來到了前堂“貴客廳”。

六人分主賓坐下不久,楊素遺孀楊鄭氏步入大廳,向楊集、高熲表示感謝,然後指揮的侍女將剛剛泡好的茶壺一一放在六人面前案几上;待到侍女離開,她昂然坐到空著的主位之上。

不走了!

雕花窗戶敞開,可見細密雨絲淅淅瀝瀝的打在窗外花樹的片子上,發出滴滴答答輕響,透出一股自然靈動韻律,非但沒有讓人感到心煩意燥,反而生出一種寧和靜謐的悠然。

然而廳中氣氛在這雨水的淅瀝聲中,卻因為楊鄭氏的存在,顯得比較尷尬和怪異……

作為大隋時期的世家大族,弘農楊氏上可追溯到西漢開國功臣楊喜,楊喜因斬殺項羽有功而被漢高祖賜封赤泉侯。

到了東漢末年,以清廉著稱的東漢太尉楊秉,開始發力;楊秉兒子楊賜、孫子楊彪也是東漢太尉,在三代太尉的努力下,楊家正式步入頂級貴族行列,但是楊彪和楊修父子因忠心漢室而遭到猜忌、殺戮,於是楊氏沒落了下來。

到了西晉時期,太傅楊駿與其弟楊珧、楊濟勢傾天下,時人有“三楊”之號,但是他們以外戚身份專權被誅三族;東晉時期,楊亮父子又因為“晚過江,婚宦失類”而遭到排擠,成為“以武幹取職”的傖荒武將,並最終被桓玄、宋武帝劉裕殺害;這便導致弘農楊氏在魏晉時期並未轉型為類似五姓七宗的高門士族。

直到隋太祖楊忠在北周時期歸籍弘農楊氏;直到楊堅代周建隋,並且大量任用諸如楊雄、楊達、楊尚希、楊異、楊文紀、楊文思、楊再思、楊素、楊約等等優秀族人,弘農楊氏因而大興,

楊忠這一脈成了皇族,是劃分蛋糕的群體,地位變得十分超然,未免引起其他高門士族不滿,並沒有過度摻合到天下高門的明爭暗鬥之中。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脈說是弘農楊氏也可、說不是也沒錯。

既然這脈當起了劃分利益的裁判,那麼弘農楊氏也“不指望”他們了,於是視楊素為首領,楊素雖不是族長,但誰都知道他是實際上的族長。

弘農楊氏明處有楊素等人在朝堂上力爭,暗中又有皇族偏袒,使家族在實力上,首次蓋過五姓七宗裡的任何一宗,家風亦是非常好。

然則這個楊鄭氏卻是一個奇葩,她生性性情剛烈、妒忌心強,又生於長於“以制夫為婦德,以能妒為女工”的時代,加上楊素長期征戰、長期在外為官,一走就是幾月、幾年,留下楊鄭氏在家照料家少,故而是這一脈有大功臣;楊素感念其恩、對其相敬如賓,哪怕被她差點害死全家,也不曾做出休妻之事。

對於她,楊素都害怕;更別說被她教育長大的楊約、楊慎以及楊玄感兄弟了。

見她“大馬金刀”的坐在主位、不識趣的賴著不走;楊家四人又是尷尬、又是為難和無奈。

良久,楊約終是打破沉默,輕咳一聲,向楊集和高熲客套道:“我記得大王說過一句至理名言,即是‘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對於此言,以前還不置可否。

如今,卻是深切感受到了.”

“自家兄辭世以後,諸多王公大臣除了報喪當天、出殯之日,其他時候皆是避而不出,只派家中子弟前來弔唁。

也只有大王、高公不時前來弔孝.”

“兄長言之不錯!”

