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仍在繼續。

十里寬的戰場正面並非一堵直愣愣的排槍陣線,戰場正面分割為兩個鎮的步兵陣列線,而每個鎮的正面又分割為若干營的正面。

從鎮到營乃至各隊之間都有相應縫隙,但這些縫隙卻絕非準噶爾騎兵有膽量去衝擊的缺口。

一門門火炮自的縫隙前出,超越了步兵陣列線,以一百八十度的覆蓋射角,射出勐烈的炮彈,編織著一道道遠及一兩百丈的死亡線。

射速快到一分鐘接近十發,幾乎等同於火槍的大明虎蹲迫擊炮更被準噶爾人視為死神!

以火炮陣地為圓點,數百米之內的扇面內,準噶爾人死得奇形怪狀,甚至只能用一攤爛肉來形容的人馬是再清晰不過的警告。

看到這些慘狀,孫思克直呼:“這回真嘎了!”

到目前為止,已經沒有騎兵敢去衝擊大明的迫擊炮陣地,他們寧願去衝擊排槍陣線,那樣至少能留個全屍。

不過懂得這道理的準噶爾騎兵往往已經找機會下馬在地上匍匐前進了!

後方湧來的準噶爾騎兵卻被戰場的熱鬧給搞得腎上腺素激增,不乏有人昏了頭朝炮兵陣地壓去。

只不過死相會很悽慘。

“長生天……”

為了忽悠更多的準噶爾人來衝擊陣地和試驗新武器,在國防軍和近衛軍兩軍的一個交匯處,留出了兩百米左右的缺口。

準噶爾騎兵經歷了近半小時排槍火炮的大明立體火力洗刷後,以蒙古人血液中獨有的戰場感,終於找到了這處缺口!

一個個準噶爾部族的勇士扭轉馬頭,朝這處缺口湧去。

孫思克心想恐怕著是唯一的機會了……

他親率以上千騎兵自這道缺口湧入,越過排槍的長城後,展現在他們前方的是薄薄的佇列,以及後方還以縱隊佇列前進的明軍士兵。

跟之前面對的厚實如山的陣勢相比,這樣的情形就像面對兩個脫光了衣物的女子。

左右席捲還是直戳深處?

孫思克幸福得難以選擇……

但這一日註定是上天給孫思克展現所有希望,然後再一個個砸碎的曰子。

左右收縮的明軍很快在兩側編組出了橫陣!

他們的陣型跟前方的正面橫陣形成了折角,將孫思克左右席捲的企圖粉碎。

缺口足有兩百米,看似寬闊,可對準噶爾騎兵來說,正面還容不下一百騎。

這上千騎兵,以及後續跟進的大隊人馬根本沒有向左右提速驅馳的空間。

兩側排槍不斷,衝入缺口的孫思克部反而陷入了夾擊,如鮮筍般一層層剝落。

左右動彈不得,就直戳前方吧……

他要用騎兵捅出一片天。

可就在這時,前方突然出現,十來具怪模怪樣的東西整齊排列著,再度阻住了他們的步伐。

只見它們好像是車子,有兩個輪子,架起了十來根鐵管子拼在一起的物事,管口正直直對著他們。

戰場的後方,儘管有熱氣球縱覽戰場,但依舊搭起了十來丈高的嘹望臺,供大明的高指揮官掌握戰況。

鬱起雋手舉著高倍望遠鏡關注著各部的戰況。

他的旁邊是參謀林劍鋒,曾經勇奪大明全國運動會射擊冠軍的近衛軍選手。

“鬱將軍,快看看缺口,不知道工部給的新鮮玩意能唱多大的戲!”

“小林,別期望太高,感覺就是敲敲邊鼓的玩意,炮雖然輕便,可炮彈卻很麻煩,又不能分開運,要不是工部強塞給我們,我都不想要,還不如給幾門迫擊炮呢!”

“是啊,鬱將軍,那玩意精度也太差了,就算不上炮,據說這專案還是應天禮花公司的幾個大工匠參與設計。”

“唉!我還是喜歡製造總局的貨,其他不地道!”

“總有它的用處嘛,是騾子是馬,等會不就能看清了?”

就在此時,嗖嗖嗖的密集呼嘯聲響起,將戰場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過去。

大明火箭炮,這一亮相,敵我皆驚。

一道道如禮花般的焰光從那些小車架上的鐵管子裡噴射而出!

他們拉著清晰可見的拋物線扎向突破缺口的準噶爾騎兵群中。

這是黑旋風火箭彈的是升級版!

蓬蓬蓬的!

一團團焰火在兩三丈到人頭高度炸開,但這不是禮花,而是無數顆細小彈丸。

兩人用高倍望遠鏡分明看到了一朵又一朵的焰火綻放後,接著又是騎兵群中升起一朵朵血霧之花,在焰火中盛開。

這是戰爭的藝術。

“壓住!壓穩了!角度對了!”

那一排正不斷噴射出死亡禮花的“車炮陣”後,幾名與其說是軍官,更像是工匠的人在高聲大喊著。

新武器嘛,那些工匠直接上前線測試武器,就是一個敬業!

八根鐵管排作兩排,架在簡陋的兩輪小車上,左右各有士兵正死死壓著手柄,讓小車保持穩定,確保鐵管的射角始終不變。

大明神武十年式火箭炮,得到了國內最先進的禮花公司的技術支援,再借助黑旋風火箭彈的技術,火箭炮從最初的單管式發展現在的多管式,甚至在朱克臧的指導下,還衍生出了單兵肩扛式!

有點rpg的味道了,不過,由於穩定性差,容易誤傷等特點,單兵肩扛式火箭炮沒有在今天的大戰出現。

現在定型的八管式有點像舊大明“一窩蜂”高配升級版。

靖難之役,朱棣率領塞北騎兵一直所向披靡,毫無敗績。

以步兵為主的朱允炆朝廷軍隊屢戰屢敗。

這支塞北鐵騎便成為了朱允炆明軍的噩夢。不過,朱棣在戰爭中也有過失利的時候,而他正是敗在了這一一窩蜂之下。

一窩蜂,是由明朝的架火戰車輔以神火箭屏而構成。

據《武備志》記載,一窩蜂一次足以齊射出32支火箭,這些火箭都被裝載到一個類似筒型的容器中,而每車幾乎都配備幾十筒到上百筒。

一旦點火發射,大量的火箭將會覆蓋大片區域,可有效範圍打擊敵人。這在那個火器並不發達的時代中,無疑像死神收割機般,剝奪著敵軍的性命,足令敵人膽寒。

雖然一窩蜂給朱棣軍隊以巨大壓力,但是火箭不是當時戰場的主角,無法改變整個戰局,最終朱棣還是贏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

當然,一窩蜂跟新大明的火箭炮只能說是想象,完全不是一個物種了已經。

記得新大明的火箭炮試射的時候,朱克臧在山頭上喃喃自語:“朕的喀秋莎!”

聽到喀秋莎三字,見多識廣的李老太監默默想著:聽起來是羅剎妹的名字,結合皇帝的愛好,李老太監充滿懷疑皇帝這是金屋藏嬌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昭武王朝

蘭陵明華

全民領主:每日一張歷史卡

魚蓋