楊慎捧哏道:“這便是《東觀漢記·王霸傳》說的‘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始驗疾風知勁草。

’”

高熲沒有接話,將“主動權”交給了楊集;實際上,他也是奉命前來申飭楊家的,這是楊廣生怕楊集直來直去的談話風格,觸動楊家敏感神經,把事情辦砸了,便讓老謀深算的高熲前來把關。

而且他先後派出兩名重臣前來,既是表示他對楊家的重視,也是表示他楊家各種騷操作的不滿,希望楊家人知道皇帝已經仁至義盡了,但願楊家識趣的見好就收,別再讓他為難。

楊集見他們歸咎於“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卻不知自己錯在何處,便看著楊約,淡淡的問道:“內史令可知這是為何?”

“都不是外人,還請大王明示!”

楊約拱手道。

楊集也沒有賣關子,說道:“自司徒辭世至今,洛陽民意沸騰,為楊府大聲呼喝的‘百姓’比比皆是。

更有人指責聖人,說他‘厚死人薄死人’。

強烈要求楊府中的某個人來繼承相國、尚書令、左僕射、太子少師等職務。

不明就裡的百姓受到這些風聲的影響,紛紛怒而鼓譟,使風聲充斥整個洛陽、並向四周擴散。

不僅聖人捱罵,還有民變之勢.”

停頓了一下,楊集又說道:“另外還有人說,貴府要把司徒的法事持續九九八十一天,如果訊息為真,那麼這等規則,已經遠遠超過了先帝、先皇后了。

這又進一步坐實了貴府目無君上、目無法紀的事實.”

楊家男人尚未說話,楊鄭氏兩條眉毛頓時豎起,拍著桌子、怒氣衝衝朝著楊集吼:“你簡直是胡說八道、嫁禍於人.”

隨即又撒潑道:“我家一門忠良,為大隋立下汗馬功勞,便是聖人到了這裡,也執禮甚恭,你是衛王又怎麼了?仗著自己是皇族就能嫁禍於人了?”

楊集知道老太太是個不進油鹽的狠人,跟她計較是沒用的,也說不過她,自顧自的說道:“一旦事態演變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散佈流言者和聞聲鼓譟的百姓,或許沒事,可貴府上下不但是流言蜚語的受益者、又有目無君上的‘九九八十一天法事’佐證,勢力遭到朝廷慘烈打擊.”

這番話,彷彿一隻大錘狠狠在腦門上捶了一下,楊鄭氏只覺得眼前一花,差點摔倒在寬大的主位之上,滿腔怒火也在這瞬間消失得乾乾淨淨,只有無邊的驚懼升起。

她脾氣是不好,可不表示她傻。

自古以來,民變都是天大的事情,必須要有人出來承擔責任。

流言蜚語的發起者、鼓動者或許是查不出來;而參與者是天下的基石百姓,所謂法不責眾,朝廷絕對不會將多不勝數的百姓盡數斬殺。

那麼最後承擔責任的一方,就只能是楊家。

正是因為他們楊家大辦喪事,才造成流言蜚語滋生,而他們楊家又是群情激憤、洛陽譁亂的受益方,如果再加上楊集說的“目無君上的‘九九八十一天法事’佐證”……那麼最後但凡是人,都認為是楊家暗中操作。

梳理至此,楊鄭氏臉若死灰!

楊鄭氏經歷大風大浪無數,心志甚堅;她且如此,更別說是六個心懷鬼胎的楊家男人了。

此時此刻,楊約、楊慎、楊玄感、楊玄縱身體如篩糠一般顫抖,臉上冷汗涔涔,眼中滿是末日來臨的恐懼。

愚民最容易被煽動,這一點他們心知肚明。

他們為了達到上位目的,便始終沒有拆隊靈棚,以這種靜默的方式向皇帝示威,與此同時,又利用流言蜚語挑撥百姓、煽動民意;而早朝上的聯合辭職,則是爭取楊素部屬的風情心。

在民意沸騰、局勢動盪、軍方支援的情況下,他們覺得楊廣會向他們妥協。

可楊集現在這一說,方才意識到他們幹了非常愚蠢的事,正把楊家帶向絕地。

見到自己鎮住了楊家人,楊集也不客氣了,他站了起來,冷冷的說道:“封德彝人品雖然不行,可他有段話卻說對了——‘對外,爾等只會採用不入流的手段鑽營,可悲可笑的是,竟然以為旁人看不透爾等以退為進、裝瘋賣慘的伎倆。

’”

“對於你們做出來的一切,以及用意,聖人自然也是心知肚明,他讓我告訴你們:他敬重司徒、顧念情分,可他和司徒的情分不是你們能夠拿來為所欲為的,也不是你們執法犯法、煽動民意、挾持皇帝的理由.”

“念在司徒份上,聖人不會跟你們計較的,但也是最後一次;你們的聯合辭職,他也不批准了,甚至還會授予楊玄感禮部尚書之職,明年開春即可上任.”

楊集現在是代表皇帝說話,故而直呼其名。

“謝聖人!”

楊約、楊玄感等人面色慘白的站了起來。

楊集頓了一頓,又說道:“司徒的法事雖然還未到期,可楊內史令是國之幹臣,是聖人離不開的重臣,還請諸位以國事為重,抽出時間將當前亂象平息.”

楊約的身軀輕輕晃了晃,澀聲道:“老臣遵旨!”

楊鄭氏呆愣愣的看著這一幕,只感到徹骨生寒。

她聽到這裡,便料到這些不爭氣的混蛋,揹著她幹出了許許多多醜事。

雖然楊玄感獲得一個禮部尚書的承諾,但皇帝這是念著楊素情份、功績,給了他們一個體面。

自此之後,皇帝心中已經把他們徹底摒棄了。

她顫微微的站了起來,哆嗦著嘴唇,向肅然站立的高熲顫聲問道:“高公,他們、這些混蛋,究竟做了什麼?”

高熲略一沉吟,搖頭嘆息道:“該說的,衛王其實已經全說了。

具體如何,老夫人還是問內史令和令郎吧!”

對於楊家這些“中流砥柱”,高熲也蠻無語的。

楊素是楊廣上位的頭號功臣,光是這一個,就足以庇護楊家三到四代,可是這道連他都沒有的保命符,卻被這些蠢才消耗了乾淨。

而且議事堂九相中,楊素代表中原士族發聲,自他作古後,內史令楊約便是獨一無二的人選,可如今,也飛走了。

此外,還交惡了皇帝!

更重要的,流言蜚語鬧得沸沸揚揚,以這些“中流砥柱”的水準,怕是做不出一個令皇帝滿意的結果。

到時候……

唉!

真是一言難盡吶。

楊鄭氏慢慢的冷靜了下來,她向楊集行了一禮,道:“老婦方才關心情切,衝撞了大王,還望大王勿怪.”

楊集拱手道:“不敢當,若是老夫人再無吩咐,晚輩回宮覆命了,聖人正等著呢.”

楊鄭氏忽然服軟道歉,楊集幾乎不用猜,也知道她下一步是動之以情,希望自己念在楊素的情份上,照顧楊家。

因為他老孃也是這樣子,老孃耍無賴起來,便是楊堅、獨孤皇后都要退避三舍,而這個更加彪悍,又豈是他能應付得了的?

“老朽也是奉命而來,正好一道入宮覆命.”

高熲見楊鄭氏正準備看向自己,也連忙表態。

楊鄭氏面色一僵,無奈道:“玄縱,送衛王、高公!”

待到楊玄縱送走楊集、高熲,堂中陷入一片死寂。

楊鄭氏臉色忽然變得異常難看起來,她像一頭兇悍的母老虎一般,鋒利的目光不斷在楊約、楊慎、楊玄感臉上掃視著。

對面這雙鋒芒畢露的目光,別說是身為兒子的楊玄感了,便是小叔子楊約、楊慎,也是心頭打鼓。

三人都低著頭,儘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

【注:史上的楊玄感志大才疏、有勇無謀,長期生活在楊素這棵大樹之下,楊素逝世前後,他根本就沒有經歷過什麼挫折……這也是本書、這個人設的由來。

求月票、推薦票!】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終極尖兵

裁決

重生之稱霸王朝

沉睡的龍

穿越秦末,我靠忽悠得長生

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